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读后感

《百年孤独》读后感_第1张图片
“请用一只玫瑰纪念我”


今天我给大家介绍的是一部对文坛和拉美都影响深远的巨作——《百年孤独》。有种说法是认为:西班牙语为世界奉献了两部伟大不朽的巨作,一个是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另一个就是这本《百年孤独》了。也是百年孤独使马尔克斯成为了当之无愧的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在读这种名著之前了解、甚至说是掌握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经历是十分有必要的,至少这样才可能避免读完了什么都没懂得尴尬。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百年孤独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百年孤独,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百年孤独》以马尔克斯虚构的一个在加勒比海沿岸的小镇“马孔多”的兴衰为主线,讲述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匪夷所思”的传奇经历。当然,这的确是这是一本内容庞杂人物众多的名著,以至于很多读者都认为其晦涩难懂、繁复冗杂的程度丝毫不亚于《红楼梦》。但是,它之所以被时代承认与欣赏,就如同法国文学评论家圣伯夫形容苏格拉底和蒙田一样,“都是拥抱所有国家和所有时代的。”对于其讲述的所谓国家和时代,我大致了解了这一时期哥伦比亚以及整个美洲大陆的历史和遭遇。在1830年至十九世纪70年间,英、美殖民染指拉美,其在经济、政治上的控制使之一度成为资本主义的附庸。与此同时虽然独立战争后拉美各国基本保持独立,但由于制度上的腐朽和资本主义毒瘤的存在,经济发展缓慢、国家独裁、分裂、内战频发。就哥伦比亚而言这一时期便爆发过几十场内战,数十万人丧生。这本书很大一部分都是在映射这一时期的历史与现实,可以说布恩迪亚家族的百年兴衰史折射的就是整个拉丁美洲的血的印记。

加西亚 马尔克斯,生于哥伦比亚童年时期与外祖父母一起生活。外祖父是个受人尊敬的退役军官,曾当过上校,性格倔强,为人善良,思想激进。外祖母博古通今,时常给他讲神话传说和鬼怪故事:书中的长着猪尾巴的孩子,和神秘吉普赛人等等几乎是依据儿时外祖母的故事基础上加以创作。他先在波哥大大学攻读法律后辍学进入报界当了名记者,后从事新闻和电影工作。在次期间他接触到严重的社会的问题和政府的阴暗,都凝结在文学创作中。

对于残酷与现实作者并没有以纪实或直接批判现实主义写作。而是另辟蹊径,开启新的写作风格。由于马尔克斯幼年生活于哥伦比亚沿海小镇。外祖母在夜间经常为他讲叙民间传说和印第安人的神话。这与他成年后报界的生涯结合。反映于创作之中,成为“魔幻现实主义”鼻祖。其影响力在当代也经久不衰且对莫言、余华等的文学创作颇有启迪。据说为了这个漫长的“百年故事”,他想了15年,而后因为目睹一个老头儿带着一个小男孩会见识冰块的场景而开始动笔。

这本书我读过第三遍,写过四次读后感。但是本书内容庞杂意义深远,我还不能一一解读,现在就来说说我所理解的《百年孤独》。

本书的第一代男主人公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是一个富有幻想与冒险精神的人物,沉迷于科学与哲学。无数次的带着族人搬家就为逃离鬼魂侵扰。就仿佛似为了躲避战乱而选择的逃亡。而他的妻子和他一样是一个精力充沛的人但是乌尔苏拉她又是一个严肃、欢脱、善良矮个子的女人。她一生为这个家族而操持,保守又开明仿佛有着美洲少数人的清醒,但不难看出她骨子里倔强背后难堪的唯诺。第二代: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不仅遗传了父亲的刚正也遗传了他的“兴趣”,但看到政府的虚伪和腐朽之后失望之极回到马孔多用余生铸造小金鱼。女孩阿玛兰妲在爱情与意外的折磨下无法走出孤独的阴霾并为自己编织寿衣,并且在完工的那个晚上得到了解脱。第三代: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在战争中与十七个女人生下的私生子,最后受父亲的革命召集,结果使得他们遭政府追杀殆尽。这一幕确实有让人很难接受,但是转念想想。写的不就是现实吗?当时的美洲,政局动荡、政客伪善、统治者残暴、人民流离盲木。整个家族处在不断尝试,不断孤独,不断由繁荣走向衰败。就像整个美洲不断地利用革命来为自己开路,最终还是躲不过作为了历史的牺牲品。但值得一提的是,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在看到他的儿子们遗传了布恩迪亚家族和他的优秀基因而如此相像时觉得自己被分裂、被重复,从未感觉如此孤独。就这一处就可以让读者感觉到你已经走进马尔克斯为你设下的“怪圈”,一直在重复着现实的苦闷与孤独。更所谓越是“重复”越是鲜明。第四代的孪生兄弟简直就是第二代的兄弟俩的复制。第五代奥雷里亚诺第二与费尔南达·德尔·卡皮奥的长子,继承了父母所有的劣根性。他贪恋钱财,奢靡荒淫。阿玛兰妲看似打破了这个家族的怪圈,因为她和她侄子孕有一子奥雷里亚诺第三是整个家族唯一的爱情结晶。但在出生不久就被蚂蚁吃掉。

