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曹贤水
和创留学联合创始人,人称水哥,《你也能去美国留学》作者,新浪博客,豆瓣和寄托天下等国内著名留学论坛的知名留学专家。亲自指导数百多名学生成功拿到哈佛、斯坦福、康奈尔、牛津大学、多伦多大学等世界顶尖名校的录取。
18fall的申请工作已经开始了,每年能够同这么多上进、努力和认真地申请者一起朝着理想中的申请结果努力,让我觉得自己的工作非常有意义。但是在去年的一年中,出现了很多因对美国理工申请缺乏正确认识而导致的一些不良现象的出现。所以,我想通过这篇文章提醒一下未来的申请者。虽然我说的是理工申请的事,但是里面所体现的思想应该对于大多数申请者都是使用和值得借荐的。
错误认识带来的表现
现象一:冲动申请。
对自己的行为不具备充分的思想准备和承受能力。这两年越来越多的客户出现这种状态,一方面非常向往美国理想的教育环境,另一方面又对自己的能力不能做出准确定位,害怕失败。所以在做决定时非常容易被外界所干扰。这些学生在知道我们之后,看见大量的申请者获得成功后,立刻觉得自己的前途非常光明,能够申请到理想的学校。所以,或者DIY,或者找到我们咨询。可是一旦真正进入申请核心工作中,看到美国学校对申请者的要求,感觉自己和其他申请比,毫无优势可言,看到越来越多的失败案例后,立刻变得犹豫,觉得自己最后能够成功的希望非常渺茫。就会产生退缩的心理,一旦出现保研或者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就会立刻放弃自己的理想,放弃申请工作。
对于这种情况,其实大家都能理解这种选择对于一个人为了人生轨迹的重大影响。然而作为一个即将就读Master甚至是PhD学位的人来说,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种做法,对学生本身来说没什么影响,可是对其他人会造成不良影响。就像因为这种原因退出服务的客户,除了让我们的一些努力白费,更重要的是占用了本不该占用的资源,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这样对于其他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所以,在做任何事情之前,要尽可能想清楚。
现象二:缺乏职业目标。
这种人分为两种:什么专业好听,看起来前景不错就申什么专业;或是根本不知道应该申请什么方向。例如08申请季,金融工程这个专业的热度就增长的过快。很多学生从一些途径(例如曾子墨的自传)得到这样一种观点:金融工程——白领的象征,高薪水的行业。于是不管自己到底是什么背景,学校这种专业设立的目的和培养目标何在,就坚决的申请。见到学校要求数学背景,不管自己是不是学过,不管自己是不是会,在自己的简历中写上一些自己根本不可能具备的水平;见到学校要求工作经历,就编撰一些实习经历,找一个人签封推荐信就去申请。全然不管学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要求,不管自己是不是喜欢这个专业。缺乏职业目标的另一种人更厉害,压根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问他想申请什么专业,答案相当干脆:“不知道!你觉得我适合申请什么方向就申请什么方向”
现象三:缺乏诚信。
由于在美国,从研究生教育之前,学校和老师都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找到自己喜欢愿意从事的研究方向。所以,在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后,学生会非常认真,非常踏实的从事相关的研究和工作。然而国内学生在兴趣方面是非常匮乏的,而且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国内对成功的定义非常一维,导致大家有些功利,在面对一些现实的压力或者诱惑时便会忘记自己的承诺。所以,很多学生,在申请时什么学校能给奖学金就去什么学校,那个教授给钱就跟那个教授,不管自己是否喜欢,是否合适。可以一旦真的拿钱去了之后,或者转学校,或者转专业,或者换教授。所以,很多国外的教授对于国内学生的这种做法非常不理解,也非常不满,以至于一些教授明确说明:不招中国学生!
出现这种情况,我不否认国家的教育制度,一些传统观念会起到较大的作用。但是既然我们想要一个美好的未来,那么首先我们就要知道对于自己来说什么样的未来才是美好的。你自己到底喜欢什么?到底想做什么?到底适合做什么?
