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意匠》第三章·中国古典建筑的分类

仅作笔记,无作他用



建筑总是追随者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发展的,人类文明由简单到复杂,社会分工由粗略而精细,建筑也就配合着这种进步而进化。

古代的建筑设计本来是不存在以用途来分类的概念,房屋之中只有大小和级别之分,没有因用途不同而相异。

中国不独严守古法,且往往为求左右均齐,故作无关紧要之建筑物,该中国人无论何事,皆有此性。

不同用途的建筑群采用相同的形式和布局最大的原因在于设计标准化,在这个基础上是不可能完全按照使用要求来改变外形的

自古以来中国统治者对房屋车服礼器都是有制式的规定,但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矛盾时也会改变,历代继承的传统同时也有不少发展

中国人对一切人工物品的设计,对使用的要求都保持很大的灵活性,预计到使用情况有了变化时也可以使用

也许和中庸以及留有余地的思想有关系,但这并不是什么错误的设计原则

人类的设计不外乎两种形式,通用式和特殊式,即制成品和定制品

传统的中国房屋的设计原则就是,房屋就是房屋,不管什么用途都希望合乎适用

西方的教堂很难改作住宅,中国的住宅却可以改做佛寺

严格的按照当时的使用条件来建造房屋情况一改变便马上不适用,也许也是一种浪费,中国的通用式标准也没有什么不好

另一方面,生活方式的改变建筑的形制其实也随之改变,中国的建筑也绝非不是一成不变

中国的建筑其实也形成了各自的性格,只不过中国的建筑并没有依靠房屋本身的布局或外形来表现,而是依靠装修摆设构成“格调”

