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清
文/弋清
楚水,画家,书法家,诗人,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长,《神州》杂志社编委会主任。
楚水
代表作品有:诗集:《缪斯眼睛》《情的风景》;随笔集:《梦爨随笔》。长期坚持临写《爨宝子碑》已二十余载,书法古朴拙真、自成一体。多年以来,又致力于“雄鸡”的创作,其画作与书法相映成趣,被人称之为“爨鸡”。
——题记
一
光阴荏苒。仿佛只是晃眼间,与先生相识已近四年了。回望《关于陌上花开的那些故事》,依然清晰。
一五年,由于弟子的热心引荐,得以与先生相识。先生豪情慷慨,不久便以《梦爨随笔》相赠,一同寄来的,还有那张由我命题的画作。这样的因缘际会,开始让我对他有了些了解。
之后,去北京开了两次理事会,得以亲见先生。会场上的他西装革履,风度翩翩,个头比一般人要高出好多;迎来送往间谈笑风生,满脸洋溢的热情最是感染人心。想想天南海北贵客盈门,他这总管当然不会亏了礼数,那谦和有度的做派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曾想一八戊戌年底,又收到了他的新作——《没有希望的希望》,这完全是意料之外的惊喜了;手捧着书,还能闻到新鲜的墨香,心里翻腾的却是先生一份沉甸甸的信任。看着那精美的装帧和设计,内心喜欢;读着里面的文字,更是倍觉亲近,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阻隔。
这本《没有希望的希望》,既涵盖了先生近些年创作的百来首诗歌,也有几十篇随笔,还有他的照片和画作,内容可谓丰富。他采用自序的形式,交代了这些年创作的心路历程,以及集文成书的意义。他说:无爱的世界就像沙漠一样荒芜,这本书实际上是一种对爱和真的呼唤与期待。
“万物造化,外表皆幻;幻化无穷,明镜在心。”我总相信文为心声,惟愿文字上的走近,是同先生思想和心灵的又一次契谈。
二
苍茫人世,每一个生命都以个体的形态存在着,其思想、情感和语言也因此被赋予了个性化色彩,但其存在的终极一定是朝向自己内心的,一种对自我灵魂的关照和认知。
总相信有一种方式,能把人的灵魂引向自我回归,其中就包括诗歌。
纪伯伦说:诗不是观点的表达。它是从流血的伤口或是微笑的唇间涌出的一首歌。按照这种说法,诗歌一定至情至性、至真至纯,是一种对人性的引渡,更近乎一个灵魂的舞蹈。
对楚水先生的诗歌,诗人吕贵品给予了这样的评价:“不经意间流露的感情,也许最为至真。”说实话,初读先生的诗,就被他笔下的那种真纯感染了,给我许多崭新的认知。因为之前他的文章亦或字画,风格都近乎粗犷豪放,会让我想到山的深邃,或是大漠的雄阔,可是读他的诗,我却那么自然地想到了大善至柔的水,那般真诚的情性,每一句都源自灵魂的芳草地;这些从侠骨里淌出的柔情,让我又看到了先生另一面的纯粹。
他写:“岁月是把锄头”。感觉这样的比喻真是够奇巧的,却也不乏深刻。
“能够植种高粱/或锄去杂草吗?/我的额头/早已荒芜”
“亲爱的,已满头白发/哪一根不是为你呢?/我的漫天红叶/大若盆地的相思”
在先生辑录的上百首抒情诗中,最觉震撼的莫过于那四十几首以《致》为题的,情感真挚细腻,自然亲切如叙家常,很难让人不为之感染。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想想那是怎样一种情怀呢,一种对青春的回望,对已逝光阴的凭吊,更是对灵魂深处那个自己所进行的反观和考量。
北宋文学家李格非说:“文不可以苟作,诚不著焉,则不能工。”感觉先生诗里的诚,恰恰是他心湖的投映,少了刻意的营造,就那么自自然然的书写着喜怒哀乐、烟火寻常,因感而发,由心而生。
他将自己内心全部的情愫,都毫无保留地倾于笔端,写季节,写天气,写心情,写梦想,写欢聚和离愁;那些诗歌里的思念和梦想大到穿越宇宙,尽跨万水千山。
先生以他的诗讲着故事,诉着衷情,读着这样的诗句,竟不禁想起去年秋天在塞罕坝酒厂墙壁上看到的那句话:你有故事,我有酒。在这样一个将晚的天气,雪色朦胧间有氤氲的诗意流淌,心底竟似真浮起了几分酒醉的酣然。
“星星垂落的巴蜀平原/月涌大江/记得 我试图用南帆/笔名的时候/你歪歪斜斜的字体/问我 南帆何以过秦岭?/那么 楚水呢?”
