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辩论技巧和社会化沟通”而衍生(二)

书接上回,上回我们说到笔者对于辩论神圣化,精英化的看法。这次我们来说说对辩论看法的另外一个极端“无用化”。

最近看到辩论赛世界杯决赛即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笔者是十分的高兴,在浏览大家对 这件事的看法时我看到了这么一句话“父母终于不在认为做的是不务正业的事情了”。看到这句话我也想起了当年我刚刚接触辩论的样子,支持不多、理解不多、认同也不多 。不务正业、就是玩嘴皮子、不学无术等标签接踵而至,若不是我是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和语言有那么一些关系,我想我也很难坚持到现在。在之前和杭电小伙伴们讨论的时候也发展,大家对辩论技巧如何落地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困惑 。

比如“逃问题”怎么对社会化联系有用啊?

比如“强行定义”对讨论有什么好处啊?

比如“胡搅蛮缠”这个技巧有没有用啊?

正如同我昨天说的那样,我们的辩论技巧几乎都衍生与我们的生活里,大多来自于语言技巧,逻辑,写作技巧等。只不过针对辩论或者辩论赛进行了精细化和有针对性的处理,我们在学习辩论时候由于辩论本身并没有形成系统化培训所以,很多小伙伴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知道怎么在场上用却不知道怎么落地,最终把自己的辩论技巧变成了并没有什么卵用的屠龙之术,或者在生活中错误的使用(笔者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

其实我们仔细回想一下,我们为什么要逃问题呢?其实逃问题用于回答一些你根本没有办法解答的问题,是一种技术化的“王顾左右而言他”,或者又叫防止冷场,毕竟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辩论中,冷场都是一个很尴尬的事情。

为什么要做定义呢?我们辩论在做定义是为了明确我们今天讨论的到底是什么?很多时候我们在QQ群讨论,经常驴头不对马嘴,你说东他说西,甚至双方讨论的都不是一个东西,呢么做定义就会让选手和评委明确的知道我们今天究竟要讨论什么。(不够这里要提的一点是,很多小伙伴会在做定义的时候夹杂私货 我在这里觉得,如非必要尽量不要用这个方式,毕竟走上社会没人理你这套)

又比如我们常用的归谬,其实就是打个比方,举个例子来说明自己的道理,生活中用的好乃节约生命一大神器。

昨天又有小伙伴为什么有很多用人单位不喜欢辩手呢?这里结合一下半年HR的经验,打辩论多了很多辩手有个毛病,会觉得世间的实物不过如此(我就犯过这个毛病),任何事情略懂皮毛都能评价几句(毕竟攻击攻击逻辑 质个疑还是很随意的事情),然而人们往往将就没有调查就没发言权(有时候你调查不调查都没有发言权),强烈的表达欲望很容易湿了自己的鞋。再加上辩论技巧的学习难度远小于知识积累的难度,辩手有很大一个份额都是轻知识而重技术(毕竟容易出成绩)。谁又会喜欢只会夸夸其谈,言之无物的人呢?


由“辩论技巧和社会化沟通”而衍生(二)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所以我想,作为一个辩手一定要学会克制自己说话的欲望,讷言敏行。同时在平时一定要保证相当数量的阅读量充实自己,从我做起让周围的人正视辩论。

你可能感兴趣的:(由“辩论技巧和社会化沟通”而衍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