中国是一个善于用文字文学来表达意念的国家,匾额对联其实就是表达建筑内容形成建筑物性格的标志

中国的建筑物是较少个性的,因为在中国历史上也几乎没有强烈追求个性的时代

时至今日,由于土地节约和大量生产的要求,城市建筑的建设也逐渐从定制式转变为了通用式了

建筑的历史起源于住宅房屋,无论何时何地,城乡建筑绝大部分都是由住宅构成,但虽然住宅在数量上占有优势,但在建筑史上却没有重要的地位

在建筑史上住宅往往被规模巨大的公共建筑物掩盖,正如史家对帝王将相的兴趣大于普通人民

而且住宅很少具有纪念的性质,存在的时间都不会太长,像其他生产资料一样当时用任务完成后就随历史消逝

中国元代以前的住宅已经已经不存在了

住宅能更加直接的反映出一个社会时期人们的生活

在古代,住宅和其他的房屋是没有多大区别的,任何性质的建筑物都是由住宅发展而来

中国建筑发展的起点就是半地穴式的房屋,西方建筑学家认为他们建筑的起点是石头堆砌成的,也许不同的起点产生不同的发展路向

穴作为住宅形式之一一直存在着,在黄土高原地带,流行挖一些横穴作为房屋,就是所谓的窑洞

当房屋建筑到了一定的成熟阶段后,就产生了标准

到了周代中国已经统一制定各种住宅等级标准,宅分等级是一种阶级社会的标志和内容

现在的庙是指宗教建筑,很少有人知道他原来指的是客厅,这也说明了庙是由住宅发展而来的,而不是凭空创造的

住宅的私人性很早便被强调,所谓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

住宅外边一定有一个围墙环绕,一方面构成一个庭院一方面防止别人偷窥私人的生活,而围墙的高低取决于主人的地位

到了后来为了保安的需要围墙也变成非盖不可了,所以才沿用了几千年

四合院的形制也可以说是随着建筑的产生而产生的,房屋不够用的时候,便在两侧的围墙加盖庑廊,在堂的东西增建厢房,演变成四合院

在殷商的宫室遗址中就可以看到这种意念的存在,到了汉代这种四合院制的建筑形制已经发展的十分完善了

东汉以后的墓葬中比较多的发现炫耀地主庄园经济的城堡楼阁模型画像等

由于中国历史长期处于动荡不安的局势下,房屋的防卫意义被一再的强调,围墙被看作是一种寻求安全感的需要

门窗并不是可以随意在墙上开启的,于是用于采光的庭院也就无法消失

中国建筑对称的平面布局有时也是为了能够合出一个规则方正的内院

对人和自然的防卫是房屋最根本的功能,在建筑发展上这种意义一再受到强调和重视

当房屋的建筑用地逐渐感到缺乏的时候,在房屋设计上就发展了一些建筑密度较高的建筑

不过无论如何房屋设计的精神仍然脱离不开围绕一个或多个院子组织起来的方式

其实这也并不仅仅是组织平面的一种方法,中国人的生活中很多活动都是在院子这样一个露天的环境里进行的

中国在那么长的时间那么大的地域中,也发展了无数种类的住宅,每个民族也有自己的住宅风格

福建圆形土楼说明了一种组合型的住宅单元设计在中国很早就出现,而这种意念正是现代住宅正在致力发展的住宅形式

住宅形式的改变和人口增加是有相当密切的关系的,城市人口增加会迫使建筑密度提高和向高空发展

中国古代人口发展的很慢,因为朝代更替的战争人口还会大大减少,也未曾发生过向城市迁移的现象,因此中国的住宅长期以来没有过显著的变化

到后来各大城市出现了很多的楼房,四合院式的住宅再好,尽管不少人心存留恋,他也无法再继续在城市普遍存在

居住区的建筑密度大体上都是由低往高发展,房屋的平面形式也必然要随着改变

在中国的历史上,宫城和皇宫的建筑最受重视,它们的建筑制式被作为一种国家基本制度被详尽地记录下来

西方的古典建筑史是一宗教建筑为主编织起来的,毫无疑问中国的建筑史是以皇宫为中心展开的

无论技术和艺术,都在历代帝皇所用的宫殿园囿和国都上集大成

自古以来中国的皇宫都不是一组孤立的建筑群,他们和整个首都的城市规划连成一体考虑

在建筑设计上,他所能达到的深远和宽广,组织的复杂和严谨,迄今为止无可比拟

地球表面上人类最伟大的单项作品就是北京,这座皇帝的居所,世界的中心

礼制虽已不是人们关注的中心,但是他辉煌的设计至今还是提供丰富设计意念的源泉

一系列区分起来的空间,其实是相互贯通的,但是每一空间都是以围墙门道高高在上的建筑物环绕规限

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非常的平衡和各自独立

中国的建筑这种总体布局已达到最高水平,将深沉的对自然的谦恭的情怀与崇高的诗意结合起来,形成任何文化都无法超越的有机的图案

故宫在设计上的成功因为它是中国人历代宫殿建筑成果的一个总结,他的组织方法,构图意念绝不只是一个时代的产物

不管在技术还是艺术都是继承了伟大的传统并且有全面的提高

虽然皇宫包括礼仪和办公部分,也是一种统治的象征,但它也是一个巨大的住宅,也可以算作一种住宅建筑群

三千年前的周朝,皇室制度就已经确立,皇宫的设计自然要适应这种制度,六宫六寝本来是周代的皇宫制度,发展到后来早已不绝限于六宫六寝了

秦宫集宫室大成,秦每灭诸侯,仿其宫室,筑于咸阳北阪之上,也许战国时各国宫室已经各有风格,所以才有模仿的价值

也有可能是秦灭六国之后把各国宫殿拆运到咸阳重建

在建筑上秦代一面仿写六国建筑,一面又反传统开创自己的风格

历代宫殿总结起来就两种风格,一种是周朝的沿中轴线排列,一种是秦朝的两宫分立式

汉代的长乐宫是在秦朝宫殿基础上改建的,创造了开国君王改建前朝遗址的历史,以后便有很多人效仿

长乐与未央并没有位于城市中轴线上,而是分成两组左右并列

经过皇室成员的增加与历代增建,汉长安城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大部分由皇宫占据的城市,整个皇宫建筑群又是由需要发展而来的

从秦汉开始,东西二堂南北二宫的平面布局取代了周朝的三朝制中轴线

前后三朝和东西二宫区别主要在于以实或者虚来作为中轴线,目的都是表达以皇帝为中心的思想

晋南北朝时代是一个政治上的大动乱时代,也是一个文化上的大交流时代,各国规模有差异,皇宫建筑因条件不同也很多差异

北魏洛阳相比与汉朝洛阳,面朝背市改为了前市后朝,社会发展到那个时候经济因素的重要性就已经很突出了,皇宫和市就要换个位置

隋唐时代皇宫布局逐渐有了向两翼横向发展的趋势,也是与城市形状相配合的结果

到了盛唐,出现了大明宫,并不作为城市的中心,不计较王者必居于中土

大明宫是结合龙首山地形而设计的,表现出整个有趣又宏伟的构图

唐宫的设计大胆灵活,一定程度反映了唐代文化,表现出勇往直前兼收并蓄的气概,这是国力鼎盛的表现,其他时代难以比拟

宋代的皇宫创立了前三朝后三朝的形制,明清沿用的也是这个制式,宋代都城没有什么创新,规模也不大,与国力也有关

明清的皇宫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重建的,元大都是一个新建的都城,一个一皇宫为中心的的城市,为明清的皇宫打下了完善的基础

明代的皇宫成功之处在于令皇宫和城市取得呼应,产生了一种不可分割的结合

虽然自古以来宫殿和都城都是作为统一的计划去考虑,但是历朝历代都不如明朝北京城

在中国的传统建筑观念上,除了建筑形制被看作是礼制的内容,夜缠身了另外一些礼制建筑,就是那些为祭祀建造的建筑和建筑元素

在历史文明的早期西亚埃及印度希腊等国家都塑造过很多主宰万物的神,为了祭祀都建过很多巨大的神庙

中国人也祭拜天神和祖先,但却不见神庙,是由于出发点的不同

由祭祀需求产生的建筑只求满足在人间举行仪式的需要,表达天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祭祀者的虔诚,并不需要象征神的巨大与威严

