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记录(16)偷书贼——马克斯·苏萨克(Markus Zusak)

这本书其实算是一本青年读物,通常存在于学校的读书清单里。但是在学校的时候并没有机会读到,所以现在读也是没有办法的,而且我认为好书并不分年龄,在每个年龄段有不同的理解,并不会影响书本身的质量。

小说视角独特,开篇就是死神在讲述,全部故事都是以一个高空全方位旁观者的角度来展开的。那些冷冰冰的语气,那些被带走的灵魂,死神对常年无休工作的抱怨,都让这个故事带着神秘,冷酷,和一丝温情。这种方式也暗示本书的结局,可是明明知道结局,却不舍放下,任由死神带着我们走向那个已知的终点。

《偷书贼》讲述的是9岁小女孩莉赛尔和弟弟在战乱中被迫送到寄养家庭,但弟弟不幸死在旅途中,莉赛尔在弟弟冷清的丧礼后偷了一本《掘墓人手册》,为的是要纪念自己永远失去的家庭。寄养家庭位于慕尼黑凋蔽贫困的区域,大人彼此仇恨咒骂,老师狠毒无情,战火时时威胁人命。莉赛尔每晚抱着掘墓工人手册入睡,恶梦不断。但是在如此的环境下,养父为了让她安眠,于是为她朗诵手册内容,并开始教她识字。学会认字进而开始读书的莉赛尔,尽管生活艰苦,吃不饱穿不暖,却发现了一项比食物更让她难以抗拒的东西——书,她忍不住开始偷书,用偷来的14本书继续学习认字。从此莉赛尔进入了文字的奇妙世界,让她熬过了现实的苦难,也不可思议地帮助了周围同样承受苦难的人:读书给躲在养父家地下室的犹太人听,在空袭时为躲入防空洞中的街坊邻居朗读故事,安慰了每颗惶惶不安的心,潜移默化改变了原本粗鄙的性情。对照着战场上万人之间的争夺残杀,莉赛尔藉由阅读与文字所散发的力量,让死神惊讶地睁大了眼睛,一面收取战场上的灵魂,一面思索人性的深奥:为什么人类一面展现残酷的杀戮,一面又有发自内心的关爱呢?多年以后,死神前去迎接莉赛尔的灵魂。死神坐在喧嚣的大马路旁,忍不住感叹道:“人哪!人性萦绕我的心头不去!人性怎能同时间如此光明,又如此邪恶!”也更是体现了人性最真实的一面,还有那句话:人性中有一点善有一点恶,只需要加水和和。

即使莉赛尔身世悲惨,却有着不错的运气,有四个人强烈影响着她,给她的生存带来光明,让她借助书的力量,坚强地生存下去,并把她引向写作。

一个是她的养父汉斯——爱拉手风琴的穷苦粉刷匠,一位宽厚而善良的老人,他把自己无尽的爱播洒在莉赛尔身上,帮她识字,教她读书,给她买书,用耐心和琴声伴着她在苦难的岁月里活出快乐,让莉赛尔感知到生活虽然艰苦,却也温馨而动人。

一个是她童年的好伙伴鲁迪——莉赛尔忠实的朋友和小保护神,是位爱憎分明的善良男孩。莉赛尔与鲁迪一起踢球、撒野、偷苹果,更主要的是陪她一起去偷书,给她放哨,甚至跳进河里为她救书。他单纯的爱让孤苦的莉赛尔有段快乐的童年。

一个是她的犹太人朋友马克斯——幻想自己和元首打一场拳击赛的热血青年,为了活命,他不得不龟缩在莉赛尔家不见天日的地下室里。他用裁过的书页刷成白色,在上面书写自己的成长和逃亡经历,配上图画,制作成送给莉赛尔的第一本书——《监视者》,继而又继续编写了第二本书——《撷取文字的人》。通过这两本书,让莉赛尔懂得,最优秀的撷取文字的人是那些懂得文字的真正力量的人,让她对文字充满渴求。这些书和文字,帮助莉赛尔在未来的岁月里,使灵魂得到救赎。

还有一个人不得不提,她就是镇长夫人赫曼——在阅读中自我惩罚的苦难女人。她观察知晓莉赛尔的偷书嗜好后,为偷书贼提供方便。正是她给了莉赛尔一个写下自己的文字的理由:“也许你会愿意自己写书。你完全可以开始写作,你写得好极了。”莉赛尔由此开始了写作,并因此才与死神擦肩而过,成为整个汉密尔街上惟一的幸存者。

自始至终,我都没有觉得莉赛尔是在偷书,因为和偷书相比起来,战争更是一场剧烈的偷盗,它“抢劫”般夺走人们的性命。因此,偷书贼值得我们宽恕,她只不过是通过偷书对自己的灵魂进行救赎。

“我厌恶过文字,也喜爱过文字。我希望我能把它们运用到恰当好处。”我放弃过阅读,放弃过写作,因为觉得自己并不是这块料。但是知道自己想改变,只能通过阅读、写作为主要方式的自我学习,我非常愿意再次拥抱它们,只是希望它们不要嫌弃我,也许我目前还不能深入的体会它们的美好,但是我愿意一生相随。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记录(16)偷书贼——马克斯·苏萨克(Markus Zusa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