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 2018 和对区块链技术社区的一点儿思考

这是一篇从元旦前就开始写的博客,本来是想做个年终个人小结,然而想说的太多,结果生生变成了跨年博客。大家看到的这篇文字其实只是我初稿的一部分,我觉得关于开源、社区和人性、文化的探讨太重也难免有很多个人认知上的偏差,所以最终都删减了。我想后续再单独撰文来聊。

完整阅读本文约需要 8 分钟。

我的 2018

2018 年已经在我人生中留下了重重的一笔,这是毫无疑问的。不过,拿着工资玩儿票和全职投入的压力当然不可同日而语。所以经过这一年,我也真正看懂了很多事。

其实我个人还是很随性的,某段时间可以很专注一件事,而之后又可能完全提不起兴趣,这大概还是个性上或者习惯上的短板吧。不过我的一个优点就是还可以算是有始有终,也可以在相对比较长的时间里有所坚持;比如去年花 7 个月时间一字一句译完了以太坊的 Homestead 文档,今年做了 4 个月的 Solidity 文档中译,包括下半年写书、做开发课程;尽管都有拖延症的嫌疑,但最终都完成了。加上 4 月份译了以太坊黄皮书(Ethereum YellowPaper),年底参译了精通以太坊(Mastering Ethereum),好歹也算是对以太坊社区有所贡献;所以我想整体上打个及格分还是可以的。

很难讲我在 40 岁的时候选择区块链这个全新的领域是否正确,尤其是还放弃了全职的工作。而这一年的事实则再次验证了那句至理名言:情怀不能当饭吃。不过如果你问我后悔么?我的回答也还是一样:我的字典里没有后悔这个词。我不敢说我有工匠精神,但我就是喜欢钻研技术,做事就是要做到自己满意,细节就是要做到自己的极致;可惜就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无论是做内容还是做教育培训,短时间内恐怕都难以维持生计。所以今年肯定是要做一些调整了。

前几天看过一篇文章,说人到了 40 岁,绝不能再死抱着技术。我想这可能是大部分人的看法,而我大概算是个另类。我从小不喜社交、不善言辞,也许注定就是个工程师的料,而我自己也确实乐在其中。我想我这种人是需要“贵人”的。在职场里,需要遇到能真正赏识你的上司;自己创业,则需要能有互相赏识而能力又能真正互补的合伙人;然而这么走运的人又能有几个呢?我们都觉得自己怀才不遇,都觉得自己被埋没人海;而实际上是不是我们自己真的并没有那么优秀呢?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保持自律和上进心,我们要对抗的最终其实只是我们自己,不断地挑战自己、提升认知、开阔眼界,剩下的事,顺其自然就好。

2018 年里我参加了很多区块链技术社区的活动,自己也做了不少技术分享,总体而言我感触最深的还是区块链技术社区的生存问题。虽然这个问题已经是老生常谈了,而且这与开源软件在国内发展的大环境也是相关的,但我还是想聊聊我自己的一些看法。

区块链技术社区到底是什么?

社区其实是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它可以是一个小范围的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群,也可以是一个大范围的、全球性的有共同信仰、共同理念的人群;通常有社会化和社交属性。那么技术社区,一般也就是指由对某种具体技术有共同兴趣的开发者们所组成的社区。 接下来要讨论的社区,指的都是开源社区,而非由具体的公司所资助的特定的开发者生态。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这个角度看,社区的产生和发展其实是很自然的事。随着近两年加密货币市场的起伏和区块链技术知名度的提高,出现了很多所谓的“区块链技术社区”;然而在 2018 年末加密货币市场持续萎靡的大环境下,这些区块链技术社区的生存都出现了很大的困难。

为什么?

我曾经跟一个朋友讲,我们了解和学习区块链技术是个相对长期的过程,一开始大家看的东西大概都差不多,但当你逐渐了解了更多细节、更多技术,知道了更多项目以后,我们的学习路径是一定会“分叉”的!因为区块链是一个综合性的技术领域,你可以专注密码学、专注共识、专注隐私计算、专注协议客户端实现;也可以专注应用开发、专注辅助工具、专注外围生态;你还可以专注公链治理、专注 token 设计、专注许可链基础设施;可做的事太多了,没有人能同时兼顾这么多的方向。因为每个方向都可以自成体系,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有所建树。

