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金刚藏章重点提示
第五节 金刚藏章实修参考
第四节 金刚藏章重点提示
金刚藏章主要是针对前三章内容中小信行人所生疑惑的答疑,重点主要是“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未出轮回,而辩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善男子,如销金矿,金非销有,既已成金,不重为矿。经无穷时,金性不坏,不应说言:「本非成就。」如来圆觉亦复如是。”“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三句。
前二章中有说,因无明故错认虚妄身心世界为实有,以致轮回生死,所以要“永断无明”“方成佛道”,第三章中又说众生“本来成佛”,所以金刚藏菩萨的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直接就质疑,既然安立“众生本来成佛”,肯定已经是无明永断了(否则佛果未成),那怎么还说有无明呢?这是自相矛盾的。此问是以“真”(成佛)难“妄”(无明),认为“真”能生“妄”;或者说怀疑“真”不能容“妄”。
第二个问题紧接着第一个问题而问,要是安立“众生本来无明”,那就与“众生本来成佛”,也是自相矛盾的。此问是以“妄”(无明)难“真”(成佛),认为说“妄”为“真”;或者说怀疑“妄”不能容“真”。
前两个问题疑惑的纠结点在于,说“本来成佛”或“凡夫无明”,都是自相矛盾的,迷闷与觉悟不能同存,以致于产生了第三个更为荒唐的疑惑。
第三个问题干脆怀疑说,假如“本来成佛”成立,但无明却不是本有的,是后来才生的,既然是后生起的,于是遂怀疑证觉成佛后仍会再次生起“凡夫无明”,由此重复循环烦恼生死。此问是在责难生生灭灭的无穷过患,认为“真”(成佛)继续生“妄”(无明);或者说怀疑“妄”“真”并存。
佛陀则告知,在大圆觉的境界中,并不存在成佛或凡夫、智慧或无明、涅槃或轮回的二元分别念,说生说灭的“这个”本身正是虚妄的无明心,而与本不生灭的圆觉无关,本来成佛亦为假说,圆觉超越二元对待;可三个问题中的众生如来、无明涅槃却均为二元相待法,但无明亦为虚妄无实,既然假说的圆觉、无明均无自性,故而说本来成佛、无明本有复有,皆不可得。此处,佛陀“翳花二法非相待故”一句,实际上已经能完美的解释三个疑惑了。而在没有证悟圆觉前,一切都不离思维妄念,如同动目摇水等,心动则妄生,妄生则真转,故而于本净圆觉产生无明错觉,以轮回心只能产生恶性循环“轮回见”,根本没办法理解非二元的“圆觉见”。
为了进一步破除疑惑和建立决定正信,就其体相佛陀运用了八个比喻“动目能摇湛水、定眼回转火、云驶月运、舟行岸移、幻翳妄见空花、销金矿、取萤火烧须弥山、空花复结空果。”来反复说明无明和分别心的虚妄性、有限性,兼而反证了圆觉超越分别思维能力,同时也可视为是对文殊章内容的一个补充说明和答疑。尤其是“销金矿”一喻,佛陀在《楞伽经》中有说:
“云何本住法?谓法本性,如金等在矿,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住、法位、法界、法性皆悉常住。”
由“销金矿”此一喻,即可圆满解答金刚藏所提无明与本净矛盾以及复生烦恼的三个问题,读者可以细行详参。
此外,本章中还隐含有一个隐喻,就是“金刚藏”,按《如来藏经》《宝性论》等说,“金刚”具有无瑕、无坏、无虚、无染、无动、无碍、无能胜七种特性,其所具功德即可圆满回答所疑。
最后,佛陀总结为要想真正以决定正信悟入圆觉法门,“则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先断无始轮回根本”,偈颂中还直接补充说“虽复本来金,终以销成就”,由此为下一章节“弥勒章”的解决轮回根本问题和“销金”提前做了铺垫。
第五节 实修参考
经教:什么叫“疑悔”呢?“疑”就是怀疑不信;“悔”就是虽然相信了又反复怀疑、反复退失信心。这与大乘经典常常提到的“怯弱”一词用意是等同的。对此,地藏菩萨的如下教言可以作为理解本章内容的参考:
尔时,坚净信菩萨摩诃萨问地藏菩萨摩诃萨言:“汝云何巧说深法,能令众生得离怯弱?”
