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涛,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出版有《教育科学的世界》、《教育人类学引论》、《教育学的智慧》等专著。

静默中的教育

学会进入静默,保持静默,是教育的源泉,也是生命成长的源泉。有静默的教育,才会成为有智慧灵光的教育,静默的创造力,就是教育的创造力。这是教育,就是“渊默而雷声”的教育。

今日的教育太喧闹了。走进学校,满墙的标语、满园的横幅、满耳的口号。我们赖以生长的学校,正在变成制造各种热闹活动的场所。这些震耳炫目的喧闹,无非是表明“我们”正在配合种种来自上面和外来的要求,正在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或是在宣示学校自身追求和对所谓“特色”的展示。走进课堂,教师忙于创制各种让学生动起来的活动,努力让教室充满欢笑,让孩子们的身体与教师的话语和谐共振,生怕把课堂变成昏昏欲睡的场所,结果把教学变成了狂欢节,变成了百米赛跑或花样滑冰,学生没有丝毫喘息、沉默的机会。

这一切,已经远离了真正的教育。教育的本质一定是静默的,而不是喧嚣的,因为人的成长,是内在的成长,其过程必然是安静且朴素的,而不是招摇和华丽的。虽然,躁动偶尔会主宰人的心灵,但无法遮掩生命生长的静默本质。不仅是人的生命,任何有机体的生长都是静悄悄的,无论是细胞分裂和繁殖,还是体液的流动或血液的流淌,都拥有惊人的穿透力,但并无半点声息。生命之芽的萌生、花朵的绽放和果实的生成,都是在静默中完成的,它从不需要彩旗飘扬,也不需要敲锣打鼓和鞭炮齐鸣,更不需要把喧哗和躁动作为催生素或膨大剂。真正的生命活力的中心是在内心,内在活力的源泉则来自于静默,如同一首诗所言:万物深刻的缩影,紧密的唇中含着生存的奥秘。其实,教育的奥秘也蕴含其中,如果说“我自静默向纷华”,那么,我们同样能够说“我自静默向生长”,更可以说“我自静默向教育”。真正的教育生活,是需要师生共同体验静默、思索静默、实践静默的生活。

那么,静默中的教育是什么样的教育?

静默中的教育,一定需要静默中的学校。这样的学校不会变成喧闹的市场,不会变成锦标竞技场。这取决于学校是否有对风起云涌、潮起潮落的教育时尚的免疫力,是否有对各种脱离教育本真,追逐外在效应的冲动与欲望的抵抗力,是否有对教育魂魄的持守力或定力。教育在众声喧哗中的失魂落魄,是导致教育失去静默、失去内在尊严的根源之一。静默中的学校,因为有了对教育之魂的坚守,而有了底气和耐心,所谓“慢教育”必定是在长久的静默、坚忍中实现的,是环绕并驻足于自己的魂魄而静默不动。那些时常泛起的躁动和嘈杂的教育泡沫,往往是“快教育”的产物,它们在各种炫目的诱惑间跳跃穿梭,从不会安心栖息于一地。这是我们当下教育的典型图景,也是时代特性的反映。我们所处的时代不只是“活得匆忙,来不及感受”,也不仅是“粗暴且没有耐心”,而是教育之灵光黯淡、退隐直至消逝的年代,众多喧闹教育行为的走向,只不过是在迎合中迎向这一灵光消逝的年代,仅此而已。

静默中的教育,必定需要静默中的课堂。它不强求制造声浪来表明教育正在真实地发生,不会要求学生在大声朗读中思考,在欢呼雀跃中思想,以身体的活跃替代思维的活跃,它转而要求学生拥有静默的意识、能力和习惯,学会在静默中与自我对话、与他人对话。这样的课堂遵循这样的信念:凡是与精神相关的能力,都一定是在静默中养成和提升的。教师的静默,首先是一种态度和耐心,表现为对生命花期到来的安然静待,不催促,不张扬,更不威胁、恐吓;教师的静默,也展现为不急于抢在学生面前提问质疑,避免匆忙间对学生的表现做出评价。他会主动从课堂的中心退隐,转而把学生推上教学舞台的中心,他只是在静默中观察、点拨和微笑……这样的教师,是既有静默之心,也有静默之能的教师。

静默不等于课堂上全然的不言不语,无声无息,无所行动。何时发声,何时引发并沉浸于外显对话之中,又该何时静默,如何保持言语、行动和静默之间的张力及尺度,是教育艺术乃至教育智慧的一部分。但所有的外在行动,都将回到静默之中去,因为所有的生长都是静默中的生长,教育中的各种评价无非是对各种生长外在表现的探究。

对学生而言,在静默中体会天地间万物万人之事理,是美好的事;对教师来说,能够在静默中促发孩子们的生长,是幸福的事。学会进入静默,保持静默,是教育的源泉,也是生命成长的源泉。有静默的教育,才会成为有智慧灵光的教育,静默的创造力,就是教育的创造力。这是教育,就是“渊默而雷声”的教育。

你可能感兴趣的:(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