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德国山寨到德国制造

初到美国,跟美国人寒暄,免不了会谈到“中国制造”。
自己去购物,拉开衣服、鞋子等商品的标签,大都是中国制造。
买来的iphone上写着,Design in California, Assemble in China.

是的,中国制造业在蓬勃发展,这是积极的一面。与此同时,中国也被戴上了山寨国的帽子,而这就是中国制造的商品席卷全球的“另一面”。

中国的山寨产品,不仅一度成为中国网友们调侃的笑料,在上个世纪更是伤害了中俄人民的友情,很多俄国商店因粗制滥造的中国产品失去信誉,纷纷挂牌表示“此店无中国货”。现如今,发达国家人民的眼中,中国只不过是一个世界代工厂。

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人工费的上升,很多大厂退出中国,搬到用工成本更低的越南。这种现象不断地蚕食着中国制造业这张大饼。

但这不是中国制造业的问题所在。中国制造业的问题,在于没有很好的制度管理。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始,英国在1861年掀起了工业发展的巨大浪潮,而当时的德国、日本、中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工业落后国家。模仿是最大的创新。德国开始大量仿造英国产品。英国无法忍受,遂出台政策:若产品非英国本土生产,必须标明”哪国制造“,以此防止德国产品滥竽充数。这个政策沿袭至今。

那么,德国是怎样摆脱山寨国的帽子呢?
正确的制度、政策,即重视教育--培养专业的蓝领工人
德国先将职业技能学校从教育部的管辖范围剥离,交给贸易部,不断增大技术工人的教育,从而使德国的职业技术人才数目增长了20倍。这些人才为德国制造业的起飞提供了巨大的助力!

很多人说,蓝领工人还需要培训吗?答案是肯定的。
德国一家轴承厂,在中国长三角地区建立分厂,新的设备比国内的还要好,原材料等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中国制造的次品率高8-10倍左右,这就是蓝领工人的技能不同带来的差异。

而我国呢?我们的社会价值观体系过于统一,大家都认为蓝领的地位低,都不想让自己的子女去当工人。为什么?因为我们的人民还不够富有,大家只有挤破头去上游,才能抢占到一份有限的资源,这是不争的事实。人们都认为科学家、医生、教师才是值得尊敬的,有科学家、医生、警察梦想的孩子才是值得被鼓励的,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梦想绑架。事实上,一个能包容更多价值观的国家,一个能允许多元文化存在的民族才是强大的。有的孩子就想当一个厨师,那就让他当一个厨师好了。我们这一代还在为更好地生存而挣扎,希望下一代人能够为梦想而活,社会能够容许每一个人有梦想,哪怕是一个平凡的梦想。

回到山寨国的话题上来,中国制造业存在很多问题,但前景依然美好,它的规模依然世界最大。一个好消息是,近几年国家也出台政策将很多学校重新定位为”职业技能学校“,而不再是单一的”一二三本“。中国需要更多的”蓝翔“,甚至”黄翔“,”黑翔“。中国经济需要这些”翔“带着中国制造业一起飞。

PS:
做企业的境界分为三层:

  1. 做规模
  2. 做技术--行业的核心技术
  3. 坐标准--做行业的标准制定者

德国凭借着最初的”山寨规模“,凭借着重视职业技能教育,提高蓝领工人技术,凭借着大量标准的制定,德国的制造业抛掉了山寨的帽子,成为了制造业的领头羊。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与深思。

最后我想说:
我的身边有这样一群人。A说,现在高校老师生活苦啊,有的老师不得不去三本学校教那些(此处省略一些字)。B说,上职业技能学校的人,一般没什么好人。

这些说法都是现今社会的伤疤,拿出来谈,就好像用手指去戳它,大家都不好受。我不相信存在平庸的人,他们只是被放错了位置而已。

希望以后学生聚到一块自我介绍时,不会有人因为我是“黑翔技校毕业的”而鄙夷,自己也不会因为是“黄翔技校毕业”的而低下头颅。你的学校和专业不代表你的能力水平,而仅仅是你个人的选择。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德国山寨到德国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