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碧薇:人生若只如初见

蒋碧薇:人生若只如初见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蒋碧微(1899年-1978年),江苏宜兴人,一作碧薇,原名棠珍,字书楣。徐悲鸿的妻子。

仓促的葬礼

1917年,宜兴望族蒋家有个年轻的小姐得了急病,不幸身亡。逝世的这位小姐名叫蒋棠珍,是复旦教师蒋梅笙的女儿,书香门第出身的大家闺秀。不过,这葬礼却处理得极其仓促,蒋家匆匆地将小姐的棺材寄放在一个寺庙中,再不过问。随之而来的,则是乡邻们无尽的猜疑和流言。

同样来自宜兴的画家徐悲鸿,此时还是个未出人头地的小伙子。因为家境贫寒,他一早便出来做事,十七岁开始同时在两家学校里做图画教员,此时辗转到上海,在复旦大学半工半读。

他一直以来都十分好学,希望能得到机会出国深造。这一年,在友人的资助下,徐悲鸿终于如愿踏上了前往日本的轮船,与他一同东渡扶桑的,还有一个名为蒋碧薇的女子。

碧薇这个名字是徐悲鸿取的,他曾经央人刻了一对水晶戒指,其中一个上面写着“悲鸿”,另一个写着“碧薇”,他与恋人各持一只。这枚戒指为这个名叫蒋碧薇的女子开启了不一样的人生,注定绚烂,却又终究哀艳。

蒋碧薇就是蒋棠珍。在遇到徐悲鸿之前,她是宜兴望族的大家闺秀,相貌算不上倾国倾城,胸中也并无多少文墨,甚至连性格也平淡无奇,若不是徐悲鸿妻子这个身份,她恐怕永远都不会被人提起。

徐悲鸿去上海的时候,常常拜访蒋梅笙,与蒋家人一同吃饭、谈天,他为人聪明,又十分地有才气有抱负,因而备受蒋梅笙夫妇的喜爱。徐悲鸿早在十七岁就成家立业,未过几年,妻子就病逝了。蒋梅笙夫妇对徐悲鸿的际遇很是同情,因而常常无意间道:“要是我们再有一个女儿就好了。”

此时蒋碧薇的姐姐已经出嫁,而她自己也与查家的公子查紫含订有婚约。因此,蒋梅笙夫妇想与徐悲鸿结亲的念头便只得落空。蒋碧薇在一旁默不作声地听着,却有了自己的小心思。

其实,与徐悲鸿见了那么多次的面,她都只是在一旁作陪,并未有过单独相处的机会。可徐悲鸿的才情、人品,她都十分钦慕,尤其是父母对他连声不绝的称赞,她都牢牢记在心里。

相形之下,她的未婚夫查紫含却令她不耻。查紫含因为蒋梅笙的缘故也读于复旦大学,一次考试之前,他居然派自己弟弟来蒋家讨要试卷。这件事让蒋碧薇对这个未婚夫失望透顶。所以,当她知道自己与查紫含婚期将近之时,她感到十分绝望。

一天,父母都不在家中,朋友朱了洲忽然前来拜访。他是带着徐悲鸿的口信来的,问她愿不愿意一同出国。此时出国就意味着离家出走,背叛自己的家族和那个早已成型的婚约。

蒋碧薇的胆量不足以承受这些,她的心中充满了犹豫和不安。在这个娜拉们集体出走的年代,蒋碧薇却没有什么特别需要出走的理由。

她没有求学谋生的欲望,更无经世济国的大抱负,更何况,即便出身在守旧的家庭里,她也未曾觉得有多少束缚和不愉快。蒋碧薇的出走,被动多于主动,若不是徐悲鸿提出私奔,她恐怕会随着父母的安排一步步地走下去。

可是对那时候的蒋碧薇来说,恋爱大过天。她对徐悲鸿的爱完完全全地出自少女情怀,她爱他的高风亮节和才华横溢,爱他给她带来窒息过后的快感,就像每个女孩都会期盼一个仰慕的对象,渴望王子来拯救她,不管那危境是真实还是假设。比起细水长流的爱情,她们更渴盼粉身碎骨轰轰烈烈的一瞬。

出于爱情的缘故,端庄斯文的闺秀蒋碧薇与穷小子徐悲鸿一同私奔,东渡去了日本。蒋梅笙夫妇看到女儿留下的字条后,手足无措,害怕查家会追究下来,便用了这么个法子,让蒋碧薇“假死”了一回。

