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人都能反求诸己——《论语》学习398-399

如果人人都能反求诸己——《论语》学习398-399_第1张图片

卫灵公篇第十五·一九(398)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钱穆译】先生说:“一个君子,恨他身后声名之不传。”

【杨伯峻译】孔子说:“到死而名声不被人家称述,君子引以为恨。”

【傅佩荣译】孔子说:“君子引以为憾的是:临到死时,没有好名声让人称述。”

疾,怨恨。没世,终身,永远,到死。称,称述,称道。

君子一生修养有德,致力为仁成人,但如果到死依然没有什么可称述的,不免有些遗憾。这里是讲君子通过一生的努力却一无所成,是悔恨自己还做得不够好,没有什么让人称道,不是讲君子沽名钓誉,直奔成名这个目的去的。君子修养他们的品行,是想能够择善固执,止于至善,成就完美人格。成名不成名则是对他们修养结果的评价,能成名,有事迹让人称道固然很好,但不能成名,没有什么可让人称道,也不能否定君子一生的作为,他们仅仅是留有遗憾,自己内心会引以为恨。“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张衡《应问》)他们不担心他们的职位或名气不够高,他们只担心他们的德行不够高。

孔子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论语·里仁5》)孔子说,如果君子背离了仁道,他们凭什么成就他们的名声?君子仁则处,不仁则去,他们希望“处仁”和“去不仁”来成就他们的名声。

我们每天都可以看到君子行为和小人行径,是不是看到君子行为时,都不禁让人称赞和肃然起敬?但见到小人行径,是不是会让人感到鄙夷和不齿?所以如果我们想致力成为君子,想让自己以后有所称道,我们要重新审视一下自己。如果觉得做得还不够,还没有什么值得让人称道的,那我们不如就从现在开始,把握有生之年努力为仁,努力成为君子。自己的品行、操守提高后,并试着用自己的行为引导、感染别人,让更多的人感受君子的道德引领、价值引领,到那时候,不仅自己修养有德,而且根本不需要担心没有什么让人称道的了。


卫灵公篇第十五·二O(399)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钱穆译】先生说:“君子一切求之于己,小人一切求之于人。”

【杨伯峻译】孔子说:“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要求别人。”

【傅佩荣译】孔子说:“君子要求的是自己,小人要求的是别人。”

求,要求。诸,之于。

君子要求的是自己,如上章《论语·卫灵公19》所述,君子恨他身后声名不被传述,所以他们对自己有要求,希望自己能提高,能有所称述。还有如《论语·卫灵公18》所述,君子亦担心自己无能,所以他们好学不厌,修行不止,而且“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论语·卫灵公17》)即他们以道义为内心坚持的原则,然后依合礼的方式去实践,用谦逊的言辞说出来,再以诚信的态度去完成。一切的一切都是对自己有要求、有期待、有责备,出现问题只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但小人则不同了,他们违仁毁誉,根本不顾身后恶名缠身,他们也不担心自己无能,也不以道义为内心坚持的原则,完全不反思自己,意识不到自己的不足,却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一味地要求别人。

后来孟子对段话也作出解释,他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离娄上》)意思是说,关爱别人却得不到别人的亲近,那就应反问自己的仁德是否不够;管理别人却不能够管理好,那就应反问自己的才智是否有问题;礼貌待人却得不到别人的礼应,那就应反问自己是否恭敬。行为达不到预想的效果,都应该反过来检视自己。自身行为端正了,天下的人自然就会归服。他还说:“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公孙丑上》)意思是说,仁者行仁,就如射箭,射箭的人先摆正自己的姿势,然后才发射;射出后而没有射中,不埋怨胜过自己的人,而是要反过来找自己的原因就行了。这二段话都是讲首先把自己做好,在事与愿违的情况下,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要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不要总把眼睛盯在别人身上,要求别人怎么样。因此我们面对以后的人生,要多反思自己,多从自己身上找问题,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多一些君子行为,少一些小人行径——《论语》学习396-397

《人生路上学〈论语〉》目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学习400-402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果人人都能反求诸己——《论语》学习398-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