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做聚合支付前景如何?为什么说聚合支付发展是必然?

随着移动支付发展大潮的推进,线下支付方式琳琅满目,但却各成一条支付通道,市场占比格局基本不容撼动。2015年左右,一个新型支付解决方案的引进——聚合支付,结束了移动支付野蛮生长的态势,为支付市场打开新的切入点。

近两年,聚合支付历经跌宕起伏,最终于今年3月得以正名。央行对聚合支付清理整顿的力度有多大,其对聚合支付寄予的期望便有多高。在央行再次发文治理、规范行业乱象的那一刻,聚合支付的风口已来。

支付行业的发展道路,大致可以归纳为从分散走向集中整合。

以POS机为例,上世纪90年代,因为收单银行太多,商户的收银台基本成了各种POS机的专属展柜。为了不因支付困难导致客流减少、收益降低,商户只能选择苦了自己,“一柜多机”问题成为他们一时之痛,直到中国银联的出现。

作为中国的银行卡联合组织,银联系统间的互联互通打破了不同银行间的交易清算壁垒,实现银行卡跨银行、跨地区乃至跨境使用。此后,商户得以“一柜一机喜迎天下客”。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20年前出现的问题,今天以纷繁复杂的二维码支付继续扰乱人心。移动支付的主体多元化蓬勃发展,银行、第三方支付、互联网企业等,一个机构一个二维码,且各自拥有独立的交易通道。举个简单的例子,微信和支付宝之间,无法通过相互扫码实现支付转账,因为它们的支付通道并不兼容。

聚合支付正是为了解决这一场景而生。它主要通过整合银行、非银行支付机构以及转接清算组织的支付通道,通过SDK,API,App等接口形式,实现多系统兼容,并为商户提供统一的平台和后台管理系统。而这么多功能,仅需消费者扫同一个二维码即可实现,一举便利了商户和消费者。

与互联网金融的传播逻辑相同,聚合支付同样是经过本地化改造的舶来之品。作为第三方支付服务的拓展,聚合支付也被广泛称为“第四方支付”,其概念最早可追溯到2010年诞生的美国“独角兽”公司Stripe。在被引入中国的那段时间,恰逢第三方支付圈地烧钱、扫码支付大行其道,市场呈现碎片化状态,中小商户疲于应对各种账号申请、对账等手续,聚合支付的落地生根可谓占尽了天时地利。

如今,聚合支付在中国市场已呈现全面开花之势,并且形成了两种固定的运营模式。

一是以平台租用模式运营。该模式又称SaaS模式,其特点是由聚合支付厂商搭建一个平台,商户通过该平台上的支付软件,实现多种支付方式的兼容,聚合支付厂商根据API调用量向商户收取费用。

二是以流量分成模式运营。该模式又称支付代理商模式,其特点是为支付机构提供支付统一接口,根据商户交易的流水进行支付手续费分成,为商户提供支付平台系统,但是与资金流环节无关。

乱象整顿待蓄力

聚合支付发展迅猛,但和以往金融科技创新产品诞生、发展过程相同,聚合支付没能摆脱市场规范远落后于产业发展这一监管滞后难题。

在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聚合支付为商户和消费者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市场上也不乏乱象。其中,打“二清”擦边球现象最受行业关注。“二清”,是支付产业的一个专有名词,指的是没有获得央行支付业务许可的单位或个人,在持牌支付机构的支持下借用持牌机构的通道,但实际却从事支付业务和资金清算业务的一种模式。根据“第四方支付”的定位,理论上,聚合支付在信息服务过程中仅仅起到中介作用,而在交易过程中涉及的资金流转、清算、风控等环节,只有持牌支付机构具有处理的权利。但部分机构打起了擦边球,无支付牌照却行支付之实,甚至存在客户资金沉淀现象,平台卷钱跑路等事件偶有发生。

其二,敏感信息留存。从过往的行业报道中可以得知,不少持牌的支付机构尚且出现大量用户信息泄露事件。与之相比,就入行资历和技术成熟度而言,聚合支付属于新兴业态,在对于信息的存储和保护能力上不免有些非议。而在二维码扫码过程中,消费者诸多敏感信息,如用户ID、交易流水、手机号码等,均扛不住部分机构的“用心”。敏感信息留存在聚合支付机构,难免隐藏安全风险。

其三,格雷欣法则。该法则又称劣币驱逐良币。聚合支付面对的绝大部分是中小商户,这一群体对价格敏感度较高,而对安全问题考虑甚微。因此,在商户对服务体验差异不大的情况下,其更倾向于服务费较低者。这种以价格决定的合作模式,对现阶段仅依靠服务费盈利的聚合支付公司来说无疑雪上加霜;更甚者,无视优质服务,以价格取胜,将引发整个聚合支付市场劣币驱逐良币的问题,造成恶性竞争。

