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桐阳妈
自从生娃之后,这几年没时间看春节晚会。昨天晚上看,爷爷说,现在春节没意思,没一个好看的。高颜值的帅哥美女,爷爷也没啥感觉。
仔细想想,并不是春晚的水平降低了,而是我们成长了,要求高,审美水平和格局提高了。
另外,现在信息特别发达,国内外各种节目我们都可以挑选,不像过去那会,只有春晚,才能够看到节目。不管什么样的晚会,大屏幕LED灯,背景闪烁,晚会都没有任何新鲜感。
晚会有一个节目《姥说》,两位演员吐槽姥姥的话,如果过去看这样的节目一定会乐呵呵,可能会认为搞笑。但是现在看这样的节目,总喜欢联系实际生活。
其中有一段是摔倒了,一位姥姥踩踢地面,一位姥姥打屁股。还加上了两位演员的持续动态表演。
把日常生活中一些家长的行为呈现在眼前。
先说孩子摔倒了,家长看到孩子哭了,通过踩地,打地,来逗孩子笑,告诉孩子,你看我已经把地打了,不哭了。这样的行为,在给孩子传递什么,你没有责任,都是地碰到你的,我们要惩罚地。
长期这样的结果,孩子遇到事情,遇到困难,特别容易怪罪别人。并且也容易缺乏爱心。
再看另外一种方式,孩子摔倒了,姥姥打孩子屁股。谁让你不小心的,怎么碰到地面上了。
这给孩子传递什么,传递孩子不够好,自己能力不足,走个路都不会走。长期这样,孩子就会非常自卑,总害怕自己做的不够好。
另一方面,孩子为了避免挨打,会采取保护措施,表现形式就是闷葫芦。
以后遇到问题,我不告诉你。这样孩子有了什么委屈,宁可自己忍受,也不会告家长。孩子除了能感受到父母给予的吃喝,其他的爱感受不到。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育儿方式,养育孩子没有对错,只有探讨那种方式对孩子成长更健康。
好的处理方式,孩子摔倒了,先处理孩子的情绪,然后再处理事情。
昨天上午,俩娃在客厅玩,二女儿转圈,不小心摔倒了。摔疼了,孩子哭了。
我走过去:摔到哪儿了,妈妈给吹吹。
孩子说:碰到头后边了。
吹了一下,她不哭了。
我说:为什么摔了?
她说:转圈了。
我问:以后还转吗?
孩子回答:不转了,会摔跤。
她又跑出去玩了。孩子姑姑说,哭一声就好了。
因为我看到孩子摔跤这个事实,孩子的感受是疼,我理解了孩子疼痛的感受。孩子被理解了,感受到妈妈的关心,内心踏实了,刚才摔跤的事情,就过去了。
经过六年多的实践方法,孩子遇到问题,我保持情绪平和,不评价,不责怪,不抱怨,根据事实同理孩子的感受,然后让孩子意识到产生的结果,效果非常好。
比如,孩子吃饭不洗手,我不会命令孩子,而是看到没洗手这个事实。然后同理不想洗手的感受。最后让她意识到不洗手,会有细菌,会生病。
同时,我还会表达爱,不会因为你有什么行为,妈妈就不喜欢你,不爱你。
妈妈的饭菜给你留着,让孩子感受不到惩罚。但是不洗手,只能看,不能吃,什么时候,洗完手,就可以吃了。一般情况下,她们就会洗手。
不要求,不命令,不评价,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成长按照自己的内在规律发展,不取决于大人,不讨好父母。也不怪罪别人。只是每件事的发生就事论事,每次遇到问题,是一次挫折体验。
孩子姑父平时忙,来的比较少,过时过节来我们家。今天和我们一起过年。
孩子和姑父其实不太熟。但是姑父来了,俩娃都不怯场。大女儿非常平静的给姑父唱了好几首歌曲。孩子非常自然,也不在意自己唱的好不好。我从来没评价过孩子,她愿意唱歌就唱,不愿意不勉强。
姑姑他们要走了,二女儿一直跟出去和姑父说再见。姑父看到她的可爱,一高兴,给孩子掏了200元红包。其实他们已经给过红包了。
孩子成长会经历很多事情,遇到一些事情,父母首先不要责怪孩子,也不要抱怨外在,而是积极的去面对事情,这样孩子就不会消耗生命,并且自我价值感高,也会自信满满,一个有内在自信的孩子,就会不怕困难,坦然接受失败,同时也会不断的完善自己和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