不久前,以太坊爱好者(EthFans)曾发过一篇文章,题目叫《“区块链”不过是唬人的空壳子》,文章的观点就是“区块链”这个词太概念化、太宽泛,很不准确,因为有经济激励设计的公链和所谓的“许可链/联盟链”、超级账本等等完全不是一个领域,有完全不同的技术栈和应用场景,根本不应该混为一谈。然而现今懂行的、不懂行的、各种媒体已经把“区块链”这个词用滥了,是时候追本溯源,把术语真正搞清楚了。当然从宣传普及的角度,用一个简单的、统一的词来表示复杂的概念是有好处的,只是这就像当年的“万维网”、“信息高速公路”这些词一样,注定是要被时代淘汰的。这当然也是整个大环境还处在懵懂的很早期的自然现象。

那么,怎么可能会有一个“区块链”技术社区呢?

很难想象,一个今天有人聊以太坊、明天有人聊 EOS、后天有人聊 HyperLedger 乃至聊该不该抄底的社区会有真正的用户粘性;也很难想象这样的社区能有真正的“贡献者”输出有价值的内容。这种“区块链技术社区”充其量只是“区块链技术媒体”或者“区块链兴趣小组”而已,没有稳定的资金支持,肯定是无以为继的;然而谁又会去花钱支持这样的媒体或者组织呢?

我这里绝对无意抨击现在的区块链技术社区从业者,他们的的确确是为区块链知识、技术的普及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的,我对他们充满敬意。我想说的只是我们需要搞清楚自己到底在做什么,如果是做媒体、做兴趣小组乃至做种子用户,那应该有不同的做法。

真正的“技术社区”,一定是聚焦的、一定是有粘性的,一般也是需要有互动的、有贡献的或者有输出的(无论是工程上还是理论上);否则就变成了宣传平台、市场推广媒介或者知识分享(付费)平台。

技术社区应该怎么做?

其实很简单,我们需要有一个具体的工程方向或者一个研究方向,这就够了;然后就是吸引那些真正对这个方向感兴趣的人;有了真正感兴趣的人,自然也就有了话题、有了内容,也就有了碰撞产出的可能。

而要找到真正感兴趣的人要通过什么?还是要通过媒体、通过宣传平台,所以我说了这么多,其实并不是要否定“区块链技术社区”,

这里的关键是“具体的方向”,不具体,就没有粘性。如果是工程方向,那通常应该是某个具体的项目,或者要达到的某个工程目标;如果是研究方向,那就应该明确目标人群和目的。之后就是坚持和等待了。既然是具体的方向,那就必然会有工程上的成功和失败、研究上的突破和瓶颈;但这才是社区应有的状态,也是社区参与者可能真正受益的机会。

当然,也有一些技术社区是没有具体目的性的,比如 Linux 社区、各种开发语言的社区等等,这种社区因为有相对明确的从业者人群或目标受众,所以也是成立的。只是其生存模式就基本上变成以兴趣、情怀或者信仰为主了(大部分这类社区都是由非盈利性质的基金会组织来支持的)。

真正的问题是什么?

找不到“具体的方向”!这才是问题的本质!区块链及其相关技术能落地的、适合落地的那些领域,比如金融(受政府管制)、公共事业(受政府管制并一般需要结合大数据)、企业供应链/商业物流(一般需要结合物联网)乃至征信(受政府管制并一般需要结合隐私计算)、医疗(一般需要结合隐私计算)等等,都不是普通的技术爱好者们能社会化地参与的。那剩下的、可以通过开源社区的形式来玩儿的基于公链的场景又有什么呢?能改变我们日常生活的又有什么呢?呜呼,悲哉!区块链越来越像是 10 年前的云计算、5 年前的大数据或者两年前的 AI,起初热火朝天,然而慢慢都变成了赔本生意或者变成了巨头和寡头的游戏。

我想,作为“区块链”从业者是时候仔细考虑我们自己到底在做什么了。

最后,你应该注意到了,这整篇文章都没聊“币”的事。是的,那不是我的领域。但我想对于公链和依赖于公链的项目来讲,如果币的模式不成立,那大概也就没什么故事可讲了。所以,大部分中文区块链技术社区恐怕已经没有太多选择了,不是吗?

区块链技术社区的生存困难,反映的其实是这个产业发展的困难;或者说,区块链技术还没办法成为一个真正大众化的产业。

本文只是概念性的谈了我对区块链技术社区的一点儿思考,更多的细节我会在后续文章中展开。比如从技术的角度看,为什么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落地)这么难;为什么我说公链和“许可链/联盟链”根本不应该混为一谈。敬请期待。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 2018 和对区块链技术社区的一点儿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