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教育:不让一个孩子落后

芬兰教育:不让一个孩子落后

川夏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发展,终身学习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国际竞争力的立足点转移到人才的竞争和培养等一系列新形势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人在谈论某一个国家的时候,关注点已然放在这个国家的教育和人才的培养上。而芬兰就是经常被人们拿来讨论的话题,它的教育更是独树一帜,赢得诸多荣誉,比如,芬兰教育是全球最均衡、学生成绩落差最小的教育体制,芬兰中学生被“国际经济合作组织”评价为整体表现全球第一;芬兰的高等教育,几乎被每一届世界经济论坛评为最佳,芬兰是全球课时最少、课后复习时间最短、假期最长的国家等。这些评价吸引着众多的国家想窥探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而《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这本书恰巧给了我们了解芬兰教育的钥匙,那我们就用这把钥匙打开了解芬兰教育的大门,一窥芬兰教育的诸多细节。

(1)芬兰的国情决定教育的发展思路

俗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一个国家的现实国情决定了该国怎样去发展教育,建立怎样的制度保障教育。我们都知道芬兰的国土面积约为3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555万。换句话说,芬兰的国土面积只相当于我国的一个省,稍稍低于云南省的面积(约38万平方千米),芬兰的总人口只相当于云南省总人口(约4596万)的1/8。从这个简单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芬兰确实是一个很小且人口稀少的国家,但正是这个小国创造了全球教育的“神话”,而这个神话我认为并不完全具有普及性,只能在某种层面给我们以思考和借鉴,甚至是在遥远的未来我国才能完完全全的实现。

在芬兰人心中,他们很清醒的认识到如同芬兰这么小的一个国家若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能是“适者生存、能者出头”,非人性地将不适者淘汰、贬抑。那种做法,只适合那些人口多到允许耗损的“大国”。因而在教育之中,芬兰人认为必须使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应有的发展,不浪费任何一个人力资源,并且芬兰稀少的人口现实也使其没有浪费的资格和理由。所以芬兰人严格奉行“不使一个人落后”的教育理念,精益求精。在他们心中,孩子一旦跟不上学习,如果不从制度层面上去特意照顾和鼓励,学习与教育就会不平等、不均衡,最终就是整个社会都要为这些长大之后的孩子们付出更大的社会成本,更糟的是这些国民素质缺口,即便再投入更多的资源矫正或改善,效果都很有限。因此,芬兰的教育不仅要求并且做到人人都有受教育权利,人人平等,包括智力发展缓慢者、残疾人等,为此更是不遗余力的建设适合各类人群的基础设施,不让任何一个孩子被制度早早地去“筛选”,从而贴上“落后”的标签。正是芬兰的严峻现实国情和芬兰人这种“不事一个人落后”、人人平等、人人受教育的理念,再加之芬兰人务实的工作态度,造就了芬兰教育的全球第一。

(2)芬兰教育的先见林,再见树

芬兰,乃至不少西方国家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具有不同于他国的风格。在我国,我们的教育习惯上是“先见树,再见林”,但是芬兰或不少西方国家则是“先见林,再见树”。那“先见林”和“先见树”的差异到底在哪里呢?“先见林”,能让孩子先了解到整体课程概念与学习目标的全貌。而“先见树”的教育模式,却有可能在还没有机会见到森林时,不少学生已经在漫长又着重于树的细节过程中,感到疲惫不堪而半途而废。

例如,芬兰的“花式溜冰课”基础教学,老师先在一堂课里示范,教导好几种姿势、技法,且一个动作顶多教8-10分钟就换另一种动作。短短四十五分钟一节课的时间,学生就会接触到四五种技法和概念。

这在我国是不会被家长理解的,家长们可能会觉得老师在一个细节、一项动作都还没有教会学生,或是练习不足的情况下,怎么可能再继续教新的呢?其实,家长的这种质疑和干预源自于家长希望每一堂课都要立竿见影或反复演练,以确保子女都能熟悉课本和参考书的内容和题型,这样考试才能拿高分。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差别,是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于每一段时日都要评比与评鉴,既以考试要求学生,又以考核要求老师。如此一来,我们就无法了解孩子们是不是能够学到整体、宏观的概念,是不是能够享受多元、跨科目学习的课程内容,无法一窥不同阶段的学习乐趣。

