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那么多人都去了华尔街?——纪录片《华尔街》观后感(二)

这是纪录片《华尔街》观后感中的第二部分。

(三)为什么我们那么多人都去了华尔街?

《为什么我们那么多人都去了华尔街? 》是一个很著名的演讲——哈佛大学校长德鲁·G·福斯特对2008年学士学位毕业生的演讲,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据说这个问题到现在都还没有具体的答案,《华尔街》纪录片算是为我初步进行了解答。

为什么我们那么多人都去了华尔街?——纪录片《华尔街》观后感(二)_第1张图片

“在华尔街上从事股票交易被认为是最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交易员的成功与失败直接体现在交易数据上。这些来自哈佛、耶鲁等名牌大学的优秀毕业生能够进入华尔街并且成功地生存下来,必须要面对非常高的淘汰率。”

当我听到这句话的时候,不禁愕然。世界名校的精英都面临这么大的挑战,更何况是我们呢?我们只是一个国内普通高校的学生,扪心自问,我们要那什么去和别人竞争?

“能够走进华尔街,并生存下来,那真是精英,每个人都聪明,华尔街的规则就是丛林法则,胜者为王,败为寇。一旦你进入这里,它就成为一个丛林了。你就要把自己从兔子变成羊,从羊要变成狼,要不然的话你就会被别人吃掉。也不知道是什么道理,一旦你卷入了以后,不自觉地你就会发现每个人都特别凶狠。”加拿大皇家银行资深顾问陈思进对于华尔街的竞争深有感触。

这段话让我陷入了深思:丛林中,“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要想成为丛林之王,你除了改变自己,使自己变得强大之外,别无他法,否则你只会成为别人腹中的美食。

华尔街是一个人才汇聚的中心,人才精英的不断涌入,使华尔街充满活力和创新,但残酷的竞争环境又让华尔街人固执的坚守着自己的传统和生存法则,这构成了华尔街独特的文化氛围。  我一直是一个追求精英化生活的人,渴望精英团队,渴望自己成为精英,渴望精英的生活方式。因此,我对华尔街充满了向往。有着200多年历史的纽约证券交易所曾经疯狂地追逐时代科技,成为电报、股票纸带机最早的使用者,电话发明后,纽交所也立即成为了世界上拥有电话机数量最多的地方。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逐步完善了自己的金融体系,有了较为完善的资本市场,但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当今中国的股市尚存在很多问题,并没能够成为一个国家加速发展的最大源泉,我们还是太依赖政府投资、吸引外资投资。我们的资本市场也没能够给创业公司带来真实的好处,虽然有了创业板,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并不成功,最后很多高新企业还是选择去国外上市,避免被国内的较为盲目的投资带来的波动所干扰。虽然中国的经济实力在这三十年有了飞速的提高,但是与此对应的制度建设和文化观念转型并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速度。我们需要一个健全成熟的投资市场,同时我们也需要民众形成投资的理性,而不是一味盲目跟风。虽然现在的股市又一次沉寂了下去,没有了前几年的狂热。但以史为鉴,当年美国的互联网泡沫破碎后的几年,美国的资金大量涌入房地产行业导致房地产的价格飞涨,最后一连串的投机行为最后导致次贷危机,全球金融恐慌的历史尚未过去很久,中国却初现这种端倪。很难说历史是否会在中国重演,在房产泡沫破碎的那一天,不知道又会让中国的经济受到怎样的拖累,如果这个泡沫永远不被抹去,对于中国经济的长远来说是否是一种更大的伤害?

虽然光鲜亮丽的华尔街有也有很多弊端,甚至很多人觉得那是一个被上帝下过诅咒的地方,但作为全球第一的金融中心,全球相对最为完善的资本市场之一,华尔街的历史值得我们去研究,其经验也值得我们去学习,当然还有更多的教训值得我们去反思。未来世界经济的中心必然会转移到亚洲,无论是上海、香港,抑或是新加坡,可能会逐步取代纽约成为世界新的金融中心,到那个时候,我们又将如何利用好自己的金融地位,让我们国家的发展突破现在的模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是值得我们这些未来国家的建设者们关注和思考的。

我在期待今日无眠的华尔街,未来无眠的中国。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我们那么多人都去了华尔街?——纪录片《华尔街》观后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