沉默的婚礼

来到日本之后,蒋碧薇渐渐知道了维持生计的艰难。不过更令她难受的却是不见天日的生活。

徐悲鸿与蒋家的交集很多,他来日本后,不免要与一些相识的会面。因此每次有人来家中做客,蒋碧薇便只好躲在小小的卫生间里,生理不适之外,精神上受气是最难忍受的。

后来邻居中有人知道了她的身份,便故意讥讽,在楼道里大喊:“老徐,你们宜兴有位蒋梅笙,你知道吗?”

蒋碧薇听到这话,心中十分难受,她不敢想象自己走后给父母带来了多大的麻烦。后来,她终于鼓起勇气给父母写了信,居然出乎意料地得到回信,而父母也早已原谅她,并没有出言责骂。

徐悲鸿学成回到上海之后,蒋母为他们租了房子,他们二人每日在蒋家吃饭,然后再回到住处。渐渐地,似乎所有人都默认了这段姻缘。然而,他们终究没有用婚礼来给这个私奔得来的婚姻一个名分。

彼时的鹣鲽情深当然不会在意这些空虚的行头。只是,蒋碧薇大概没想到,在十几年后,当徐悲鸿要与她分手的时候,他居然用“同居”来解释这段漫长的爱情长跑。

卑微的爱情

在北平的这段时光,蒋碧薇过得十分快乐,他们有了小小的家,算不上阔绰,却很安稳。夏天的时候,她与北大的老师家属们一同前去碧云寺避暑,谈天论地,好不快活。

可是,徐悲鸿一直都有更远大的志向,他准备去欧洲学习。因为欧战爆发,欧洲时局不稳定,之前才一直未动身。1919年暮春,徐悲鸿终于获得了庚子赔款的官费留学名额,前往法国。作为专职的陪读太太,蒋碧薇自然一同前去。

上世纪 20年代,在巴黎的咖啡馆中,一群年轻人谈论着艺术绘画,指点时事,互相打趣,那意气飞扬的劲头似乎永不歇场,蒋碧薇是这群年轻人中唯一的女性。

蒋碧薇没有特别精彩的才华,不过在这群艺术家中间混久了,耳濡目染地也开始沾染上了文艺气息。与徐悲鸿东奔西走的经历打开了她的见识,此时的蒋碧薇开始缓缓地绽放。

蒋碧薇的五官平平无奇,算不上美丽动人,可她全身肌肤雪白,身材丰满,再加上那副大家闺秀的姿态,举手投足都透露出优雅高贵。在巴黎,她一度刷新了欧洲人对中国人“傅满洲”式的扭曲印象,算得上是引人注目的女子了。

她还常常给艺术家们做模特,其中自然数徐悲鸿最甚。徐悲鸿的笔下曾经画过无数个她,每一个都丰盈而恬静,眼神中闪烁着慵懒的光,如夏日午后盛放的睡莲。

1925年,国内军阀混战,留学官费也开始断断续续,渐渐地居然全面中断,徐悲鸿和蒋碧薇因此一度陷入经济危机。最穷的时候,徐悲鸿让蒋碧薇去朋友家借钱。

蒋碧薇出身书香门第,这种植根于性格中的教养是她最看重的东西,她没有倾世的容貌,又无特别的才华,这辈子就全仗着傲人的姿态活着。

可是,在她最青春靓丽的时候,徐悲鸿未曾给过她傲人的物质资本。那时候,两人走在巴黎的街头,徐悲鸿迈着大步走在前面,蒋碧薇亦步亦趋地跟随其后。

他们的爱情一直都是这样,徐悲鸿站在高处,走在前面,大摇大摆地追求着他的艺术梦想,而蒋碧薇一直紧紧地跟随着,谨小慎微,生怕慢了半拍。

物质与爱情

与所有沉迷于象牙塔中的艺术家一样,徐悲鸿和蒋碧薇的婚姻中,钱财分配一直都是笔糊涂账。他们的大部分钱都拿来买金石书画,不管口袋里有多少钱,首先得满足徐悲鸿的精神消费,然后再拨出一部分来补贴家用,余下的部分已经屈指可数。