地藏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当知初学发意求向大乘,未得信心者,于无上道甚深之法,喜生疑怯,我尝以巧便,宣显实义而安慰之,令离怯弱,是故号我为善安慰说者。”
“云何安慰?所谓钝根小心众生,闻无上道最胜最妙,意虽贪乐,发心愿向,而复思念求无上道者,要须积功广极,难行苦行,自度度他,劫数长远,于生死中久受勤苦,方乃得获,以是之故,心生怯弱。我即为说真实之义,所谓一切诸法本性自空,毕竟无我,无作无受,无自无他,无行无到,无有方所,亦无过去、现在、未来;乃至为说十八空等,无有生死涅槃、一切诸法定实之相而可得者。又复为说一切诸法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镜中像、如乾闼婆城、如空谷响、如阳光、如泡、如露、如灯、如目曀、如梦、如电、如云,烦恼生死,性甚微弱,易可令灭;又烦恼生死,毕竟无体,求不可得,本来不生,实更无灭,自性寂静,即是涅槃。如此所说,能破一切诸见,损自身心执著想故,得离怯弱。”
“复有众生,不解如来言说旨意故,而生怯弱。当知如来言说旨意者,所谓如来见彼一实境界故,究竟得离生老病死众恶之法,证彼法身常恒清凉不变等无量功德聚;复能了了见一切众生身中,皆有如是真实微妙清净功德,而为无明闇染之所覆障,长夜恒受生老病死无量众苦。如来于此起大慈悲意,欲令一切众生离于众苦,同获法身第一义乐。而彼法身,是无分别离念之法;唯有能灭虚妄识想,不起念者,乃所应得。但一切众生,常乐分别,取著诸法,以颠倒妄想故,而受生死。是故如来为欲令彼离于分别执著想故,说一切世间法,毕竟体空无所有;乃至一切出世间法,亦毕竟体空无所有。若广说者,如十八空。如是显示一切诸法,皆不离菩提体。”
“菩提体者,非有非无,非非有,非非无,非有无俱;非一,非异,非非一,非非异,非一异俱,乃至毕竟无有一相而可得者,以离一切相故。离一切相者,所谓不可依言说取,以菩提法中,无有受言说者,及无能言说者故;又不可依心念知,以菩提法中,无有能取、可取,无自无他,离分别相故。若有分别想者,则为虚伪,不名相应。”
“如是等说,钝根众生不能解者,谓无上道如来法身但唯空法,一向毕竟而无所有,其心怯弱,畏堕无所得中,或生断灭想、作增减见,转起诽谤,自轻轻他。我即为说如来法身,自性不空,有真实体,具足无量清净功业,从无始世来,自然圆满,非修非作,乃至一切众生身中,亦皆具足,不变不异,无增无减。如是等说,能除怯弱,是名安慰。”
“又复愚痴坚执众生,闻如是等说亦生怯弱,以取如来法身,本来满足,非修非作相故,起无所得相,而生怯弱,或计自然,堕邪倒见。我即为说修行一切善法,增长满足,生如来色身,得无量功德清净果报。如此等说,令离怯弱,是名安慰。”
“而我所说甚深之义,真实相应,无有诸过,以离相违说故。云何知离相违相?所谓如来法身中,虽复无有言说境界,离心想念,非空非不空,乃至无一切相,不可依言说示,而据世谛幻化因缘,假名法中,相待相对,则可方便显示而说。以彼法身性,实无分别,离自相,离他相,无空,无不空,乃至远离一切诸相故,说彼法体为毕竟空无所有,以离心分别,想念则尽,无一相而能自见自知为有,是故空义决定真实,相应不谬。”
“复次,即彼空义中,以离分别妄想心念故,则尽毕竟无有一相而可空者,以唯有真实故,即为不空,所谓离识想故,无有一切虚伪之相,毕竟常恒,不变不异,以更无一相可坏可灭,离增减故。又彼无分别实体之处,从无始世来,具无量功德,自然之业,成就相应,不离不脱故,说为不空。如是实体功德之聚,一切众生虽复有之,但为无明曀覆障故,而不知见,不能克获功德利益,与无莫异,说名未有;以不知见彼法体,所有功德利益之业,非彼众生所能受用,不名属彼。唯依遍修一切善法,对治诸障,见彼法身,然后乃获功德利益,是故说修一切善法,生如来色身。”
“善男子,如我所说甚深之义,决定真实,离相违过,当如是知。”
由此可见,佛法的安立与教授,都是随顺着众生的实际情况而显现出差异的,就其本质而言,是完全平等无分别的。
对于执著虚妄分别相,佛陀在《大乘入楞伽经》也有详细的解说: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愿为我说虚妄分别相。此虚妄分别,云何而生?是何而生?因何而生?谁之所生?何故名为虚妄分别?”佛言:“大慧,善哉!善哉!汝为哀愍世间天人而问此义,多所利益,多所安乐。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言:“唯。”佛言:“大慧,一切众生于种种境,不能了达自心所现,计能所取虚妄执著,起诸分别堕有无见,增长外道妄见习气,心心所法相应起时,执有外义种种可得,计著于我及以我所,是故名为虚妄分别。”