其实,从更深层次来说,如果在“见树”的过程中,反复再反复地练习、考试,而最终的目的是要能压倒周边的竞争者,那么,学习与教育启发人性良善的层面,以及希望培养终生学习的目标,反而在孩子年幼的阶段就从制度层面被否定了,甚至进而抹杀了学生对任何一门课的长期学习兴趣与持续了解的动力。

(3)教育,为了一切孩子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赛跑,还只是百米冲刺?人生漫漫长路,考试考得好、学校考得上,总是短程冲刺的意味浓厚。人生在进入和离开学校前前后后的漫长岁月里,真的就只是小冲刺,还是可以学会终生学习呢?其实,芬兰的教育将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赛跑演绎的淋漓尽致。

①在芬兰,有的小学前两年会让学生分成三年来读,也就是所谓的“零年级”。芬兰人认为一切人生事物最重要的启蒙,就在这个基础阶段;有好的基础,房子才能盖得牢靠与长久。所以,他们认为这个阶段是人格养成的最重要阶段,急不得。而且,芬兰的孩子满七岁才入小学。芬兰的研究与教育单位认为,七岁的孩子,就心智与情绪各方面的发展相较成熟,所以比较适合开始进入小学。但如果孩子尚未准备好,学校和相关的学前幼儿园老师,会与社会福祉人员一起鼓励父母让孩子多预备一年,就是以三年时间读完低年级,不然就是向政府申请将孩子读幼儿园提早一年,成为两年的学前教育。

②谈到“后进生”,许多人都不会陌生。对于后进生,在我国,更多的是教师放弃,然后是学生自暴自弃。但在芬兰,没有人会放弃他们。不仅教育体系不放弃,也期望学生不要自暴自弃,而且,这部分学生反而会享有更多的教育资源和社会关怀。虽然这部分学生在其它重视考试或以分数比高下的社会里,可能因为“游戏规则”不同而玩不过“好学生”,然而他们一生中最重要的启蒙、学习阶段则会因为芬兰教师更多的爱心、耐心以及更实在的教育方法而能较真实、无憾地生长。芬兰人坚信只要学校和学生共同找出一种激励学习动力的生路,或许学习过程比一般学生漫长、曲折,但生命终究会自己寻觅到出口,只要给予它适当的机会和平等对待的诚意。

③除了后进生之外,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基础教育设施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芬兰对于特殊儿童的教育有诸多的考量。比如,对身有残疾的孩子,学校会配备专职人员陪护;一些公共基础设施(如游泳池)也会考虑到坐轮椅的孩子们的需要,会特地设计辅助设备,以便使用。

④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试在我国,已经成为无数学生的梦魇。分数的高低,直接影响甚至决定老师对学生的关怀程度。可以说,考试已经扭曲了老师和学生的心态。每一次考试完毕,总有部分考的不好的学生被拿出来批评教育一番。但是在芬兰,这样的情况几乎没有,芬兰的教师把考试当做为学生树立自信、激发学习热情的工具。当芬兰教师发现学生考的不好的时候,老师会考虑要不要把成绩告诉学生,告诉学生后会不会打击到学生的学习热情,是不是要重新组织一次考试,帮孩子找回一些自信。

总之,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一再强调孩子赢在起跑点,却没有适当地发掘每个孩子的差异、天分与资质,那就是鼓吹每个人用冲刺的方法去长跑!赢了起点,却会在中途把气力和耐力用尽。即使一开始跑在前面的孩子,他们的动力如果无法来自自身,而是来自社会和家庭的期望,那人生从小就少了自发性的热情,最后还是无法将人生马拉松跑得精彩、完整。

读完《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这本书,虽未亲身经历芬兰的教育,但至少对其已经有了些许模糊的印象。对于芬兰教育中的某些理念和做法,确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尤其是“不让一个孩子落后”的教育理念应当成为我国教育最终发展的目标,应该成为我国教师的事业目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你可能感兴趣的:(芬兰教育:不让一个孩子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