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俞平伯文集《杂拌儿》的意外收获 ——《杂记“储秀宫”》一文

《杂拌儿》是俞平伯早期的一本文集,从自序中可以了解到成书于1928年,可以推算出来都为收录作者二十几岁的作品。我看的版本是1994年开明出版社出版的开明文库(第一辑)。

文集中收录了俞氏散文的经典之作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陶兰亭的雪》。但散文也就零星这几篇,此外便是些杂文杂记。另外是各种序和跋占了小半的篇幅。与文集名《杂拌儿》倒是相符相称。

那几篇散文是其成名作,亦是美文名篇,别处早已读过。也曾为其细腻唯美的笔触所营造的朦胧意境倾倒。只是作为快节奏的现代都市人,此处再读,对略有虚无的美腻,是没有耐性再慢慢细读了。杂记文章中有些涉及考据如《雷峰塔考略》、《论商颂的年代》,还是比较粗略,与后期的系统研究还有差距;有些则是抨击时事如《雪耻与御侮》、《风化的伤痕等于零》,也只是一时观点的表述,现在看就未免稚气。还有就是占了一小半篇幅的序和跋,颇有点惊喜,特别是其中的《重刊浮生六记序》、《重刊陶庵梦忆跋》两篇,凸显出作者对其的艺术理解,自然也可得出作者文风的渊源。

最为意外收获的是一篇小记《杂记“储秀宫”》,是作者作为工作人员参与点查末代皇后婉容居所时,作为文人的一点笔墨记录。作者一贯细腻的文风,为溥仪夫妇迁出后的储秀宫,留下了一笔细细的记录。现在读来,实为相当的有趣。

由于各类清宫剧的热播,储秀宫已成为大众心中各小主争奇斗艳的场所,其实不然。当时的皇后居所为四进正屋,第一进为作厅堂的翊坤宫,第二进为作书房的体和殿,第三进就是本文所指的储秀宫,为内室。其后为照房丽景轩,是一个西餐厅,还留有一份菜单,这值得留待将来另辟一文细说。这四进居所就是末代皇帝溥仪夫妻的主要生活场所。

储秀宫包括堂屋和东西两厢房。对堂屋描述中最显著可见的是多乐器,西壁上为风琴,下为钢琴,角落还有笛,铜丝琴,月琴等,传统与西洋乐器都有。且散乱有甚多曲谱,足见乐器为平日所常用之物,而非为摆设。另有一大盒照片,有摄影师拍摄的佳品,也有大部分为自行拍摄的粗品。从这些可以窥见屋主人的日常情趣。其他则是富有生活气息的杂物,时钟,摆设,食盒,饼干,糖食,药水瓶,莫不是家常什物,满是过日子的烟火气。若不是还置有一宝座,黄缎为椅靠垫,坐上红签“皇后”二字的历书一册。提醒人这是皇后居所,不然必被认作一琴瑟和鸣的生活人家。

西屋为梳洗沐浴之处。梳妆桌子置外,内隔为浴室。浴盆左右各有一柜子,一柜子下层留有不少鞋子,有普通式样,也有旗式。另一柜子有香水化妆品,可惜没有再细致的描述,不然热衷搜寻美肤品的时髦女士定会很感兴趣。如此看来,倒和现在稍为讲究人家的浴室配置很相近。而两个檀木制盒书“皇后御笔之宝”则表明出主人不同一般的身份。

东屋则为卧室。对寝具有段细节描写,摘抄如下“南向落地罩子内,一炕铺垫至华软。帷帐绯红色,上罩绿帐沿,亦颇煊烂。向外正中有额为‘万福之原’”,相当清晰明了,想见当然。另外还提及地上的踢毽,炕上的书籍杂物。最为点睛的一笔是炕桌上残留的苹果半个,末代皇族在一日被迁出紫禁城的仓皇也就显得如此鲜活。也正因这份鲜活,作者这篇细致的小计,也就难得留下了关于溥仪夫妇生活场所储秀宫的真实记录。而作为历史上的一事件,也以此鲜活细致的方式呈现了一个真实的侧面,让我们在百年后读来,仍从这一真实中感慨良多,收获良多。

原创 文/劳晓燕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俞平伯文集《杂拌儿》的意外收获 ——《杂记“储秀宫”》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