大慧白言:“若如是者,外种种义,性离有无,起诸见相。世尊,第一义谛亦复如是,离诸根量宗因譬喻。世尊,何故于种种义言起分别,第一义中不言起耶?将无世尊所言乖理,一处言起,一不言故?世尊又说虚妄分别堕有无见。譬如幻事种种非实,分别亦尔有无相离,云何而说堕二见耶?此说岂不堕于世见?”佛言:“大慧,分别不生不灭。何以故?不起有无分别相故,所见外法皆无有故,了唯自心之所现故。但以愚夫分别自心种种诸法,著种种相,而作是说。令知所见皆是自心,断我、我所一切见著,离作所作诸恶因缘,觉唯心故转其意乐,善明诸地,入佛境界,舍五法、自性诸分别见。是故我说虚妄分别,执著种种自心所现,诸境界生;如实了知,则得解脱。”
宗门:在《五灯会元》中有这样一则公案,是道元禅师去参访船子德诚禅师的故事,道友们可以试着一参:
船子才见,便问:「大德住甚么寺?」
山曰:「寺即不住,住即不似。」
师曰:「不似,似个甚么?」
山曰:「不是目前法。」
师曰:「甚处学得来?」
山曰:「非耳目之所到。」
师曰:「一句合头语,万劫系驴橛。」
师又问:「垂丝千尺,意在深潭。离钩三寸,子何不道?」
山拟开口,被师一桡打落水中。
山才上船,师又曰:「道!道!」
山拟开口,师又打。
山豁然大悟,乃点头三下。
师曰:「竿头丝线从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
山遂问:「抛纶掷钓,师意如何?」
师曰:「丝悬渌水,浮定有无之意。」
山曰:「语带玄而无路,舌头谈而不谈。」
师曰:「钓尽江波,金鳞始遇。」山乃掩耳。
师曰:「如是!如是!」
遂嘱曰:「汝向去直须藏身处没踪迹,没踪迹处莫藏身。吾三十年在药山,只明斯事。汝今既得,他后莫住城隍聚落,但向深山里、钁头边,觅取一个半个接续,无令断绝。」
山乃辞行,频频回顾。
师遂唤「阇黎」!
山乃回首,师竖起桡子曰:「汝将谓别有?」
乃覆船入水而逝。
还有《六祖坛经》中六祖对惠明说:
“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但是接着他又问六祖“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惠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明曰:惠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师也。”
密乘:藏密的祖师莲花生大士曾经说过:“除此以外还有什么更好的可以追求?比如象在家中而外出追踪(寻),即找到三千大千世界之顶亦无可得,除心而外再无别佛可求。若不认识心而向外驰求,如身外去找自己,怎能找到自己,好比一个傻子进到一大群人中,为热闹的场面所惑,而忘失自己。由于不认识自己而去它处寻找,误认别人是他自己。同样,如果不知万物的本性,不知外境原来是心,而仍误入轮回,不见自心是佛,则障涅盘。所谓轮回与涅盘全凭觉明与无明,就在刹那一念,二者并无分别,若还以为存在于心外是迷误。迷与不迷之体都是一个,一切有情的相续心并无有二,不须修治,自然放下即可解脱。若不觉悟这迷误之性出自自心,你便永远不能了悟法性实际。”“今当(若)用强制直指之法引入此性。你的当下觉性原本就是如此。它是那不造作而自明,怎么能说你不了解心性?对此觉性本来无可修持,你怎么能说修持没有成就?既然你的本觉现量就是这一念,你怎么能说你找不到自己的心?就是那个觉明本无间断,你怎么能说未见心之本面?心之思维者原本就是它,你怎么能说找不到那个动念者?对它没有任何可以作的,你怎么能说作而无得?本来不须修整,听之任之就可以,你怎么能说无法进入安静?你只要无为无作完全放下就可以,你怎么能说对它无能为力?觉、明、空(现)三者本是无别元成,你怎么能说修之反而无成?本觉是无有因缘,自生元成,你怎么能说不能努力精进?念头是当下生起当下即消,你怎么能说无法对治?当下的本性就是如此,你怎么能说对它不能认识?”
下一章节,将是弥勒菩萨承接本章的凡夫思惟心的特点,从什么是“无始轮回根本”,引申出如何断“无始轮回根本”。
(未完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