虽然目前,很多学生在申请之前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兴趣,不知道自己究竟喜欢什么,适合什么。但是我们一定要形成一个意识:不用去抱怨以前了,把握好现在,改变自己能够改变的。关于具体的兴趣的寻找和明确,在这里我不多讲。如果感兴趣,可以去看看李开复写的《做最好的自己》这本书中的具体介绍。
正确理解美国理工科申请
最近几年,美国对自己的申请系统也在不停做着修正和调整。比如很多学校对于常规的理工研究生申请也开始出现Essay写作要求。这种变化的最根本目的就是更加明确和强化以职业目标为导向的申请逻辑。希望能够从更深层次的角度了解申请者的申请动机,从而判断申请者是否适合来本校学习。
那么美国的大学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申请者?其实说的极端一点:美国人需要两种申请者:一是天才——在所处年龄段中基础扎实,对专业有浓厚兴趣,具有发展潜力,有可能成为此领域的领军人物或者能给所在领域带来巨大影响的申请者;或是苦力——专业技能突出,具有很强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能够在短时间内给所在实验室的具体研究工作带来实质性进展的申请者。第一类申请者是Fellowship的主要竞争者,第二类人是Research Assistant的合适人选。(当然事实上,这两者很多时候是相互关联的,并不矛盾,所以不能被绝对区分开。很多申请者是介乎两种极端情况的中间的)
其实,所有的教授都希望能够找到能够同时具备两种极端状态优势的申请者,人总是希望能够找到最好的选择嘛。但是他们也知道,天才永远只是少数,苦力最终能给他带来的长期恭喜毕竟有限,所以他们在招学生时会有这样一个心态:对于应届本科毕业生,更关注其基础知识,对专业的兴趣和对专业的敏感度、领悟力;对于研究生或者有大量专业研究经验的申请者,则更重视其研究方向的匹配度,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一定时间内能取得的成果(如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和申请者的出身(推荐人水平)等。
所以为了更好的了解申请者的各方面的具体情况,美国高校有一套比较复杂的申请审核流程。用网申来了解申请者的基本信息;用申请文书了解申请者的学术水平和真实想法。这两年美国学校的网申系统做的越来越完善,在申请流程上会有变化。不过其核心考察理念仍然没有变化。
对于录取委员会来说,他们比较关心的问题有以下几个:你想从事什么方面的研究,你喜欢什么方向以及为什么,你之前有过什么样的学术经历,你对未来有什么样的计划,你能够给学校、实验室和教授带来什么样的好处,你想从学校获得什么样的帮助。
其实现在大家冷静的想一想,把整个申请的最后一个部分——签证也加上,整个申请流程是具有一个非常清晰的逻辑主线的。一切都是围绕着申请者的职业目标而展开的。在一个真正健康的社会中,共赢才是一个主流意识形态。所以,美国的录取委员会希望能够找到具有共同目标,有共同追求的申请者。
虽然这些问题很多人都知道应该怎么回答,但是我想在这里强调的是不是为了回答问题而去回答问题。我们应该正确的理解为什么对方会关心这样的问题?
职业目标:
注意,是职业目标,而不是工作目标。这是值得一个人为之奋斗多年甚至是一生的目标。这是整个申请中最容易被国内申请者忽视,却是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一个成功的人应该是首先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通过这个目标去认识自己在能力上需要提升和补充的方面,然后围绕着这个职业目标去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对自己未来有明确目标的人,在最后获得成功的机会将能够比那些没有具体目标的人的几率高出很多。因为在人能够在一个比较明确的方向的指导下才不会走弯路。就像一个寓言故事中所说的,父亲和孩子做了一个游戏:在沙滩上比谁能够用最直的线路走到几十米远的目的地。孩子一直仔仔细细盯着自己的脚下,逐个对比着脚印去走,而父亲则一直抬头看着目标。最后结果大家都能知道。
兴趣:
这是做事情的原动力,是选择自己研究方向的主要原因,是最能够激发出一个人潜力的东西。我们知道,职业目标的确立并不是一件很简单,很容易的事情。最理想的状态是这个目标源自你的兴趣爱好。那么你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能够克服很多困难,从而更容易获得成功。我们知道,从事理工研究需要面对各种常人无法接受的局面:为了得到准确数据所作的大量机械重复的实验,充满有毒物质的实验环境,面对具有辐射的实验对象,面对大量的活体试验对象,或是对着大量枯燥的数据、公式等等。
而且这些工作的收入并不能算高,能够获得重大突破一举成名,造福人类的机会少之又少。如果不是真的喜欢这些专业研究,从中能够找到乐趣的话,那么这种工作无疑是非常痛苦和郁闷的。只有兴趣才能让人坚持下来,不会半途而废,才不会出现转专业的情况。
专业能力:
这是现实层面中教授最容易把握的东西。教授招学生过来无论是从长远角度,还是从短期角度考虑都是希望学生能够帮助自己实现自己的理想或者目标的。所以,能力是很重要的。
