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绝杀慕尼黑》的励志、坚持和爱

【电影】

昨天下午5点就收拾了工作台,打算去看电影。熟悉我的人可能会问“你平时不是7点才下班的吗?”其实是公司发的福利,研发部门包场看电影——《绝杀慕尼黑》。

日更:《绝杀慕尼黑》的励志、坚持和爱_第1张图片
电影票

在看这个片子之前,光听名字还以为是战争片,我就查了查时光网影讯,让我吓了一跳——原来是俄罗斯2017的上映的“老电影”了,只不过在国内是今年6月才上映。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篮球决赛中,前苏联篮球队打败了保持了36年全胜纪录的美国队的传奇故事。这部电影还有一个别称Three Seconds,从筹备到拍摄总共持续了3年,而且演员只练习篮球就花费1年时间,最后一场比赛的戏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拍摄了整整30天。

日更:《绝杀慕尼黑》的励志、坚持和爱_第2张图片
绝杀慕尼黑

对于不太喜欢篮球的我还是冷眼旁观的心态,就为了看个热闹,就算这部电影就是一场篮球比赛。不过等我看完整部电影,我坐在座位上久久没有站起,直到看完最后一行字幕——这部电影最大的看点还真的是一场篮球比赛,就连身边不喜欢篮球的女同事也觉得这部篮球电影好看。

【背景】

当我今天再回顾这部影片,查找电影背后的故事时,我才读懂了它背后的三个关键字:慕尼黑、冷战、奥运血案。

慕尼黑:慕尼黑是德国巴伐利亚州的首府,德国南部的第一大城市,位于德国南部阿尔卑斯山北麓的伊萨尔河畔,也是仅次于法兰克福的德国第二大金融中心,人口为130多万,其中39.5%为天主教徒,14.2%为新教徒,宝马、西门子等世界性的大企业总公司就设在这里,也恰恰是她主办了1972年的第20届夏季奥运会。


日更:《绝杀慕尼黑》的励志、坚持和爱_第3张图片
慕尼黑

冷战:1947年3月12日,美国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冷战开始。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1991年华约解散,之后苏联解体,说明了苏联模式的失败,标志着冷战结束,同时也标志两极格局结束,前后共44年。美国成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世界格局变为世界多极化进程中的“一超多强”。

奥运血案:1972年8月26日,夏季奥运会在慕尼黑正式开幕,在运动会召开前一周里,媒体上关于这次大会的热烈评论是:这是一次“和平欢乐的盛会”。诚然,这是当时奥运史上规模最大、耗资最多的盛会,参加的运动员及代表国家超过以往任何一届。在这场和平盛会的背后,却有巨大的隐忧:有关决策官员为满足购买先进体育器材的巨大投资需要,缩减了警卫人员和安全设施的开支。1972年9月5日凌晨4时许,人们都正沉浸在香甜的睡梦中,整个奥运村一片寂静,这时,8名全付武装的巴勒斯坦“黑九月”恐怖分子,趁着漆黑的夜色,越过奥运村的铁丝网,突然闯入以色列代表团驻地科隆利街31号。恐怖分子劫持并杀害了以色列9名运动员和两名教练员。奥运会被迫停办一天,大赛参与国一律降半旗,使原定9月10日结束的运动会延期至9月11日。

【励志故事】

这就是这部影片的背景,而电影的整个叙述则完全是一个教科书式的励志故事——7步法:目标、阻碍、努力、挫败、意外、转折、结局。

目标

在当时美苏冷战的情况下,当刚出任前苏联国家篮球队的加兰任教练在发布会上说出“美国队早晚有一天会被打败,我觉得最好是输给我们”的时候,这个宣言足以影响整个国家的荣誉,一旦失败,就让整个前苏联篮球甚至前苏联成为大笑柄。所以我们透过镜头看到整个会场哄堂大笑,看到篮球协会的人觉得他说了大话,担心把自己的位子给弄丢了的各种丑态,更切身感受到加兰任教练在那个场景下莫大的尴尬和孤独!

阻碍

加兰任所面对的,不仅是来自不信任他的领导和美国这个强大对手的压力,还有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如何让他的队员们相信他们能行。除此之外,还有家庭中孩子的疾病也成了他心头隐隐作痛的伤,哪个父亲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自由的奔跑和玩耍,特别是一个喜欢篮球的孩子。而这其中任何一个阻碍因素都可以让加兰任放弃,为什么要带领这一只看不到希望的国家队,为什么要拿着这么低的收入还在一个人苦苦战斗,为什么要让苏联人相信自己可以战胜美国,那跟我自己有什么关系……但父亲对孩子的那份爱让他勇往直前,勇敢面对一切阻碍,因为他要借着去国外打球的机会到国外给孩子做治疗,他清楚的认清自己的目标、认识祖国的封闭、认识世界的进步,他知道不能安于现状,不能盲目自大,更不能自欺欺人。

努力

虽然加兰任背负着家庭的压力和外界的质疑,但他尊重每一位球员的习惯和信仰,他顶着舆论压力把国际最新的训练方式带给当时相对闭塞的队员们,他用理解和信任将一群不被看好、但却喜欢篮球的小伙子拧成一股绳,成为一支进击的队伍。其实加兰任的努力不是要战胜美国队,而是要让苏联人能战胜自己——懒惰、自大、不自信的自己,因为每一个前苏联人,也包括这些球员都觉得自己的实力战胜不了美国队。当加兰任开展他的魔鬼训练之旅的时候,背景音乐是动感的,是积极的,你看得到每一个的人脸上的汗珠在低落,每一个蹦跳在空中缓慢下落,每一次接球投球的力量,虽然荧幕上没注明他们封闭训练了多久,但我相信任何的成功都来自于不断的刻意练习。