针对聚合支付的市场乱象,一个月间,《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关于开展违规“聚合支付”服务清理整治工作的通知》《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持续提升收单服务水平规范和促进收单服务市场发展的指导意见》相继发布,其以官方角度,从定位、管制和预期三方面对聚合支付市场的发展作出规范。从行文可以看出,央行坚持审慎监管的态度,辩证看待聚合支付行业,对其创新之处抱以肯定、鼓励的态度;同时,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以及风险防控着重强调——在聚合支付“收单外包机构”的定位基础上,央行划下了三道红杠:不得处理核心业务,不得沉淀商户资金,不得采留敏感信息。

此官方文件一出,释放了行业利好。一些不合规的支付企业逐渐被清场出局,给银行以及其他优质聚合支付企业发力聚合支付扫清障碍。目前,研发和推广聚合支付的队伍正逐步壮大,几大国有商业银行均陆续上线二维码支付产品,包括兴业、浦发、中信、平安等多家股份制银行也参与其中。由于监管层的有效介入,聚合支付将迎来发展良机。

综合金融度寒冬

若聚合支付继续以服务费为主要盈利渠道,即便肃清行业乱象,监管文件的保驾护航也抵不住行业内部资源的快速消亡。同理,从支付企业的市场布局不难发现,支付业务仅为它们的一个场景入口,背后却是战略宏图。以产品创新为生存之道,推进支付服务向综合金融转变,聚合支付才能顺利度过寒冬,迎来春暖花开。

在部分提供聚合支付的服务商中,可以看到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的其他服务,如消费金融、现金贷、广告、SaaS软件以及大数据分析等企业服务。因此,可预见,未来聚合支付不仅围绕支付渠道的整合开展业务,其“支付+”路径还将向以下4个方向演进。

一是场景的整合。现阶段的聚合支付多在购物领域体现,但随着移动智能支付方式的逐渐普及,聚合支付的潜在市场将扩大到水电煤暖、有线电视、公交地铁等公共缴费领域。而发展红利也将使聚合支付方式不仅局限于二维码支付场景,智能终端的崛起势必丰富了聚合支付的内涵,NFC近场支付、金融IC卡挥卡等新兴支付方式将被纳入聚合支付范畴。

二是机构的连通。场景的整合必将触动其背后的相应机构。仅以当前二维码支付的聚合方式,背后便牵涉到支付宝、京东、银行机构等,当聚合支付随着智能终端崛起,其支付场景进一步拓展到银行卡收单、游戏点卡、手机充值、公交一卡通、其他预付费卡时,电商、银行、第三方支付、消费金融等机构便会蜂拥而入。此时,丰富的业态催生多元化需求,而机构的连通在终端的体现,便是以一个渠道覆盖不同支付接口和业务需求。移动便捷的特性,将使多元化场景聚合、多机构的多元连通成为市场主流。

三是金融的融合。如上文所说,支付一般只以金融场景入口的形式存在,单纯以服务费为盈利模式的聚合支付厂商的前路并不长远。目前,已有部分聚合支付厂商在支付的基础上衍生了其他服务,用多种增值服务提高消费者黏性,同时扩大盈利范围,形成多元化竞争优势。

四是市场的渗透。当前,在移动支付厮杀的一二线中心城市,其市场份额基本饱和。但在广大的县域和农村市场,移动支付只是刚进驻百姓家,供不应求现象普遍存在。聚合支付完全可以绕过已是一片红海的中心城市,以先驱者身份、用互联网思维加速县域市场的渗透,用更加专业的综合支付服务,以本身低成本优势甚至是免费让利,培育新兴用户,为聚合支付开辟产业蓝海。

反观当前聚合支付市场,历经严冬打击,如今迎来了制度红利;支付市场融合趋势更为明显,流量变现促使多元业务的纵向衍生、国际化横向拓展。值得一提的是,当前科技日新月异,数据挖掘、人工智能、区块链以及多种生物识别技术等技术均已陆续在移动支付设备中得以实现,但对聚合支付而言,科技属性并未在其中得到明显体现,这反而给聚合支付的发展带来进一步想象的空间。

目前移动支付这个大市场,竞争激烈,但是市场潜力无穷。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移动支付变得越来越重要,人们的消费形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目前人们更倾向于简洁方便的移动支付。

其次,互联网+的趋势如火如荼地展开,各种线上线下的形式不断得以形成,线上的支付变得越来越适应人们的消费心理。

再者,万众创业这个大环境下创业氛围浓厚,各种企业不断兴起,企业的交易都离不开支付,所以移动支付是个趋势并且在不断展开。

关注“恒派系统”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相关消息。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年做聚合支付前景如何?为什么说聚合支付发展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