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是怎么长成孔乙己的?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小说,最初发表于1919年《新青年》第6卷中,后来编入了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子《呐喊》。

小男孩是怎么长成孔乙己的?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这个故事情节是大家都熟悉的,小说以咸亨酒馆为背景,主人公孔乙己两次出场喝酒的肖像、动作、语言描写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他从落魄到基本灭亡前的经历。灭亡的直接原因是偷。第一次是“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脸上又添了新伤疤”之后去的酒馆;第二次“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之后,“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用手一步步走到酒馆。第一次出场时,虽然落魄,但自尊和自信还是有的,付钱时九文大钱是一字排开的,“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第二次出场时则显得颓唐了“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从此这个悲剧人物再也没出现在咸亨酒馆了。

小男孩是怎么长成孔乙己的?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看完这篇小说,不禁有一个思考,孔乙己是怎么变成孔乙己的呢?死读书不会营生的人的下场会这么惨吗?自己一个人生活,居然都没有活路?

    鲁迅是很会讲故事的人,他用插叙的手法交代了孔乙己的曾经:“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抄抄书,换一碗饭吃。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吃懒做。做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如是几次,叫他抄书的人也没有了。孔乙己没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孔乙己就是一步步地跌入深渊,再也爬不出来了。

      寥寥几笔勾勒出孔乙己的人生经历和性格脾气。孔乙己原来一心一意读书,打算万军千马中,挤上那个窄窄的独木桥,博取功名,获得一个铁饭碗,过起不愁吃喝的生活。但这条道路真的很窄,况且孔乙己的时代,朝廷国库亏空,流行用黄金白银来买功名了。孔乙己的家底显然是不厚的,不可能用钱来买功名,这条路走不通。

    当时读书的唯一出路是必须获得一些功名,不能获得功名,读书就不能达到获得实际收入的目的。这一点连社会中的底层人士都看得很清楚,“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吗?”“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从这个明眼人的询问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社会对于识字的看法:识字读书就是要捞功名的,就是要获得个一官半职,可以拿国家俸禄的,除此之外,读书识字没有用处,不会产生实际的利益所得。

      孔乙己的父母把孩子一生身家性命都押在了这样一个概率极低的事件上,实在是太不明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错误育子观念,他们却全盘接受了,并且矢志不渝地去实践,剥夺了孩子的所有爱好,放纵了孩子的人格塑造,孔乙己就只能朝着孔乙己的方向滑下去了。清末那个时代,戏曲是很流行的,从文中可以看出孔乙己还是比较活泼的人,而且并不是朽木疙瘩一块儿,若是有这个爱好,不至于没有一个说说知心话的朋友。

    我们常说“条条大道通罗马”,此路不通,咱们换条路走走呗。孔乙己和他的父母显然对此毫无准备,他们没有给孩子准备一个谋生备案。孔乙己除了认识几个字以外,没有任何谋生的本领。估计此时曾经一心一意让他读书的父母早已双亡,留下一个形单影只的尚未自立的儿子。

小男孩是怎么长成孔乙己的?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但这也不足以让人灭亡,不识字的人也都能活下去。那么他们是怎么“帮助”孩子又养成这些害人害己的习惯的呢?大家手笔就是言简意赅,几个词语“原来”、“但”、“于是”、“幸而”、“可惜”就把孔乙己如何一步步演变成孔乙己讲得透彻清晰。

    读书博取功名这条路走不通,又没有其他谋生的技能,那做些体力活总归是有口饭吃。在清末的时代,有很多靠出卖体力为生的人,依然娶妻生子,勉强可以混口饭吃。很显然孔乙己曾经的家庭属于能顾温饱的小康之家,父母对其比较宠溺,所以才有了“好吃懒做”的习惯,这种体力活他是不屑于去做的,作茧自缚的结果只能是去讨饭了。

      然而上天不是没有给他机会,他曾经读过的书的经历也帮了他,有一些人请他去抄书,勉强可以有口饭吃,这是他生命中唯一可以翻盘的机会,然而“好吃懒做”的习惯又再次害了他。甚至注定失去了父母的孔乙己,是不能自己谋生的,他已经太习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他只能采取一种急功近利的谋生方法,那就是笔墨纸砚和书籍一起偷走,换钱了事。上天给了他一次机会,可是他依然不珍视自己的声誉,最终是可想而知的,再也没有人请他帮忙抄书了,再也没有人念及他是一个读书人了。

      好吧,那就索性仍然回到讨饭的路子上吧。戏言说“出门讨个三年饭,给个县官都不干”,可见讨饭也不至于饿死冻死。可是如此严峻的形式,仍不能激发他的求生本能。乞讨生涯不仅没有让他发家致富,连糊口也成问题。

      于是对孔乙己来说世间只剩下唯一一条路,偷鸡摸狗,勉强糊口,“盗亦有道”。然而他不仅什么都不会做,连最基本的知人也不会,居然“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鲁镇每个人都知道丁举人是个狠毒无比的东西,一旦被抓,结局十分悲惨。

      至此孔乙己的谋生路子,全被被他自己关掉了。

      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动用大脑,制定计划,也完全不懂得坚持,更别说坚持到底和不懈努力了,再加上好吃懒做,他无论在什么社会中生活,离开了父母,都会没办法活下去了。

      然而只会背书,啥都不会的孔乙己,在遭遇人生的寒冬的时候,当时没有社会的救助机制,那有没有亲戚诚心帮一帮呢?有没有朋友真心劝一劝呢?很显然孔乙己父母没有遇到这样一位能帮助他孩子的长辈,或者是虽然有,但看孔乙己实在是扶不上墙的刘阿斗,和孔乙己父母又没有多深的交情,也就随他去了。那么孔乙己有没有朋友呢?估计父母只让他读书了,谋生的能力没有,交朋友的能力也没有。于是在这样一个大大的社会里,只有孔乙己一个人茕茕孑立于人世间。

小男孩是怎么长成孔乙己的?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那么我们还是觉得不甘心,孔乙己父母陪伴多年让孩子读的书,一点用处都没有,那么多年的陪读,都只是无用功?我们从小所被灌输的观念“知识可以改变命运”,那么多年的苦读!真的不甘心!



      我们来看看孔乙己所学内容吧。

      先从这篇小说来看,孔乙己除了说一些别人不懂的“之乎者也”,唯一一次展示读书能力的地方就是教别人写茴香豆的茴字:“回字有四种写法,你知道吗?”显然这种知识完全是累赘,对任何人都没什么用处。很显然他所习得的内容与社会脱节太远太久,一个有着正常思维能力的人是没有人愿意学这些内容的,而唯有孔乙己还对这些毫无意义的内容洋洋自得。

小男孩是怎么长成孔乙己的?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分析到这里,我们知道孔乙己从一开始读书就是一个悲剧的开始,因为那些学习内容本身就是陈旧迂腐的,而孔乙己和他的家人却对此深信不疑,把孩子的未来都押在了读书博取功名这一件事情上,孩子本身的人格塑造完全弃之不理,没有亲朋的帮助。

      孔乙己就这样稳稳地,妥妥地成长并沦为了孔乙己。

      希望这样的悲剧因为鲁迅的提醒而不再重新上演。


女子加油站 https://weidian.com/s/1224288085?wfr=c&ifr=shopdetail

小男孩是怎么长成孔乙己的?_第6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男孩是怎么长成孔乙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