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聂文蔚书》其二戊子心得感悟

【心得感悟】

聂文蔚,即聂豹,字文蔚,号双江,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少傅。嘉靖七年(1528年),时年阳明先生刚刚平定西南部的思恩、田州土瑶叛乱和断藤峡盗贼,回到家乡会稽讲学。聂文蔚对阳明先生极为崇拜,在繁忙的公务之中不顾众人的反对,专程赶到会稽与之相见,先生对其也是惺惺相惜恋恋不舍,在写完本篇回信后不久即因病西去,可以说本文近乎先生的绝笔了。先生逝世后,聂立位北面再拜,始称门生(参见《明儒学案》卷十七)。在先生归去的三十多年中,聂极力推崇阳明心学并大力弘扬,是先生的忠实信徒。今天读此篇文章,正因为近于先生绝笔,想到病榻前阳明先生艰难写字的样子,且仍如此关心弟子真情流露,不禁眼睛有一丝湿润。

弟子规开篇即是“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中华民族的传统向来对孝悌、忠义放在首位,自汉代以来即奉行“三纲五常四维八德”之说,对君臣、父子、夫妻之纲和“礼、义、仁、智、信”之常严格遵守,当代中国虽然早已推翻了封建社会,不存在君臣之说,妇女也早已顶起半边天,男尊女卑早已不复存在,相反马云说起女性毫不吝惜赞美之词,“女性在未来的世界,将会真正成为主宰”。再展开来说,中国社会向来是以感情为纽带的,不管你办什么事情如果有熟人就会好很多,朋友和亲情比天还大。曾经上过一个MBA的管理课,老师就讲到,“西方社会以契约为基础,可以称为契约社会,而中国以情感为基础,所以可称之为情感社会”,所以中国人向来注重经营情感,“人脉即钱脉”,是很多人毕生奉行的信条。“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很多人际关系的基础在于功利需要,良知恐怕只能排在后面了。即便之于父母,也有不少子女生前甚少过问,待父母百年之后却大讲排场,豪华的葬礼、昂贵的墓地,只为旁人翘个大拇指说一声孝子。至于君臣引伸到现在可以作为上、下属关系,大多以金钱、地位为权衡,对己有用、有利者竭尽阿谀之能事,无利者则弃之如敝履,君不闻“人走茶凉”之说?读先生的这篇文章,结合当下,谈几点感悟。

1、孝亲敬兄、待友尊上之道皆在一个良知,只追求表面礼节功夫是本末倒置

记得在以前学习教练技术的时候,有要求学员回去给父母洗脚,说一声“我爱你”。开始有不少同学跨不出这一步,很多父母也羞于接受。中国人素来含蓄内敛,不善于表达情感,大多数父母与子女之间虽有爱心却也只是“一对沉默寡言人,可曾闲来沽愁酒?”,很少会敞开心扉唠唠心里话。后来在课程环境氛围的影响下,几乎所有人都做到了要求,分享感受的时候痛哭流涕,确实感人。可是学完课程几年后,甚至半年一年后,又有几人能坚持用心去做?去不为完成任务只为自己的良知?说句实话,我自己就没做到,真是惭愧的很。今天拜读先生的原话,终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盖良知只是一个天理自然明觉发见处,只是一个真诚恻怛,便是他本体。故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事亲便是孝,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从兄便是弟,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事君便是忠。”凡是不是出于真诚恻怛之心,只是为了孝而孝、为了敬而敬,那种连自己的良心关都过不了的“形孝”父母收不到,自己更做不到,“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即良知,若无至孝至善之诚心,又怎能做到形孝心孝行孝?我内心虽然对父母心存感恩,也想尽一份孝心,可是在面子跟前瞻前顾后,想得多做得少,“是脱却本原,着在支节上求了”。

前几天看到了一篇致良知感悟文章,是一位女企业家的儿媳写的。该企业家的家庭生活一直是大家所羡慕的,丈夫从夫唱妇随成了妇唱夫随;儿子继承了事业衣钵,知书达礼、勤学上进,企业管理井井有条,员工和客户都很信任;父母身体健康,步入耄耋之年仍然精神矍铄,我们实在想不出有什么问题。该企业家的儿媳在参加致良知的学习后,有一篇文章分享:“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傲则自高自是,不肯屈下人。”“非是外貌谦逊,须是中心恭敬。”三流的母亲是保姆,二流的母亲是老师,一流的母亲是榜样。我现在知道,榜样不只是在行为上,而是在心上。怎样引领自己的子女,怎样真正支持到先生,怎样养父母之心……我都找到了答案。从自己做起,从我心做起。和他们在一起时,我能表现自如;自己一个人时,也有一份自在。我相信一个女子只有内心丰盛,才有外在的美丽。每个人都可以很伟大,我坚定地相信,我一定会成为孩子的榜样,把家风、家道永远传承下去。这位母亲、妻子、儿媳找到了致良知之道,用一颗至诚之心去行动,去活出真我,去活成榜样,她不仅是孩子的榜样,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先生在文中提出,“只是一个良知,一个真诚恻怛。若是从兄的良知不能致其真诚恻怛,即是事亲的良知不能致其真诚恻怛矣;事君的良知不能致其真诚恻怛,即是从兄的良知不能致其真诚恻怛矣。”,良知即天理,九九归一,万变不离其宗,真真切切的良知只有一个,不会以对方是谁而改变。我们常常会因相处的对象不同而迷失良知之心,心智会因功利而遮蔽。对财富、地位普通的人存在傲心,即使表面谦逊内在仍然存在傲意;对财富、地位高的又会阿谀奉承、无组织无纪律,盲目迁就,失去了立场、原则和自我。老一辈革命家陈云有一句名言,“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当我们保持良知之心,保持真诚恻怛之心,则无论对方是谁都能一视同仁、惟精惟一,坦然面对。

【本文由“文化大师小莫”发布,2017年7月15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答聂文蔚书》其二戊子心得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