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SS直聘,绝对不是唯一的死亡陷阱

近日,李文星求职死亡的事件持续发酵。


BOSS直聘,绝对不是唯一的死亡陷阱_第1张图片

整个事件的经过并不复杂,李文星是一个23岁刚刚从985大学毕业的少年,因为在Boss直聘网上投递了一份简历,被天津某公司录用,而该公司则冒用了“北京科蓝”的名字。本来找到工作应当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可是谁也没有想到,等着李文星的竟然是一家传销公司和意料之外的死亡。

这是又一个被互联网服务虚假信息所欺骗,最终失去生命事件。

相信不管是谁看到这样的新闻都会感到惊悚和后怕, 然而,我想告诉所有在求职的年轻人,BOSS直聘,绝对不是唯一的死亡陷阱。

事实上,虚假信息和诈骗乱象已成为在线招聘行业的一种常态。先举两个接触到的实例,我下文用到的所有图片及案例,均为真实经历:                                     

                                       一、虚假信息成“行业常态”

所有看似正规的信息来源,也许都有利益的包裹。

当看到“李文星”一案的报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提醒HR部门在网络上仔细搜索一遍是否有冒名招聘的情况。

也许有人会觉得有些杯弓蛇影,但是实际上,招聘平台信息混乱、审核不严的情况并不鲜见。

就以我就职的公司为例,在对网络虚假信息“打假”的路上,真的举步维艰。

1. 百度:你不想被侵权,需要是我的付费用户

魏则西的事件,还未从人们的记忆里淡去,他的死换来了百度竞价搜索排名在法律上的广告地位,换来了国家工商总局的一纸新规《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和对互联网广告领域重拳整治。

然而,对于百度为了利益,泯灭良知这样的行径根本不会停止。

你打开百度搜索企业信息,会发现排在前三位的,都是购买了“搜索词汇”的百度付费客户。

而这种“搜索词汇”的购买,甚至包括其他公司的企业名称等等核心辨别信息。

对于百度来说,审核并不难,但雇主是平台的核心资源,是利益的直接来源。所以这样的罪恶显得那么的理所应当。


BOSS直聘,绝对不是唯一的死亡陷阱_第2张图片

以我就职的公司为例,就很具有代表性。

因为不是百度的付费客户,同时在行业内口碑不错,所以公司名称成为竞业机构购买的“热门”搜索关键词。以上搜索出的任何一家机构都和我司无任何从属或者合作关系。

他们统一的身份也很简单,百度推广付费用户。

而在我们致电百度维权的时候,百度的客服给出的答复是:“您不是我们的付费客户,我们无法维护贵公司的权益。”

百度的无耻,让我想起80年代的黑帮老片,你交钱我就不打你。这个叫保护费!


2.中华英才网:付费用户我也看不到你被侵权

这里充满了“李鬼”公司,你不要做第二个“李文星”。

这个曾经中国最早一批老片的招聘网站,曾经占据着招聘市场的半壁江山,但是令人惋惜的是现在每况日下的不仅仅是市场,还有基本的服务意识和职业操守。

今年6月,作为该网站的付费注册用户,我司发现居然在被冒名发布招聘信息。于是第一时间举报,并要求追查冒名者,结果在10次以上的电话沟通后。网站才删除了该假冒公司的招聘信息,但始终拒绝进行进一步核查,更谈不到什么承担责任。


BOSS直聘,绝对不是唯一的死亡陷阱_第3张图片

BOSS直聘也好,中华英才网也好,这样的企业在没有看到“血的教训”之前,嘴脸都是一样的:

不承认过错,怕承担责任;

摆出论调“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公司也是受害者,信息诈骗是行业痛点。”

                                                            提醒!!!!

网络产品并不天然具有公信力,“网上说的”并不天然可信或者不可信,网络产品的公共形象和信任度依然需要市场不断锤炼和检验。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改变了原有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网络是一个虚拟世界,我们不知道网络那一端的是一个人还是一条狗,即使我们拥有慧眼又不见得能看穿虚妄。无可厚非,互联网企业进行的主要是商业活动,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取利润,它们也承担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可是除了这些强制性的义务,是不是还应该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呢?

