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上的废墟——读《千年一叹》

刚刚合上余秋雨先生在世纪之交赶赴世界几大主要古文明时写下的散文日记《千年一叹》。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西方的历史了解不多,至多只是停留在高中地理书、历史书上。于是,一切都随着余秋雨的脚步完成了这一次行程万里的旅行。他们一行人,带着镜头带上纸笔,开着几辆吉普车,每天进行节目转播、发表散文日记。从希腊出发,到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再到巴基斯坦、印度、最后在尼泊尔结束,终于赶在千年之交赶回中国。从地理位置上看,他们从欧洲到非洲、亚洲中东、东南亚。行程之长,恐怕在世界的节目转播中也罕见。

作者从希腊开始写起,自然是寻求欧洲文明的源头,因为于欧洲而言,最早的文明就是希腊了。书中说到:“我们首先抵达的希腊文明遗址,从一开始就展现了人类古代文明的至全至美,几乎到了无可企及的高度。”在这样一个完整的文明氛围中,作者感受最深的莫过于平等、通透、舒适、神奇,处处显得相当现代。并且这些文明并不是因为过时而毁灭的。这样一个成熟的文明突然临危,其实既是庄严、悲壮,也是慌乱、绝望的。的确,当一种绝对的成熟文明已无法再上升一个高度了,后来的种种势力或者因为这种完美的存在而希望将它毁灭。

至于埃及,作者花了不少篇幅写其中辉煌的建筑。从金字塔到石像林…作者笔下的埃及有如大多数科学未解之谜一样神秘。作者极力描写建筑的雄伟,体现着那几千年前的埃及人民的智慧。毕竟诸如此类的建筑,别说在几千年前,就是在今天这样的硬件设备下,也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但是,金字塔就这样在尼罗河畔伫立了几千年。作者再将笔锋一转,写到当地的埃及人民如此自嘲和懒惰时,不禁叹道:“一个人的过度劳累会耗损元气,一种文明也是。”凭借着祖先留下的辉煌,埃及人民已经疲于建设自己的生活。

到了中东地区,我从书中读来的是一种深深的无奈和隐忧。在这些古文明的所在地,充斥着硝烟与战火,宗教极端主义、恐怖主义、政府对峙等等。即使彼此生活已经不堪,但双方仍然剑拔弩张。这里的有政府与恐怖主义的对抗,有宗教与宗教的对抗,有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对峙。对抗得如此不顾旧情,他们逗忘记了自己脚下的这片徒弟再千年前留下了那么多宝贵的财富,这些文明在千年来,一次次兴起一次次毁灭。战火带来的毁灭,战后又催生着那些文明,接着在对抗之中又有毁灭与重建。在这些废墟里,可以找到那么多时代不同的文明的碎片,却又找不到可以从真正意义上把他们拼接在一块的东西。

余秋雨先生叹惋:“这难道是盛极必衰?难道是文明造的孽?”我想,文明本没有错,这些多样的文明在一起更加没有错,只是在文明互相仇视文明的时候,毁灭就成了“破旧立新”的一种方式。当战火将所有文明的碎片都集中在废墟之上,后人所见,文明本身是否也会责怪:“你们想做的将我们区别,到最后还不是将我们融和到一起了?”中东格调,如此可悲。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明上的废墟——读《千年一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