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湘梓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那个时代的欢乐与记忆。对于选秀节目而言,从电视走向互联网,它似乎进阶成为了一种更为先进的方式。只是,在互联网的分众圈层之下,虽有人沉迷其中享受着“情趣”,但是互联网选秀又真的会诞生下一个如同李宇春、张杰、华晨宇那样的大众偶像吗?
“想唱就唱,唱得响亮……”“今天我,终于站在这年轻的战场……”有时候,人的记忆真的很奇怪,一些重要的事情可能会随着时间而消逝,但是又会有一些琐碎的事情,被时间重新拼凑起来,成为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回响”。
2017年3月17日,《2017快乐男声》在阴雨绵绵的长沙召开新闻发布会,转战芒果TV与优酷的《快乐男声》,试图用“随我”的心态,迎接更多的90后男声偶像。
3月10日,腾讯视频、新浪微博、东方娱乐与哇唧唧哇联合出品的《明日之子》开启全球招募,试图在互联网平台引爆、助推、簇拥全民偶像的诞生。更为重要的是,这也成为“选秀之母”龙丹妮的创业首秀。
而当它们共同出现在2017年的互联网的时候,笔者脑海中却不由自主的回想起2004年开始的那个夏天,那个开启了中国真正意义上“音乐选秀1.0”的那个夏天。就像人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角色一样,“选秀”也有着自己的历史书写,说得粗糙一点的话,古时候有“宫廷选秀”,到后来的“选美”大赛,再就是2004年开启的“音乐选秀”。
而在十二年之后,有人说“音乐选秀”“死”了,因为种种限制,让其走得十分艰难;但是互联网时代又来了,那么“音乐选秀”转战互联网之后,它还能复制那些年的辉煌吗?
1
选秀1.0与选秀2.0
要说“音乐选秀”的发轫,其表征其实是“平民选秀”对当时严肃、刻板的专业比赛的一种“反抗”。要知道在2004年之前,大家可能看的最多的是中央电视台的《青年歌手大赛》,“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XX选手的最终得分是……”
直到2004年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惊起的平地一声雷,算是彻底颠覆了国内主流的音乐选秀模式,从而形成了选秀1.0模块。此后,音乐选秀也像“平民纪录片”一样,经历了从新鲜到火爆再到审美疲劳的全过程。
“幸福的日子总是太短”。在快男超女流行的同时,互联网2.0时代到来,人们进入了一个信息交互便利、情绪可以如同“病毒”传播的时代。“人人都是媒体”、“人人皆可为屌丝”,“草根文化”在被消费几年之后,也已经不足以引起观众们的文艺情怀,取而代之的是“参与的无处不在”。
因此,选秀1.0的疯狂与式微,在一种甚至没有明显边界的过度中就转换完成了。虽不像蜉蝣那样朝生暮死,但在2005年之后,电视音乐选秀也再没有出现过下一个能够登上《时代》杂志周刊封面的李宇春, “办一届歇两年”几乎成为了常态。
究其原因,很简单——观众厌倦了。
2
选秀2.0与并不成熟的“互联网逻辑”
伴随着不少“唱衰”之声,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应运而生。梁博、金志文、吉克隽逸、吴莫愁,是这场“战争”中的胜利者,更带来了“音乐选秀”的一次“回光返照”,随后而来的还有湖南卫视的《我是歌手》《中国最强音》和《2013快乐男声》。对!就是华晨宇的那一届;此外还有东方卫视《中国梦之声》,它们共同组成了选秀2.0,一场看似颇为精彩的“水中花”。
区别于选秀1.0,选秀2.0则充分利用了互联网技术和手段,微博、微信、APP、流媒体的传播组合矩阵顺势形成,水军、软文、口水战驾轻就熟,社会化营销如火如荼。
在对这些节目做文本分析之后,可以发现选秀2.0之所以能激发起大众的兴趣,因为它运用了平等、个性、互动等互联网的概念,引起观众的共鸣。
而选秀2.0与选秀1.0最大的区别就是多样性。《中国好声音》玩的其实是导师;《我是歌手》玩的是成名歌手;《2013快乐男声》玩的是草根歌手;好像还有一个《中国最强音》,对,就是陈奕迅章子怡当评委的那个节目,好像是把导师、歌手、主持人进行了“大杂烩”。
不管怎么样,只要观众想看什么,制作方都能做出来。这是互联网娱乐的逻辑,也是制作方的诚意。因此,想在看到“选秀1.0”那样的千篇一律,已经不可能了。
但是问题又来了。要知道现在的观众是很聪明的,因此很快他们就知道这些所谓的平等、个性、多元,都是一场秀。导演还是电视后面的那个导演,那些听着感人的故事,依旧是有着导演的设计的。
于是这时候,“分众”产生了:有的人会弃之而去,尤其是陪伴着中国选秀成长的大部分80后,当成为人母人父之后,它们更没时间再来参与这样的“虚假繁荣”;有的人则是渴望找到真正的相对的开放与平等,比如90、95甚至00后。
选秀3.0还是来临了。
3
选秀3.0:一场未知的疯狂冒险
纵然音乐选秀对于大部分观众来说,只是一个悦耳的下饭节目或者说亲朋聚会的谈资,但不能否认的是依然会有许多观众渴望听到干净的声音、看到动人的眼眸。而只要有这些潜在的受众,制作方就不会放弃这块可能再次带来甜蜜的蛋糕。
于是,在选秀十余年之后,在导师亮灯、转身之余,音乐选秀还能如何进阶?在同台歌唱、相拥而泣、甚至掀桌愤怒之外,节目还能做出怎样别样的气质?当观众有着越来越多的观看经验,渐渐了解所谓的名次、故事等无非是增加热度的筹码之后,选秀节目又该如何进行?