就像这一次的“李文星事件”,按照现有的法律来评判,Boss直聘并不会承担太多的责任,行骗的不是它,而是所谓的李鬼公司。但事实上,事件的源头却是Boss直聘,是因为它没有做好企业的本分,没有完善的审核和平台监管体系。如果我们恶意去猜测的话,或许平台对类似这样的李鬼公司本就不把它当回事,为了利益,放之任之进入平台。


                                                       二、怀满恶意的招聘者

1.金融投资类工作慎选

2012年,我的表弟来京求职,不久在大望路附近就职于一家投资有限公司,具体职位名称记不清楚了,前2个月主要接受公司安排的业务培训,每个月的工资是3000元。练习外汇、黄金、期货买卖。公司有专业人员介绍汇率知识、理论以及如何炒卖外汇指数,声称本公司与GGICT公司有合作关系,使用国外交易系统进行炒卖外汇交易,按国际实时走势买汇率升跌,可以很快赚到第一桶金等等。

然而从第2个月开始,领导就在陆续灌输“如果没有客户,就没法通过试用期”的信息。而短期之内找到客户怎么可能?于是开始举例,自己当时没客户的时候就是先从父母开始说服的,最后不但学成,还真的赚到了额外的收入……

我果断的让他立刻辞职,事实上最后和他同期进入该公司的两个男生,均以被骗收场。

这种公司以招聘员工的形式招揽客户,招来的毕业生既是公司客户也是公司的业务员,业务员到公司后先接受培训。被招聘进来公司的都是涉世未深的应届毕业生,没有金融投资经验,没有收入来源,使用父母的资金进行投资,最终被骗了个精光。

2.培训机构招生

这种情况一直都有,不少培训公司常年在各大招聘平台上发JD,名为招聘,实为招生,挂羊头卖狗肉。

而且这些培训十分擅长研究求职者的心理,发出来的招聘岗位大部分都是互联网相关,工资标得都非常有诱惑力。

玩法比较高端的是一家教育公司,其将自己的网络营销课程设置成不同的招聘岗位,给人的感觉就是公司规模庞大,招聘岗位众多,吸引众多的求职青年前来应聘,来了就会被他们以各种理由说服要求参加岗前实训,实际上就是交钱培训。

在京,某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常年使用此方法招生,甚至鼓励付不起学费的求职者办理贷款。


BOSS直聘,绝对不是唯一的死亡陷阱_第4张图片

写到这里,同为培训行业的从业人员,真的万分唾弃此类行径。

3.面试中存在的各种收费

拒交各种名义的费用。任何招聘单位,以任何名义向求职者收取抵押金、服装费、产品押金、风险金、报名费、培训费等行为,都属非法行为。招聘单位培训本单位的职工,也不准收取培训费。

如果你遇到类似的情况,请立即离开,不要做任何口舌之争,先保障自己的安全。

4.你想不到的奇葩套路

曾经在网上看到,有求职者爆料说,自己毕业以后,浪荡了三个月没找到工作,有一天在网上看到郊区的一家公司招聘办公室文职,经验不限,月薪开到6千元,于是大喜过望跑过去应聘。

结果只交了一堆材料,做了个十分钟的群面就回来了。网友也没有多想,觉得是自己没表现好,没被人家看上。

半年以后看社会新闻,发现这家公司被查了,原来公司招了半年还是两个人,唯一的业务就是在网上发招聘信息,只要投简历的都叫过来面试,到了就要求提供一大堆的材料:身份证复印件、学历复印件、离职证明复印件……总会有你没带的,于是只能去楼下的复印店,巨贵,一张五块钱。看在月薪6千的面子上,又不能不印。

公司有两个人,一个负责收材料,一个负责开复印店。做了半年,挣了30万。

三、避开求职陷阱的心法

很多人,看到这里,可能会有一种“套路太深,防不胜防”的感觉,尤其是职场新人可能会在心里产生深深的恐慌。然而,其实针对这些陷阱,破解的方法,也许真的出乎意料的简单:

1.拒绝高薪诱惑

对于应届毕业生,工作真的那么难找吗?

事实应该是“称心如意”的工作很难找?对吧?

作为初入职场的菜鸟,必然需要有一个学习和适应的阶段,了解市场、行业、职位本身的基本都是标准和规律,是你做一切设想的前提。

人应该有欲望,但是更要管理欲望。简单点说,你的欲望应该与能力先匹配。

2.职场没有快递通道

很多人相信「培训三个月可以找到高薪的工作」这个投机的诱惑。

不要相信那些包装出来的案例,你想想看连微博官方私信来给你发个红包,点击一下都是个诱导转发,职场怎么可能存在“天上掉馅饼,刚好砸中你”这样的好事?

你自以为自己被好运眷顾的时候,已经在走进危险的圈套。

不要投机取巧,这些投机取巧的债,以后你要还的。

3.放下不合时宜的面子

容易误入求职陷阱,上当受骗的人,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心态:要面子!为了证明自己的不同和能力,要干出点事情,给身边的亲友看看。争口气,好面子,赌气不听劝。

然而,作为年轻人,你实在不需要用这样的方式证明自己。在职场谋生这件事情上,经验确实很重要,把自己姿态放低一点,再放低一点。

当你否定那些逆耳的劝告时,想想看,你是不是正在追求违背常理的一鸣惊人,你是真的看不出陷阱吗?

                                                          -End-

版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你可能感兴趣的:(BOSS直聘,绝对不是唯一的死亡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