一路向西

一路向西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家从来都是一站,一个站。

  一个背包客,亦然一个不安分的人,今年第三次单人旅行,即想即行的足迹,算是对得起自己。

    上一次,列车伴随着蜀地方言离开,此番是吴侬软语。

    长江流域来讲,按说是越往下游,民风愈发温润。作为一个湖北人,这里通常的说法是,湖北话出口便给人粗犷之感,此中又以武汉话为甚。而由蜀鄂进到苏浙,一个“软”字是最直观的。上海话没有湖北腔过多的爆破音,充其量也是句子的第一个动词加以重音,其他的部分有着越剧一样的咬字和语调。我想,艺术果真是源于生活,得亲眼见见才好。只是本地人说话的嗓门又很大,任何的语调也因音量影响了情绪,其中又以老人和中产及一下人群为主。我不由得又想到天下乌鸦一般黑,也许是没遇上纯粹的本土温柔,也许是魔都本身也散发着财大气粗的气质,也许是我的主观臆动,“被排外”了。

  这里没有过多的自然风光,仅存的自然风光被人开发成了自然景点。英国诗人库珀说:“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那么这里一定是人类存在的极致表现之一。看地图时偶然看到了上海的房价,每平米六到七万已很普遍,静安区更是独以十万有余高居红榜。“不到北京不知官小,不到上海不知钱少。”大抵是这个道理,几个朋友吃顿便饭花上上千元也会是常有的事;与成都街头随处可见的串串香和火锅店不同,如果饿了,一个快餐店或是面馆,是相当难找的。不过随处可见的咖啡厅是理想的消费场所,只是对于一个闲人,这些光影昏黄的,交织着不同语言、阶级的方寸之地,其意义也仅停留于“消费”;在这里的酒店住上一天,也许称得上是三线城市的豪华会餐,吃一顿当地小吃,不过是辣酱拌面、蟹黄汤包还有一碗油豆腐粉丝汤,被旅游景区的食品价格坑过,已经多见不怪,换到这儿,不过是再多几次“不怪”,直至成为常态。或许这里人,开个小餐馆也以“魔都企业”自居,走进店门,都好像走在马可波罗所说的东方黄金地板,只是现在的马可波罗,好像做瓷砖去了。这好比挂羊头卖狗肉,没什么斤两的东西,换个位置,也就足以洋洋得意一番。

    想象中的上海异常繁忙,尤其受某些电视剧和电影影响,似乎这里的人总是“匆匆”,街上到处都是行色匆急的上班族,用肩胛骨和面颊,歪着头接着电话,一手提着公文包,忙不迭地翻开衣袖瞥一眼那不等人的指针,亦步亦趋。不过相比于武汉,这里的公共交通没有那么多拥挤和嘈杂,相比于香港,这里又少了很多的繁忙,一方面是因为香港弹丸之地,人口密集,又坐拥行列世界的维多利亚港;另一方面,就好比凌晨四点的洛杉矶,传说中的哈佛图书馆,清晨的北京深圳地铁:繁忙和压力大隐于市,不易觉察,暗流涌动;也是因为我没有真正意义的走入这座钢铁森林。

    作为一个游客,魔都行的标配,一定会有外滩。本来在各色朋友圈照片,艺术影视作品里,早已见过多次,甚至对于没去过的人,都有了审美疲劳。第一天晚上无处可去,于是例行公事,去外滩,看游轮,看法租界,看黄浦江,看东方明珠,看人,从,众。不得不说,到了这里,才恨自己拍照技术不够,真真的不够。黄浦江的这头,是英法租界留下的上世纪的欧式建筑,哥特式的楼房,外层是富有触感的岩质外层,每一栋都细致的装点着统一的明黄灯光,每一栋的楼顶都插上了中国国旗。一栋栋建筑经纬错落,纵横有序,昨日沉韵,宁静有力。黄浦江彼岸,是浦东新区,东方明珠是这里的定海神针。世纪大道是精英云集,高楼林立的地方,容易让人联系到了皇后大道,曼哈顿。之前在网文上看到这,说是世纪大道被称为东方的香榭丽舍大道,不过没有想象中灯火辉煌,倒是充满了生命与存在。

    除了咖啡厅,次多的东西恐怕就是艺术馆。无论是上海当代艺术馆,瞳艺3D魔幻艺术馆还是上海大世界,都描述着一个词:想象。它们和历史性地标相映相辉,诸如多伦路,周公馆,鲁迅公园,犹太难民纪念馆。这是那的叶,那是这的花,各有千秋,贯通一体。也都和当地的民居形成鲜明对比。任何城市有味道的地方并不在当下的蓬勃,而在于这个城市的名字前加上一个“老”字,是否有足够的个性。这种味道只在日积月累中沉积、发酵。好比老北京的胡同,这里的小巷为“弄”,“弄”里是一幢幢简约干净的民居,一个个悠闲自得的老人,守着自家的理发店,缝纫店,自行车维修或者麻将馆。只是据说他们悠闲自得的原因是因为拆迁。

    由于历史因素和地理位置,这里的发展条件得天独厚。和很多地方令人神往的原因,是因为这里足够过去,也足够未来,很中国,也很西洋。孩子们有迪士尼,青年们有艺术馆,中年们有世纪大道,老人们有“弄”。

      动车上,坐对面的是一队老夫老妻,坐的端正,举止得体。半晌,老奶奶轻声叫我,说是背向行驶方向晕车,想要换个座位。我同意了,起身,挪动,坐下。老夫妻用上海话对我道谢,顿挫有致,眸色莞尔——这是最温柔的一次。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路向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