“亲爱的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可我的楚水/却在你的盆地之外/还能够 夜发清溪/向三峡吗?/思君不见下渝州/我是 渝州城下/最孤独的痴人/唯有面对滔滔江水/喃喃说梦”
看得出,先生古诗词的造诣也十分了得,驾轻就熟,名词佳句信手拈来,如江河奔泻,读之畅然。不禁想象着如果诗歌是一个江湖,那么他必定是笑傲其间的游侠,萍踪侠影,恣意往来,无问西东。
感觉借诗抒情的先生也一样没忘了简约和禅意,好比那一句:“山那边是山/海那边是海/路 在流动”。
那首《国王》——塔沃拉腊岛的牧场主,我也非常喜欢。
“有五条红龙鱼/富可敌国/完全可以扮演一个国王/据说 塔沃拉腊岛/有一百只山羊/这岛国的国王/幸福的流浪/就像这自在的山羊/可以 媲美我的红龙鱼吗?/君临天下/王者出游/每一条龙鱼/就是一个国王/我有我的王国/凌霄花开了又落/还有这一树的苹果”
先生这首诗写得很有意趣,为读者勾勒出一幅近乎陶渊明笔下桃花源的境界。那个世界上最小的“国家”——塔沃拉腊岛,就在意大利撒丁岛最南端蔚蓝色的海面上,据说已经存在二百多年了。它是一座由石灰岩堆叠而成的岛屿,上面只有一座嶙峋的山峰,这里没有公路,没有酒店,十一位兼职岛民和一百头山羊只能居住在那片用步测便能知晓大概面积的白色沙滩上。国王安东尼奥.贝托雷尼拥有着岛上唯一一家餐厅。塔沃拉腊岛王国至今还没得到国际上的认可。
读着这首诗,我的脑海里也不禁勾勒出一幅闲淡惬意的家居图。一个静雅的小院儿,种着大棵的凌霄花树、苹果树、石榴树,养着藏獒犬,还有若干只鸡,这是先生的天地,能舒展身心醉于其间,是王一样的盛大和富足。
先生也以诗来探幽访古,借景抒情,借喻抒怀。一段段历史,一个个典故,都被串连成诗句,熠熠生辉。比如《爱晚亭》《车过汨罗》《车过沧州》《长沙》《洞庭湖》《少林寺》……林林总总,不胜枚举的背后,是先生的博学与多才。
于真纯的诗意间徜徉,随诗句铺开的,是一幅幅素雅的笔墨丹青;随诗意发散的,是一种山水放归心灵的恬寂。先生说:“诗歌是对自己前半生的一个救赎,也是对自我人格完善的一种努力。”其实,人生真正的超然都是由外而内的,最终抵达的是自己的内心……
三
以文会友,楚水先生不仅是益友,更成了导引我思想和精神的良师。
印象里,先生是一个极其勤奋、刻苦、有毅力的人,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每天临帖两小时,写一篇随笔文章。
“千八百字的短文,皆随情性,而且,绝对言之由衷,没有废话,至少没有文字垃圾。至于其间偶有刀枪剑戟,匕首或投枪,也是“仇者痛,亲者快”的事情。”
这是他给自己文章的定位,坦诚,更坦荡。先生的文章历来有着自身浑厚的特色,文笔老道,遒劲洒脱,兼具感性探索与理性思维,有着深刻的思想性和前瞻性。语言上平实朴素、干净利落;风格上却趋于大开大合,大刀阔斧,气势磅礴。文中惯于引经据典,博古论今,追思述怀,流溢内心浩然正气,更呈现高瞻远瞩的格局。
这本《没有希望的希望》后半部便辑录了先生近五十篇随笔文章。多以交往过的人物为题,其间不乏政坛领袖,也有文坛、诗坛、画坛,乐坛等一众新知故交,读着彷如铺开一张张生动的肖像速描,既能感受到先生与人交往时的谦逊和率真,也能看到他内心里对受访者近乎虔敬的欣赏。
先生的随笔称得上有温度、有情怀、有观点,读之受益。他说:“大国崛起,文化先行。”文章中,他曾多次提到关于季羡林老先生晚年的坚持:预料二十一世纪,世界地缘政治中心将向亚太转移。想想自盛唐以来,季老又提出这样的观点,对每一个华夏儿女来说,都是一种渴望、振奋和期待。漫观天下,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中华泱泱五千年文明史,为世界人类文明发展做出的贡献是持续而独特的,这便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基础和资本,也是我们坚持文化自信的底气。
一篇《禀生民之秀,赋正气而兴》,又让我们见识了当代书法绘画大师崔如琢的气魄与情怀。
“从2013年开始,连续五年九次香港保利“太璞如琢”——书画精品专场拍卖会,总成交额达25.97亿港币。”崔如琢先生自幼致力于笔墨丹青,十分谙熟中国文化,不仅成就独特的文化气象,更有一种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一颗拳拳爱国心。16年初,他一次捐赠故宫博物院一亿人民币用于文物修护,号称“中国第一慷慨艺术家”。他心怀伟大梦想,期待着有一天问鼎国际艺术市场,成立一个奖金超过诺贝尔的基金,让“中国标准”成为衡量文化强国最好的尺度。
透过文字感知大师的情怀,这样的凌云壮志正是一种对中华文明的护佑与坚守;相信强大的文化自信,也必然会激发出超越一切的勇气和力量。
在先生那篇《大德曰生——从一张未曾见到的照片谈起》中,一代文豪冰心老人的谦和与慈祥同样跃然纸上。
“也许老人家未必认识我,当她得知一个彷徨中的少年,需要帮助的时候,就毫不犹豫地伸出了援助之手,一幅题词,两本书名,几乎改变了我的一生。”
