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米花的味道

看见一个小姑娘打开一袋爆米花,分给周围的人。朝她笑笑,她很有礼貌地站起来,打开袋子说

“给您,拿一把啊”

“不用啦!”笑着摆摆手。


冬天了,骑着三轮车,拖着碳炉子,那熟悉的爆破的声音,总是能吸引很多路人的目光,驻足观望,即使不买,也会看一会儿。

遥远的,儿时的记忆就渐渐浮现在脑海:

穿过白雪皑皑的世界,闯进家门的第一件事儿,总是大呼小叫地喊着“妈!妈!……”

总是要等到她答应了,才会安心下来。

最快乐的莫过于,她指着柜子上对我们说,“看那儿!”

一箱子的爆米花,是物质贫乏的七八十年代最有吸引力的零食。那个时候虽然早已经改革开放了,东南沿海和南方的经济改革和开放已经尝试着迈出了第一步,但地处我国偏远的西北——陕西省,还是相当地落后,保守。几乎和以前没有什么变化,乡村的面貌更是没有变化。

虽然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但是物资却极度缺乏的时代,作为孩子们的我们,童年的记忆,除了一望无际绿油油的田地和热闹的赶集的场景,除了泾阳姥姥家那永远飘香的厨房,最难忘的,就是爆米花了。

早已经忘了那个年代的滋味。但是印象最深的还是外婆家香味浓郁的厨房,年迈的外婆只要见到我们就更加忙碌,更多时间都是在厨房里忙前忙后。妗子们开玩笑羡慕地说外婆最心疼我们,每次回家时手里都拎满大包小包。妈妈说她们家曾经是泾阳周围十里八乡有名的地主。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西安土门一代有一条街都是她们的作坊和商铺。那是她小时候生活的地方。后来在青海嫁给公安厅工作的父亲,三年困难时期,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响应政府号召支持中央调整政策,毅然决然地返回父亲的老家。从此过上了贫下中农的日子。下田地,干农活,对于一个从来没有农村生活经验的母亲来说是莫大的挑战和压力。但是不服输的性格让她不仅努力适应,还用心培养几个子女成才。每个清晨,每个傍晚,陪着我们在院子里读书看报或者讲故事,或者买来仅有的羽毛球,排球让我们锻炼。有不会的,她都可以指导。对老师也格外尊重。也因为态度和蔼,坦诚大方,受到村里村外人的尊重。先后当过会计,学校老师,工作之余,因为家里人多,还自学裁缝,给家里人缝补衣服,甚至给周围的人们帮忙。后来学医,在近三十年的救死扶伤工作中,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信任,远近闻名。在母亲病逝的噩耗传开,曾经很多的以前被救治过的病人纷纷前来吊唁。令人感动。

母亲61年的人生是短暂的,又是辉煌的,她一生都很努力,很上进。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坎坷,都想办法积极解决。在贫瘠的年代,给了我们一个温暖的家。

以至于成年后的我们最深的记忆就是家庭的温暖和爆米花。因为母亲常年在外读书和工作,厨艺自然比不上外婆。所以从小被母亲大人教导得热爱读书和学习,对于饮食爱好从小缺乏兴趣和研究。时至今日,总觉得厨房会耽误很多好时光,总是不愿意去琢磨那些吃吃喝喝,甚至觉得那是最浪费时间和生命的事情。

后来由于成家,有了孩子,饮食总是得操心。态度有所改变,有时还有些热情,只可惜厨艺基本上几十年原地踏步,手艺差得更是众所皆知。着实令人汗颜!也因为这样的原因,家里其他人的对厨房的爱好和手艺就个个好得出名。虽然有些尴尬但是日子久了也就习以为常了。

也许是因为多年的习惯。对于饮食依然不讲究,可以接受但没有爱好。貌似骨子里就少了对美食的兴趣。沦为素食主义者也是不知不觉中养成的习惯。

所以在今天人们物质生活极其丰富和水平不断提高的时代,还是保留了极简主义的生活方式。甚至惧怕排斥那些饭桌上的繁文缛节。对于美食,没有食欲,更没有兴趣。

天性使然,时代使然。

每每回首往事,能令人莞尔一笑,心动的,还是记忆里的爆米花。那里有外婆、妈妈的味道……

你可能感兴趣的:(爆米花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