那些文物的价值蒋碧薇又何尝不知。只是,在和徐悲鸿一起的那些年,她几乎完全没有私人享受。作为一个称职的主妇,蒋碧薇不得不放弃美衣华服,而悉心算计着每日的菜资。这对任何一个女人来说,都是憾事。

物质与爱情,从来不成等价的关系,最崇高的爱情不是靠物质垒砌而得来的,可是再卑贱的爱情也需要物质来佐证。别忘了,张爱玲说过:“能够爱一个人爱到问他拿零用钱的程度,都是严格的考验。”

经济困难的时候,徐悲鸿给小说画过插画,蒋碧薇做绣工。可是这些钱都不足以支撑生活。为了筹集在巴黎所需的资费,徐悲鸿决定回国一段时间赚钱。那时候,经友人推荐,他有机会去新加坡为几位南洋富商画像。这次,他独自启程,蒋碧薇独自留守巴黎。谁知这一分别就是九个月。

这九个月里,徐悲鸿赚了六七千元润资,全部换成法郎应在七万以上,足够两人在法国生活两三年。然而,徐悲鸿回国之后又辗转去了一趟上海,购买了大批金石书画,一下子花去了大部分润资,剩下的部分只勉强支持了他们十个月的生活。山穷水尽之时,徐悲鸿再次回国。

怀孕回国

在徐悲鸿走后不久,蒋碧薇因为慢性盲肠炎被送进医院,进行手术。在医院就诊之时,她才知道自己已经怀有身孕。她病愈后,写信给徐悲鸿,两人商量着要回国。就这样,离开祖国八年之后,蒋碧薇再一次踏上轮船,回到了祖国。

回国之初,两人寄居在上海,徐悲鸿在田汉的力邀下加入了南国社。蒋碧薇对田汉向来无好感,而徐悲鸿加入南国社之后终日与一帮朋友厮混,把家中当作旅馆,很少着家。蒋碧薇为了家庭幸福考虑,便直接雇车去了南国社,把徐悲鸿在画室中的物件纷纷运走,并放言他们就要去南京居住了。

这时候,蒋碧薇身上那股“悍妇”的劲头开始显现,可徐悲鸿却不敢对此置一词。在这段婚姻里,蒋碧薇从头到尾都是在兢兢业业地扮演着妻子的角色,她从无失职,因此徐悲鸿也没有责备的话柄。

1926年,徐悲鸿去中央大学任教,两人搬到了南京。随着长子伯阳和女儿丽丽的出生,这个家越来越完满。十年过去了,从少女时期的私奔,到如今的一家团圆,蒋碧薇的爱情终于修得正果。可是,这十年来的痛苦和折磨,无人能解,都化作一个个伤疤,烙印在她的心上。

你的“慈悲”

徐悲鸿有过三个信物,记录三段感情。与蒋碧薇的爱情见证是那对水晶戒指,分别镌刻着他们的名字。他后来也为他和廖静文刻了一对蓝田玉的印章。然而,这些都没有那枚红豆戒指来得著名。

徐悲鸿与孙多慈相恋的时候,还是师生的身份。一次,徐悲鸿带学生去天目山写生,孙多慈采了两枚大粒红豆,赠予徐悲鸿,取意自然是“此物最相思”。徐悲鸿对这个礼物十分珍视,便请人将它们分别镶在两枚金戒指上,反面分别镌刻着他们的名字“慈”和“悲”。

孙多慈本名孙韵君,“多慈”这个名字也是徐悲鸿取的,或许从一开始,他就开始筹划这段轰动的“慈悲恋”。徐悲鸿认识孙多慈的时候,她才十八岁,而他已经三十五岁。蒋碧薇在回忆录中笑他,已经到了中年还有精力谈恋爱。可是,对于追求完美的徐悲鸿来说,在遇到孙多慈的时候,他才真正地懂得恋爱。

在与孙多慈的恋爱中,徐悲鸿开始变得细心,他常常在聚会中借故溜走,在酒席之上也不忘抓些瓜果放进口袋,早晨出门的时候还傻里傻气地往包里塞几张小画,带给孙多慈。这些孩子气的举动大概只有痴人能做得出来,徐悲鸿的痴是因为爱到醉了。

民国时期的师生恋不少,可恋到徐悲鸿这地步却也罕见了。在学校里,徐悲鸿更是处处维护孙多慈,逢人便夸赞她的才华,给予特殊关怀,在同学中间引起了种种猜忌和闲言闲语,甚至有学生抗议,说徐悲鸿的学生只有一个,他们这是在“陪太子读书”。

