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难题

又看了一遍《电车难题》这本书,觉得该写点什么,这本书当中的经典案例曾经被广泛用在司法公正和社会性大事件上作为道德伦理的典型。其内容大致是: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幸运的是,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然而问题在于,那个疯子在另一个电车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那么,你会不会拉杆? 

电车难题_第1张图片

功利主义提倡最大的幸福,强调牺牲小我成就大我,而当时的很多人也都是站在这边的。关于独立人格的合理性已经不再需要强调,假使这个群体都是出自个人自由意识认为“被牺牲”者是应该赴死的,因为他能拯救大部分人。那么他就完全成为了自己命运的局外人,他是被动的个体,他的权力和能动性是微小的,群体是直接导致的他的死亡,这是一种可预见的结果,行文人在主观上认为自己是善意的,崇高的,善的结果足以弥补恶的后果,恶的后果是可以允许的。

那么,真的是这样的吗?康德说过:我们应该把人当作一种目的,而非手段。当我们以人为动机的出发点时,其产生的结果必然是有利于人的,当我们只是借助人来化解或解决问题的一个力量时,那么它是违背自然定律的,会成为社会上道德腐化和堕落的催吐剂,当太理性的思考解决一件事情时,往往都太冰冷。然而你,在我们的机能结构中,感性要上占于理性优先存在,比如说当你在路上 走过,看到有一个人掉进河里,生命垂危的时候,你来不及把口袋里的钱拿出来,你不会想着自己口袋里的钱可以救好多灾区的小朋友,而是会毅然决然跳进河里,这也是感性的优先体现。

关于这个案例,好像不存在什么该不该的,可能我们能做的只是简简单单去审视,什么是事实。

电车难题_第2张图片
等你

你可能感兴趣的:(电车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