孤独是七代人根深蒂固的特质,也是外面世界带来的灾难。

本书中还有一个经典片段:马孔多的失眠症。“印第安女人向他们解释,失眠症最可怕之处不在于让人毫无倦意不能入睡,而是会不可逆转地恶化到更严重的境地:遗忘。也就是说,患者慢慢习惯了无眠的状态,就开始淡忘童年的记忆,继之以事物的名称和概念,最后是各人的身份,以至失去自我,沦为没有过往的白痴。……与此同时,由于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一个永远无法原谅自己的疏忽,家中出品的糖果小动物仍源源不断地在镇上出手。大人小孩都津津有味的吮咂着可口的绿色失眠小公鸡、美味的粉红失眠小鱼和柔软的黄色失眠小马,于是到了星期一凌晨整个镇子都醒着。”“失眠症”会传染,也就是“遗忘”会传染!是周期性无条件的循环,说白了就是折射历史的循环。书中还写到“那并不是心中暂时的尚可补救的遗忘,而是另一种更残酷且不可逆转的遗忘,他对此绝不陌生,因为那正是死亡的遗忘。”这并不是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一个人的警觉,而是在提醒整个拉美,警示全人类:不要忘记历史,遗忘就是死亡!战争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如果盲目和唯诺持续下去悲剧与孤寂会重复下去。

为什么马尔克斯用孤独来写布恩迪亚家族呢?对此我怕有两种看法。

一是借助马尔克斯就人性孤独时所说:“孤独的反义词是团结。”所谓孤独就是布恩迪亚家族的命运也是拉丁美洲战乱的噩梦。而一再的重复便是提醒!想要摆脱孤独、想要挣脱枷锁就要团结起来。而不是像布恩迪亚家族一样互不沟通、盲目麻木最终走向衰亡。二是我自身的理解:整个家族七代人,代代孤寂这种孤独是带着死亡一般的。每个人的人生一遭或长或段但都不快乐,彼此的世界谁都走不进去。整个家族有多孤独,整片大陆就有多死寂。看似是个衰落的家族,实则是片失落的大陆。在每个人身上都能找到那座陆地曾经经历过的苦难与不安。

本书最后写:“可是还没有译到最后一行,他就明白自己已经不能跨出房间一步了,因为按照羊皮纸手稿的预言,就在奥雷连诺•布恩蒂亚译完羊皮纸手稿的最后瞬刻间,马孔多这个镜子似的城镇,将被飓风从地面上一扫而光,将从人们的记忆中彻底抹掉,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愿这样痛苦在人们的记忆中淡化但一定以史为鉴。希望悲剧不会再次上演,是马尔克斯先生对未来单纯美好的祝愿。

最后,且遗忘且铭记且珍惜。从1830年至十九世纪末的70年间,哥伦比亚爆发过几十次内战,使数十万人丧生。本书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这方面的史实,并且通过书中主人公带有传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现出来。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等等都写得淋漓尽致。作家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性格鲜明的众多人物,描绘了这个家族的孤独精神。在这个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尽管很多人为打破孤独进行过种种艰苦的探索,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把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最后均以失败告终。这种孤独不仅弥漫在布恩迪亚家族和马孔多镇,而且渗入了狭隘思想,成为阻碍民族向上、国家进步的一大包袱。

 (拙作一篇 欢迎斧正)

作:栩诩(一个坚持默默写文字的人)

[用心作文,请尊重原创]

禁止转载

你可能感兴趣的:(《百年孤独》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