因此是需要学生在同年龄段中具有比较出色的学术能力。就像上面已经说过的,对于这部分的判断教授们会从两个要求的考试,TOEFL和GRE的成绩判断你的学习能力,从你本科后的学习情况(GPA)判断你的专业基础水平,从所经历的相关学术活动及取得的成果(实验室经历,论文)判断你对专业的领悟力,所达到的水平。
如何共赢:
具体到申请中就是你希望从学校的未来学习中学到什么能够对你未来目标实现带来帮助的东西?知识,方法,眼界,思维方式,关系网或是别的?在学习过程中,在学习完成后,你在完成的职业目标的过程中能够给你所在的是实验室,学校带来什么他们需要的东西?文化多样性,科研成果,资金,学校名誉或是其他?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这些学校看中的东西,我们就不难发现美国高校对申请者考察的全面和深刻。就是这套系统很好的保证了美国高校能够将全球大多数优秀的人才网罗到自己的学校中,从而保证学校长期以来在全球有着持续的竞争力。
如果申请者能够真正的达到学校的这几个要求,那么无疑对申请者和学校双方都是一件非常有利的事情。因为一个人如果在自己兴趣的引导下确定职业目标,然后朝着这目标去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话那么他将能够在持续的时间内获得足够的动力,从而真正获得出色的专业能力,达到学校教授的需求,在进入实验室之后,在高水平的教授的指导下,良好的科研氛围中获得更快的提升。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他又能很好的完成教授需要他完成的任务,是教授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得到自己想要的成果,帮实验室争取到跟多的经费,给学校争得更多的荣誉。在毕业之后,无论是留在学校还是从事其他工作,那么他也能在所从事的领域中获得成功,维护母校的荣誉。并且极有可能在未来通过自己或者自己的关系给母校带来更多的科研资金或者其他资源的回报。
这种情况对于申请者,给申请者提供奖学金的教授,教授所在的实验室,实验室所在的系,系所属的大学都是一件非常有益的事情。这才是一个能够保证长期发展和进步的最理想的方式。
说到这里,可能很多学生都会说:这太理想了,在现实中很难实现!可是我们冷静的分析一下,为什么难实现?因为没有兴趣,没有理想,现实对大家的要求很物质化,非常功利等等。这些东西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在很长的时间内还是会存在。但是我们不可以因为有不合理的现象存在就去怨天尤人,去抱怨社会。因为这样做不会带来任何帮助,改变不了任何事情。国内教育制度的不足,缺点不会只因为你的抱怨而消失;你也不会在抱怨中找到你的理想;我们生活的环境也不会因为抱怨而变得不功利。
那么我们能做什么?没有兴趣,可以从现在开始去发现。没有理想,可以从现在去培养去寻找。因为这些是我们能够改变的东西,如果我们去改变我们能够改变的东西,那么环境就会一点点的变好。不要想着自己的能力微不足道,改变不了什么。举个例子,如果你能够从现在开始冷静的思考自己的选择,也许无法从事自己最感兴趣的工作,但是我们可以找一个自己能够接受,并且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然后去努力实现。如果想深造,那么找到自己喜欢并适合的方向如理论研究领域,找到一个理想的学校,实验室和教授,开始认真学习。用自己的努力去提升自己,同时用自己的努力得到教授,学校的认同。于是你得到了你需要学习的知识,能力,教授得到了他需要的结果,于是对中国学生有了更加多的了解和理解。或者也可以就读一个比较Professional的MS专业,然后毕业后创办自己的事业,事业有成后给学校以力所能及的资助或者帮助。这些都是可以实现的。
P.S.说到这里插一句,国人一直有一种一维的成功定义,认为成绩最好就是最成功,学校排名越高就越好,对自己未来帮助越大。然而事实上我认为,适合才是最重要。一个人去一个跟其实力匹配的学校,在一个他能够适应的环境中学习是最佳选择。例如我们一个学生在几个结果中选择了CMU的CS发现自己跟不上学校的节奏,只好再找我们重新申请(当初已经劝过他选择另一所对其更适合的学校)。又如另一个学生去了Maine读MS(综排一百多名),毕业后被导师推荐到UC-Davis读PhD。
就像我自己一样,喜欢足球,想做足球运动员,或者足球记者,但是这些都不可能。我可以把它当作我的业余爱好。我刚做咨询是的最初一个月,并不能很好理解咨询师工作的意义所在。甚至觉得这项工作没有意义,根本就没有形成自己的职业理想职业目标。但是我从大学开始,就不断地思考这些问题,一直到参加工作,也没有停止过。最终在慢慢的摸索中,知道了自己的方向。我这样一个从小到大都很普通的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方向,那么我相信只要愿意做,真正的去做,那么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
最后,我们真心的希望大家都可以认真思考一下自己的职业目标,人生理想。出国不是目的,只是手段,人生中提供自己水平的一个经历而已。而非像老三届那样,一次考试对整个人生的轨迹造成重大影响的。千万不要为了出国而出国。每个人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那么综合起来就能形成一个巨大的合力。对自己对社会都是一件有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