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虚假的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942年11月,当蒙哥马利率领英军联盟在阿拉曼取得胜利之时,意大利人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在非洲的一切努力付之东流。

七年前,墨索里尼在法西斯主义的狂热推动下,悍然进攻非洲独立王国埃塞俄比亚,不费吹灰之力,占领了首都亚的斯亚贝巴。1936年3月,希特勒不顾《凡尔赛条约》的规定,扩充军队,出兵35000人占领莱茵河沿岸。这使得国际联盟无暇顾及意大利军队侵略埃塞俄比亚,仅仅对其施行了一定的经济制裁,没有限制煤、石油、天然气等主要原料的进口,这无异于隔靴搔痒。意大利人只损失十亿美元和三千军队,就获得了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在后来的战争中,这笔资源的作用不可小觑。

德国人占领莱茵河畔的新闻,成功转移了欧洲当时的焦点问题。德国和意大利由于不满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尤其德国作为战败国,急于翻身,想在殖民地等利益面前,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平起平坐,加上三十年代初的经济危机,国内矛盾日益明显,民族主义高涨,希特勒不得不通过发动战争转移国内矛盾。占领莱茵河,只不过是试探法国是否会出兵,但当时英法奉行绥靖政策,毫无作为,因此,莱茵河事件只是一个开始。

德意两国在对外问题上的一致表现,为两国形成联盟奠定基础,这也反应在1936年7月爆发的西班牙内战问题上。这场战争不仅是西班牙国内多方矛盾激化的结果,也可以看做,不同文化、不同思想体系之间,大国利益冲突引起二战的一次彩排。欧洲各大国在战争中纷纷登场,最终以德意扶持弗朗哥政府上台,才使得拖了三年之久的内战告终。

这是德意为反抗英法取得的又一转折性的胜利。内战中,“罗马-柏林轴心”正式形成。1936年11月,日本通过与德意签订到反共产国际协定,也正式加入轴心国。

自此,德国人的野心更加膨胀。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当时的英首相张伯伦仍然奉行绥靖政策,毅然决定抛弃奥地利,稳住德国,想以此来换取和平。但德国人的目的并不在小小的奥地利,他们所图是更大的肥肉——捷克斯洛伐克。

1938年以前,捷克斯洛伐克还未分裂,仅仅因为苏台德地区人口的五分之四是日耳曼民族,德国就想将其纳入版图之内。捷克斯洛伐克与英法签有保护协议,但同时英法还妄想维持局势,不愿冒然发动战争,所以,英、法、德、意四国在慕尼黑会议上签订协议,出卖盟友利益,同意德国将苏台德地区划入自己势力范围,代价就是德国就此收手。这是一场帝国主义之间赤裸裸的分赃大会。希特勒也承认,这是德国对欧洲最后的要求。

苏联逐渐看清了英法的真正面目——企图祸水东引,利用德国对付苏联。1938年,苏联放弃支援西班牙的左派联盟,德意两国才能迅速结束战争,苏联与德国也因此结下仇恨。克里姆林宫几次想与伦敦取得联系,签订互助条约,得到的都是冷眼对待,张伯伦根本不相信共产主义,报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心态,引诱德国主动出击苏联。但他万万没想到,1939年8月23日,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这意味着德国再也没有东边的忧虑,果不其然,8月31日,希特勒正式下令进攻波兰,9月1日清晨,德军全部进入波兰境内,几周后,波兰灭亡。

英法终于感受到德国的威胁,占领波兰后,下个目标直指法国,一战后形成的以法国同盟为核心的体系也随即崩塌。1939年9月3日,德军攻入波兰的两天后,英法相继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你可能感兴趣的:(1、虚假的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