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室里的空气都要炸了,其他老师故意低下头装作不存在。我也是这样,妄图藏在她们之中。可对面倾城老师几句话劈头盖脸就把我拎了起来。我尴尬到无所适从地抬头面对她,却见她的眼眶泛红,豆大的眼泪直打转儿,几乎马上就掉下来砸我脚丫子了。
“K老师,我得有多无知啊?我怎么会给学生讲成女儿墙是女儿房间的墙?”
没有没有,对不起对不起,我开玩笑的,开玩笑的,你别生气,别生气。
“有这么开玩笑的吗?”倾城老师气得花枝烂颤,“你咋不说我还给学生讲孙子墙了呢?那是不是孙子房间的墙啊?”
是我房间的墙。
倾城老师教的是房屋建筑学课程,我教的是BIM软件课程。有一天在BIM软件课堂上,我领着学生们根据施工图进行翻模。翻到屋顶时马上就要下课了,我说,同学们课下自己把女儿墙创建进去。几个学生突然诧异地问我什么是女儿墙。我更诧异地反问,你们没学过吗。学生们头脑风暴了好一会儿,煞有介事地说,倾城老师好像提起过,应该是女儿房间四壁的墙?对,应该是这样。
我哈哈大笑,回到教研室就拿倾城老师开涮。倾城老师也笑嘻嘻地说,这群熊孩纸什么记性啊。可嘴贱的我后来甚至把它当成了倾城老师的外号,一见她条件反射地脱口而出三个字:女儿墙。倾城老师渐渐笑不出来了,直到这个玩笑传得好多老师都知道后,她终于爆发了。
至于女儿墙,实际上是指建筑物屋顶四周围的矮墙,主要用来防水、安全维护以及装饰作用。之所以叫女儿墙,早在宋代《营造法式》便有解释:“言其卑小,比之于城若女子之于丈夫”,意思是,城墙上凹凸的小墙相对于伟岸的城墙而言,显得卑微而渺小,正如古代的女子相对与男子则身分卑微、地位低下。它的英文名字叫parapet,有位福建师范大学的研究生还专门写过一篇论文,指出女儿墙译成roof parapet更合适。
学生们虽然记错了女儿墙是什么,给老师们挑错倒是很认真。正如我当年上学时一样。
我所讲授的BIM知识大多数是自学得来的。在课程编排上,我把自学时的难点重点都着重列了出来,甚至形成了自己版本的Revit与Navisworks实用疑难成百上千问,这架势跟背单词记错题本似的。再结合我自己之前在设计院的实际工程经验,我越学越清晰。不吹不黑,我讲授的BIM的课程极富实战性,比外面培训机构糊弄外行的说明书式讲授强太多了。
但问题是,我和我的学生们关注的重点不在一个频道上。
上了几节Revit的软件课后,大多数学生们很困扰这样一个问题,对此表达了深深地关切:
怎么把悬浮的Revit“项目浏览器”和“属性”对话框固定在两侧?不然这俩对话框太碍眼了。
这居然是个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
我哭笑不得。拜托,亲爱的学生们,能不能多关注一点有价值的问题。固定不固定悬浮的对话框对建筑本身毛影响也没有啊,这纯粹就是软件的用户体验问题,解不解决有什么必要。请把注意力放在建筑本身上来,比如材质的设置、空间的划分、构件尺寸的设计以及族的制作等等。
然而学生并不买账,一定要我解决这个烦心的问题。我随口说,这点瑕疵一拽不就行了吗。学生说,老师你过来拽一下试试。我说,试试就试试。
结果,我拽到笔记本没电了也没拽明白,两个悬浮窗死活不肯固定在工作界面两侧。学生收起笔记本,打趣道,老师,这点瑕疵没解决啊,看来你讲的有瑕疵。
当时羞得我好想化为女儿墙,孙子墙也行。我就崩出两个字:下课。
晚上回到家,这小瑕疵折腾了我一宿。我这才发现解决的关键是:将悬浮框一直拽到Revit的边界上,把鼠标指针往整个页面边界上靠,而不是像之前那样用悬浮框的边界去靠整个页面的边界。
第二天一早,我立刻找他们班打算讲清楚这问题。他们一见我进来,面面相觑,小声嘀咕:
瑕疵怎么来了?
OMG,瑕疵?一夜之间我被扣了这个外号?我忍辱负重地讲完那个问题后,装作什么都没听见走出教室。
第三天一早,“瑕疵老师”在全系都传开了。
气得我敲键盘的手指头都疼。在走廊上,迎面遇到两个小女生,一见我立刻当头棒喝:瑕疵老师好!
你好。我嘴上气呼呼地回应,心里琢磨着给她俩挂科。但两个小女生似乎丝毫没有察觉,笑嘻嘻地分享给我一包辣条:“瑕疵你吃不?”
我怔了一下。
看着她们的笑脸,我突然想到了女儿墙。
后来,瑕疵这个外号不仅这一届学生传开,新一届的学生也知道了。简直口耳相传,生生不息。我并没学会什么教训,也不会小心翼翼。探索BIM的路上,或大或小的瑕疵会不断出现。重要的是,我力求它出现在课堂上,而不是工程中。
蓦然,我笑了,接过辣条开心地吃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