就这样,那个少年的心中珍藏起足以温暖一生的感动与激励。而今以文字追思,不仅是要表达心中的虔敬和感恩,更是以自身的行动将这种善意薪火相传。
“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量给需要帮助的人以最大的帮助。”为了让云南大山里的几名师生来北京看看天安门,参观一下北京大学,先生竟自掏腰包几千元,他说:“学会帮助别人,就是善待自己。”想想他对人的热情周到,也正是通过生活中一个又一个这样的细节呈现的。
通读全书,我还发现了先生人生又一面的精彩——对佛学和禅宗文化的探讨。书中他以颇多笔墨,描绘了一位让人敬仰的老人——台湾达摩书院的创办人张尚德。
张老曾师从哲学家殷海光,有《自由的哲学》《开放的社会及其敌人》《人生的智慧》《到奴役之路》《革命的剖析》等译著,又通过完成自己的《到禅之路》,成为现在独树一帜的禅宗大师。晚年,张老又以耄耋之躯重返故里,穷一生之心力,倾一生之积蓄,在家乡湖南省湘潭县新塘村修建上万平米的道南学院,来弘扬以唯识宗为基础的禅门文化,传播国学,提高文化自信的根基。
对于张老的这番作为,先生是这样评价的。
“责任,才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知识分子的道德良心。”
钦敬于先生笔下所描绘的这些具有民族大义的人物,他说:“作家是一个民族的良心,伟大的作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品质,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其实,我更愿意相信这些被称为“民族灵魂”的人物,范畴远不仅仅局限于作家。这些人不仅勇于担当,更甘于奉献。在推进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从未缺席,是一种标杆式的存在,该被整个民族的目光仰望。
四
作为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的会长,先生也谈了自己对通俗文艺的认识。
“通俗文艺就是最普遍的中国文化,最质朴的道德良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之根。”他更深知自己肩上沉甸甸的责任,“敢于担当,就能甘于奉献。有时候,一个会长的精神生态,决定一个社团的精神生态。”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我想先生所呈现出的精神风貌,正是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的本源。先生还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常以一颗敏锐的心,对众生世态予以关注和思考。
他说:“德化风尚,远非仓廪实而知礼节这么简单,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个缺少了温情的社会,至少不能算是理想的社会。”“厚德与厚道,操守与操行,是中华民族文化最基本的概念,是等待逐渐湮灭,还是正确面对?这是一个大问题,需要勇气,需要担当。”“真正的善良,需要考虑别人的感受,更需要换位思考。”
文如其人,言为心声,先生的文章让我看到了他骨子里最真的性情:一个念旧重情的人,一个黑白、爱憎分明的人,一个活得真实坦荡,内心无欺,有思想,有个性,有棱角的人。既能坦诚的欣赏和赞美,也能针砭时弊,对而今文化圈的一些现象直言不讳,写下自己内心里的声音。
此刻,竟不由想到了先生笔下的鹰,于孤独中沉静的思考,有些苍冷和落寞的气质,但那目光里凝聚的却分明是憧憬,是期待,是从不放弃的执着。
想想这满眼浮华的世界,先生的这份真诚和正直真算得上是难能可贵了。
五
应该说,与先生的两次文字之交,让我的心智成熟了许多,对人生也有了更多的认识和思考。
有人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光明,一种是太阳的光辉,一种是你精进的模样。因为感于先生的努力和坚持,我也立志做一个执着而勤奋的人。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越来越认可着人生的走向本应就是向上的,只有通过不断努力,在成就自我的过程中释放光亮,点燃自己,还会于不经意间耀照他人。
做精神世界里的贵族,让生命去感知更多的快乐和精彩;也要让自己成为一个灵魂有温度的人,在坚持中,不断遇见崭新的自己。
先生说:“坚持就是胜利,坚持就是把没有希望的希望,变成希望。”
那么,我愿意相信:只要希望还在,即使是点点如豆的流萤,也一样会点亮夜空,还有一双双眺望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