这些问题,都是真问题!2016年,《蜜蜂少女队》《夏日甜心》用“偶像养成”替换“选秀”的概念,但是最终养成了吗?《超级女声》也在2016年重新登陆芒果TV,可是很多人直到今年的《奇葩大会》,才知道圈9是冠军。
据悉,2017年浙江卫视还将推出《天生是优我》。需要大打问号的是,“养成”的这些人最终又会何去何从?要知道,在选秀的黄金时代出来的那么多人,最终也就真正火了屈指可数的那几个。
再来看2017年《快乐男声》。据悉节目将通过三股力量来决定最终的归属,一是音乐召唤师,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评委。在晋级赛层面,召唤师将和选手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并陪伴选手成长,来替代曾经导师永远在选手的对岸“隔岸观火”的方式;第二是“挑食少女”,由200位90后女生组成,她们需要在地面赛区广泛搜寻心仪的优质男声;第三则是网络人气,也就是向网友开放选择权。
总导演陈刚说,2017年的《快乐男声》是要用服务的心态、开放的平台,选出好听的90后男声。这其实已经暗示着,节目试图打造的是“青年文化”,虽然这个“青年文化”还是一个泛指的概念。
与之很像的,就是《明日之子》。龙丹妮、马昊,这两个在很多80后心中有着清晰定位的名字,也终于搭上了“互联网创业”这趟列车,首秀便是要用互联网打造全民的偶像,并且还有杨幂的助阵,资源着实特别好。
和《快乐男声》不一样,《明日之子》没有分赛区,而是以音乐为载体,通过盛世美颜、盛世魔音、盛世独秀三大“赛道”,形成选手、互联网上的网民以及成名的巨星的三股力量,在这个基础上让年轻人自定未来,从而体现出对年轻人多元价值观的支持与理解,也是一种“青年文化”的塑造。
虽然两档正宗的选秀网综都才刚刚吹响号角,没有人知道它们到底会走向何方。但是就“青年文化”这一概念就可以看出,互联网选秀,很难再创造出李宇春那样的大众偶像,大众奇迹。
因为当“青年文化”、90后甚至95后这些标签一经打出,就注定了节目是给年轻人玩的,大叔大妈们就别来添乱了;毕竟,互联网这一载体,具有分众性质,想让它做到大众?岂不和分众相矛盾。
当然,没有大众偶像李宇春,也不代表节目没有价值;相反,就像英国曾经的“嬉皮士文化”一样,作为一种亚文化形态,也许互联网选秀更深层次的意义——展现中国甚至全球青年的风貌,呈现出这个“圈层”的二次元、三次元文化,也未尝不可。
当然,只要真正是用互联网逻辑做节目,就一定会有争议,这是这些节目需要做好的心理准备。因为互联网逻辑就是开放、就是自由、就是个性,并且是真正的开放、自由与个性。
就好像2016年“超女”中,网红风格、二次元风格、中性风格,都令不少年长观众不适,于是展开了“现在的年轻人如何如何”、95后和00后“亚文化向主流的跟进”“是好是坏”的争议。
笔者认为,这正是互联网选秀值得深挖之处。如果能在歌唱的包装背后,运用互联网平台,真正的展现年轻人的样貌,让更多的年轻人懂得、敢于表达自己,难道不是一件好事?这样的文化内涵,也许会比冠军头衔更珍贵。
正如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黄式宪所言:“二次元热和20世纪初的话剧热,七八十年代的摇滚热,还有90年代兴起的游戏文化一样,都反映了当时青年对新文化、新生活的需求。”所以,选秀3.0很难再出一个李宇春,但是也许它能以群体镜像的方式展现一群“李宇春”。虽然这条路很难走,但是没有冒险就难以成功。
况且,互联网上,冒险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