有甚者更是在学校里张贴标语,大肆抗议。可是徐悲鸿根本不忌讳这些,他全然抛弃了昔日的胆怯与懦弱,这一回,他就要爱得满城风雨、轰轰烈烈。

与蒋碧薇私奔之时,隔着片海洋,他也谨小慎微,有熟人来拜访就把她藏在卫生间里,生怕引起非议。可是,如今就在一座南京城,他有妻有儿,却毫不避嫌地在众人面前对孙多慈体贴关怀。其中差距,还怕只是因为爱的程度不一。

我的苦果

其实,徐悲鸿的见异思迁几乎是铁定会发生的事实。蒋碧薇坦言,他们常常无话可谈。在认识徐悲鸿之前,她对艺术并无多少了解。和徐悲鸿一起四处漂泊的时候,她学过音乐,也曾学过日语法语,可几乎都是玩票,并没有过多大成效,徐悲鸿也常指责她不好学。比起聪颖好学、年轻貌美的孙多慈,蒋碧薇的确要差了几筹。

徐悲鸿是艺术家,以追求完美为己任,在不圆满的爱情面前,他自然不会善罢甘休,因此铆足了劲儿地去追求新欢。这样的爱情补救计划,几乎是民国大师们荷尔蒙驱动下集体出轨的一条路,徐志摩经历过,胡适尝试过,这和徐悲鸿多少有点不一样,因为他的对手不是包办婚姻下父母硬塞给他的妻,而是十八岁就反抗家庭、与他私奔去海外的恋人。

抗战期间,徐悲鸿辗转到广西。孙多慈一家正好也避难来了桂林,于是,徐悲鸿便借机摆酒设宴,为孙家人洗尘。可是无论徐悲鸿如何努力,孙父的态度一直都很固执,坚持说:“徐先生和我女儿是师生,要想打破这层关系,我是决不许可的。”这也是孙多慈最终与徐悲鸿无果的最重要原因。

为了获得孙家的亲睐,徐悲鸿决心扫清障碍。1938年 7月,徐悲鸿在报纸上登了一则启事:“鄙人与蒋碧薇女士已经脱离同居关系,彼在社会上一切事业概由其个人负责。特此声明。”

这则启事发在广西一家报纸上,两行小字,不甚显眼。不过事情还是很快就在朋友间传开了,蒋碧薇也从朋友手中看到了那则启事。“同居”二字,着实灼伤了她的双眼。也就是从那时候起,蒋碧薇彻彻底底地死了心。

然而,徐悲鸿的所作所为并没有打动孙父,他还是坚决反对两人的结合,最终带着女儿离开了广西。

这段“慈悲恋”连绵十年,仿如一道汹涌的洪流,令徐悲鸿终日神魂颠倒,直接冲溃蒋碧薇的原配身份。最终,蒋碧薇从徐悲鸿的爱情生涯中退场,而孙多慈最终却草草收场,未能与徐悲鸿结成连理。

两头不讨好的徐悲鸿,如无头苍蝇一般四处辗转。他回重庆蒋碧薇的住处,蒋碧薇坦言,他们之间的裂缝已经无法弥补,那个家里也没有了他的位置。无奈之下,他又给蒋碧薇的母亲写信,说要把孙多慈所赠的红豆戒指送给蒋碧薇,以求破镜重圆。

其实,在这间隙,徐悲鸿还向一位名叫冬渡兰的女伶求过婚,结果被婉言拒绝。他此时玩浪子回头的戏码,不仅是轻看了蒋碧薇,对孙多慈来说亦是侮辱。

最后一场雪

如果说徐悲鸿是蒋碧薇心头的伤疤,那么,张道藩则是蒋碧薇夹置于书本中的玫瑰标本。前者虽然恨,却也深入骨髓。后者虽然爱,终究抵达不了心灵。

蒋碧薇与张道藩的渊源可以追溯到 1921年,那时候,在“天狗会”里,蒋碧薇是唯一的“压寨夫人”,身边有很多年轻男子拥簇着。她与徐悲鸿在巴黎的生活还很窘困,房中放着租来的钢琴,上面有一个朱砂瓶子,可惜一直是空的。

