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父母真的是有有效期的,你知道吗?
李玫瑾: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被称为“中国犯罪心理画像第一人”。
她发现,血淋淋的案件背后,是一个个因为抚养不当而造成的痛苦的扭曲的灵魂。
罪犯,很多都是养出来的。所以再怎么强调早年抚养,也不为过。
李玫瑾讲的理念,其实不算新鲜,但从她的嘴里说出來,却那么真真切切,仿如切肤之痛,令人无法忽视。
李玫瑾说,人的心理问题,是滞后反应的。今天的行为,却不是因今天的问题。那些莫名奇妙难以理解的行为,根源往往都在过去。
1
李玫瑾说,她对药家鑫的心理分析,并无为他脱罪之意,她只是相信,所有的不合常理,都有来路。
人,实际上都是一种产品,是社会、教育的产品,最重要的,是家庭的产品。
孩子性格有缺陷,问题往往出在早年的抚养。
大多数经历创伤的孩子,会把记忆封存,恐惧压抑,当下或许表现得若无其事,但就像是吃下了一颗错的药,缓慢释放伴随终身,导致不同程度的身体或性格问题。
最终孩子就像患了慢性病一样,自己难以察觉,却总宿命般的在重复着犯错。
而且,这几乎是不可逆的,很难好了,只能带病延年。
2
黄勇,是残忍,也是可悲的。
他的世界里没有爱,也就难以身同感受到常人的痛。
他情感无能,孤独地活在自己构建的扭曲世界中,无人能救援。
当然,不是所有抚养不当的孩子,都会成为变态杀手。但变态杀手,追溯他的早年,几乎都经历了养育上的问题。
所以,李玫瑾一直认为,很多未成年人的问题,都是成年人造就的。
孩子出现问题,父母没有借口可言,要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3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著名的“感觉剥夺”实验。
志愿者住进一个独立房间里,有得吃,有得睡,还有钱拿,但房间与外界隔绝,没有任何刺激。
志愿者在里面呆得越久,钱就越多。但如果不愿意,摁响床上的铃,就可以出来。
第一天,志愿者吃饱了睡,睡醒了吃,日子还挺好;
第二天,他们睡够了,睡不着了,开始坐着发呆;
到了第三天,他们大部分已经开始胡思乱想了,特别痛苦,甚至出现精神异常,不得不出来。
结果,即使有金钱刺激,但志愿者在里面的平均时长,大概也就76小时。
人,是情感的动物。即使物质满足,没有情感,人也受不了。
这就是为什么监狱里,最严厉的惩罚,是关禁闭。
为什么心理学家会说:父母的无回应,对于婴儿来讲,就是绝境之地。
李玫瑾一直强调,养育一个孩子,绝对不是吃饱喝足就可以,最重要的是要有心理抚养。
简单来说,就是要花时间陪伴孩子。陪他玩,关心他的情感、内心世界,这比给孩子赚钱、存钱更重要。
尤其是1-6岁这个孩子建立依恋关系的关键时期,如果孩子对抚养人没能建立过这种心理关系,那么,孩子心理发展异常的可能性就会很大,性格、与人交往等都会有问题。
李玫瑾说,像黄勇这种变态杀手,他们的冷酷无情,往往就源于他们在幼年时没有过形成“心理上的依恋对象”。
她甚至都能绘画出一个变态杀手的成长轨迹。
首先,何谓变态杀手?指的是不因为金钱、性、仇恨去杀人,甚至连冲突都没有,他们没有任何动机。
年幼时,他们一般都是没有人理的。父母喂完奶就走,孩子眼前没人,只能跟自己玩。
等到五六岁时,他们大都很安静,话少,不喜欢跟人交流,但也不惹事,老师家人很容易就忽视了他们。
长大了,他们成了一匹孤狼,没恋爱(最多只吓唬过异性),没有朋友,也没有一份工作能做长久。
他们的生活一直平平无奇,但一般到了25岁左右,他们开始出现异常了。
因为荷尔蒙的原因,他们的性冲动已经无法压抑了。
这性冲动,要不得到释放,跟异性建立关系,要不需要升华了,发展成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渴望一鸣惊人,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肯定。
但这往往都无法实现,于是,他们开始作案了。
这些变态杀手都是极端个案,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说明了早年依恋关系、心理抚养的重要性。
4
孩子到了青春期,突然变得跟父母特别陌生疏远,或者开始学坏了,父母又打又骂,但就是一点用都没有。
为什么?
李玫瑾说,因为“为时已晚”了,做父母真的是有有效期的。
只有建立了依恋关系,孩子才会自觉自愿地接受抚养人在管教和观念方面的影响。
通俗地说,就是孩子由你亲自带大,跟你亲,才会听你”管“。否则,等孩子长大,进入了“发病期”,你想管也管不动了。
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他不会一直等着你忙完,再来与你亲昵。
生活中有很多的无可奈何,它推着我们作出了很多迫不得已的选择。
我不是说每个妈妈都要成为全职妈妈,也不是说为了孩子要牺牲自我。
而是想说,我们成了父母后,需要从忙碌的节奏中,抽出专门的时间来全心全意地陪伴孩子,哪怕每天只有半小时。
关心他的想法,关心他的喜好,关心他是否快乐,而不仅仅只是吃喝拉撒。
关注孩子的内心,比关注他们的身体更重要。
每个降临人世的孩子最初都是天真善良的,如果长大后表现出冷酷和残忍,那一定是他在生命早期体会了太多的无情。
别在孩子幼年时,吝惜你的时间和爱,他们要的不是大堆的玩具,你,才是他最好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