挫败

为了检验他们的训练成果,加兰任教练带领他们以赛代练,去和美国的大学生球队拉练。这次的外出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安排,就是有4个队员外出遇到了一群玩街头篮球的美国黑人,被语言激怒的前苏联队员们就通过鱼子酱做赌注跟对方PK起来。导演特地给了特写,你清楚地看到美元和鱼子酱一个接一个垒上去,一次又一次的对打,虽然是和街头篮球手PK,却没让苏联国家队队员成功挽回颜面,最后不仅全赔了,还输了内裤,还得加兰任教练去“拯救”。而和美国大学生的比赛也不是轻易而举的就能胜利,也输了不少场次,让他们真实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有一个镜头,前苏联球员比完赛后去找美国大学生交流,才知道世界上还有止疼药这种神奇的东西,他们的眼界被逐渐打开!

我们国内也有这样的例子,中国篮协在姚明担任主席之后广受好评,此前中国男篮的热身对手往往是美国明星队,说白了也就是美国社区关怀旅游者队,这些球员尽管并不一定是职业队出身,却依旧可以和中国队的队员打得平分秋色,而中国队一旦赢球,就可以说是击败了美国队……而姚明上任以来,热身的对象实力大有改观,澳大利亚NBL联队实力明显强于美国明星队,而即将于7月6日拉斯维加斯开始的NBA夏季联赛也会出现中国男篮的身影,为今年的篮球世界杯热身。这种操作和电影里加兰任带队去美国打大学生的想法很接近,不计较输赢,只是需要借此机会看到世界篮球的样子,才能让自己的实力进一步提高。很多时候,挫败也有好处,让我们发觉自己的问题,看到别人的长处,继而才能提高。

意外

在电影中的意外其实很多,两位主力球员通过队医知道了教练加兰任把准备给孩子看病的钱拿给心脑病中锋队员治病,让他重回球场;一个队员递上辞呈,是因为要参加妹妹的婚礼,而加兰任则把训练场拉到了这位队员的家乡,在户外训练;视力400度的大高个球员因视力问题差点丢了球员身份,加兰任教练不仅帮他保密,还帮他用上最贵的隐形眼镜;立陶宛小哥本来在发生恐怖份子杀害人质时就是要离开队伍的,但是最后的关头还是选择回到了队伍与兄弟一起并肩作战;队长谢尔盖的全程三分球,为美国主持人称之为天才球员,腿伤没好又被美队球员的假动作伤害令其加重伤势,而后的依旧顽强奋力拼杀,却坚持到最后。最大的意外是裁判两次宣布美国队获得了胜利,前苏联队跟冠军擦肩而过了,美国记者拿着照相机拍摄瘫坐在地上的苏联队员,那场景好落寞。但励志故事不应该是这样的呀……

转折

最后的三秒是整个故事的高潮部分,也是导演浓墨重彩的地方。看似没有希望了,前苏联体育官员喊叫着争取最后三秒,教练加兰任说“还有三秒钟,我们足够了”,他的队友看着他回报肯定的点头。这是背靠背的友谊,完全的交出自己,相信你的伙伴!谢尔盖说“我们是兄弟,一直都是,只是我现在才知道”。对!就是这样。在最后的三秒,所有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父子亲情、男女爱情、师徒深情,以及大家对篮球的爱在最后的绝杀中爆发!奔跑、碰撞、流血、恶意、汗水、传球、扣篮、上篮、扣杀,一步一步地将影片推向高潮。争取来的这三秒终于改变了历史,也改变了前苏联人和美国人,没有什么是绝对的,就像加兰任教练所说“美国队早晚有一天会被打败,我觉得最好是输给我们”,这个目标成了现实!

日更:《绝杀慕尼黑》的励志、坚持和爱_第4张图片
最后三秒

结局

最后苏联篮球队取得胜利,官员、教练、队员们喜极而泣,相拥而贺,庆祝这来之不易的冠军——这是“坚持就是胜利”最好的剧本和注脚。在最后发奖金时,队长谢尔盖代表所有的队员,把奖金都送到了暖心教练加兰任的面前,球员们都没说一句话,但他们的微笑和点头示意,让人顿觉世界的美好:有人情味儿的教练带出来的队员也都那么的人情味儿了!而此时,教练加兰任的眼中有泪!

日更:《绝杀慕尼黑》的励志、坚持和爱_第5张图片
得到爱,付出爱
日更:《绝杀慕尼黑》的励志、坚持和爱_第6张图片
队长谢尔盖说:给孩子做手术吧
日更:《绝杀慕尼黑》的励志、坚持和爱_第7张图片
教练加兰任流泪了

【感悟】

看完电影,我估计我还不是篮球迷,但我看懂了其中所传递的:能打通人心的是爱的流露,能改变人心的是爱的付出,能让人勇敢的是爱的舍己,能改变世界的也是爱的坚持!

你可能感兴趣的:(日更:《绝杀慕尼黑》的励志、坚持和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