一天,张道藩忽然说要借那瓶子一用。他把瓶子拿去之后,很快又拿回来了,瓶中盛着水和一支玫瑰花。

她想象着张道藩是如何捧着瓶子穿过大街小巷,又步上曲曲折折的楼梯,最终将这份沉甸甸的爱意送到她面前,含蓄婉转,像是羞涩的少年给初恋情人送去礼物。蒋碧薇对他不是没有好感,只是,恨不相逢未嫁时。

张道藩在法国的时候,后来还是娶了妻,一个名叫苏珊的法国女子,她有着姣好的面容和高贵的修养。 可是,就在张道藩享受着安逸的天伦之乐时,蒋碧薇的处境却越来越尴尬。与孙多慈的恋爱,令徐悲鸿终日神魂颠倒,后来干脆对家庭不管不顾。蒋碧薇只好一个人担起了维护家庭的责任。

那些年是中国时局最混乱的时候,大批的学者文人都开始迁往西南避难。此时,徐悲鸿没有与蒋碧薇共进退,反而是张道藩安排蒋碧薇迁到重庆。可是,一个女人带着两个孩子在重庆生活,依旧是举步维艰,还得处处依赖张道藩的帮助。

这种情况下,无论是谁伸出援手,蒋碧薇都会受用不尽,更何况这个人是多年前就爱慕她的张道藩呢?

二十年前,蒋碧薇勇敢了一回,逃出家门与徐悲鸿私奔。二十年后,蒋碧薇的勇敢却是坚决地与徐悲鸿离婚。可能连她自己也没想到,所谓张道藩,也不过是个幌子。她对徐悲鸿的恨有多深,她对张道藩的爱就有多深。

从巴黎时期的陪伴,到重庆时期的帮助,蒋碧薇人生中最无助的时候,陪伴她的人一直都是张道藩。甚至连父亲蒋梅笙去世的时候,也是张道藩在忙前忙后。或许是这份对比,她不由自主地放大了徐悲鸿的坏与张道藩的好。

蒋碧薇将张道藩引为“唯一的平生知己”,一提起他,便仿佛又回到了初恋时期,用少女情怀去仰望他的丰功伟业,赞美他的温存与关怀。即便张道藩最终也未能给她一个名分,她也没有一句怨词。

张道藩的妻子苏珊曾经要求张道藩与蒋碧薇断绝来往,他又如何做得到?之后,苏珊便带着女儿去澳大利亚养病,从此张道藩与蒋碧薇开始同居。直到 1960年暮春,苏珊带着女儿返回台湾,张道藩也搬入新居。蒋碧薇借乔迁之名给张道藩寄去一封信诀别。

那些年,她一直都是自怨自艾地度过,张道藩成了她唯一的依靠。在她的一生中,伤要多于爱,徐悲鸿给她留下的伤疤和缺憾,都靠张道藩来弥补。在蒋碧薇的一生中,张道藩就是救世主,用温存和关爱来将她从怨恨中唤醒。

蒋碧薇不是什么独立女性,她的前半生依附于徐悲鸿而活,像是附生于树干的藤萝,长得再茂盛也只是因为攀附着树干的高度。后来,她把自己的后半生也托付给另一个男人,两千多封信件里都写满她的依赖。

可是,她却拼命地维护那两段真挚的爱情。她想要的并不是什么专一和忠诚,而是自己的位置。徐悲鸿那儿没有她的位置,所以再多名分也是枉然。而张道藩,却在心里给她留了一块常驻地。

蒋碧薇做了张道藩的情人之后,她的一儿一女也先后离家出走,1949年,二人都留在大陆,而蒋碧薇则跟随张道藩去了台湾。

从离家出走的那一天开始,蒋棠珍就变成了蒋碧薇,她一直守着丈夫,守着爱,守着家……可是,到老了她才明白,守在身边的那一切最终都会渐渐远去,她的一生与别人无关。在人生的最后二十年里,她剥去了所有光荣或为人不齿的头衔,一个人生活着。

晚年的蒋碧薇在回忆录中写道:“我在痛苦中摸索挣扎了半生,痛苦使我了解人生的真谛,我对爱的观点是施与,而不是攫夺,甚至于我还想:攫得爱情而又失去,反倒不如从未得到的好。”

蒋碧薇:人生若只如初见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蒋碧薇:人生若只如初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