祭祀天地应该说是一种礼的性质,从其意义来看并不能当作是宗教内容

《周书》曾记载,设丘兆于南郊,以祀上帝,可见中国很早就在郊外设坛祭祀天地

《周官》中曾有文字记载限定了祭祀天地不能在室内进行,所以才会有坛的形式

坛就是没有房屋的台基,是中国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人走到了高坛之上,就觉得与上天更为接近,天人合一

坛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形制,除了祭祀还是重大仪式举行的地方,类似于舞台的性质适合举行大型集会

而且从技术上说,造坛比造大礼堂容易得多,并且还有取天地来作证的意思蕴含其中,也一直沿用至今

郊丘建筑艺术的高潮就是北京的天坛

天坛其实是指那个圆丘,并不是指祈年殿

天坛是中国建筑中一座非常成功的作品,无论总平面布局,每个建筑的设计与细节,都表现出高度的创造性

天坛不仅在造型艺术上有很高成就,也是一个典型的象征主义艺术作品

祈年殿蓝色琉璃瓦象征天,井口四根住象征四季,十二金柱象征十二月,十二檐柱象征十二时辰,台阶等也是九的倍数

在古代中国的建筑设计中,自古以来这种就是十分高兴用的手法

作为北京中轴线最后的收束的鼓楼和钟楼都是有很长历史的传统礼制建筑

敬拜祖先和教化是礼的另一重要内容,因此名堂辟雍宗庙家祠等在实质上都是礼制建筑

到了后来,皇帝的宗庙就成了太庙,民间的就称为祠堂

宗庙除了祭祀之外,平时也要承担任务,例如教化,可以理解为皇帝的一个政治中心,或者皇宫组成的一个部分

祭祀祖先和宣传教育二事在同一地方进行是一种来自远古的传统,大概目的是强调承前启后的精神

清代的辟雍在国子监内,还保持了一个巨大的水池,由于宣传教育的工作任务越来越大,辟雍就发展为大学国子监等文教建筑

学校建筑的历史也很长,唐代的长安曾有个很大的大学,可惜今日一无所知

乡村祠堂很多时候也是被用作学校的,至于文庙武庙也是由宗庙发展而来,但他们在发展上大多数已经超越了宗庙性质的界限

在外国人眼光中,凡是庙都是宗教建筑,因为对庙里的偶像的历史和来源并不是一下子能够理解的

为纪念为人所崇敬的人物而产生的庙宇应该被看作是一种公共的或者说全民性的宗庙,他的礼的意义大于宗教性质

虽然宗教建筑在中国有着兴盛的时期,但为期并不长,占的比例总远不如西方,发展的也较迟

我们找不到一个单字是用来指代宗教建筑的,这就是一种他们历史的很好的说明

在整个中国古代建筑中,宗教建筑所占比例和世界上其他建筑体系相比较都显得轻得多

庙本是住宅厅堂,观是可观四方的建筑物,庵是简陋的小草房,寺则是政府部门的名称

至于佛教建筑被称为寺,可以考究白马寺的来历

应该说自佛教输入之后中国才产生真正意义的宗教建筑,洛阳白马寺就是史记记载的第一所佛寺

中国人从印度学来的佛教是经过翻译的,正如佛教建筑也是经过翻译融入了中国特色的

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建筑显著的收到了外来建筑的影响,于是出现了塔

但中国的塔和印度的斯图巴在形式和结构上都并不相似,中国的塔是楼的一种发展

在佛寺的布局上,大部分还是保留着中国建筑的形制风格,但在结构和装饰上却有了很大的变革,甚至发展出新形势

佛教进入中国是三国时代,到南北朝时代已经发展到一个高潮,那时候的中国建筑已经走进一个宗教时代

由于佛教的盛行,宗教建筑在那时产生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空前绝后

《洛阳珈蓝记》突出记录了永宁寺规模宏大去地千尺的情况

可以知道的是永宁寺虽然是佛寺,其布局却和宫殿类似,不同的是当中有一座又高又大的浮屠

除了专门为佛教建立的佛寺外,北宋时期还兴起了住宅式佛寺,也就使尘俗之间消除了界限

北魏之后,城郭崩毁,宫室倾覆,寺观毁尽,庙塔丘墟,其后虽无六朝之盛,兴建之风始终存在

当然也大多数宗教建筑才能长久地保留下来,成为今日的名胜古迹

佛教建筑的另一个发展就是石窟寺,这种形制来自印度,从西域流传到中原,据说是高僧入山修行凿洞为寺才兴起

因为是由石头构成,所以虽古犹存,也许石窟就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建筑物

好多石窟都是经历的好几个世纪才修建完成它反映出中世纪以来的建筑发展情况

在概念上,这类石窟不能看作是房屋,但是无论如何他们应该被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

在宗教建筑的意义上,石窟和西方巍峨的神庙没有什么两样

也可以说,中国也存在因宗教热情大规模修建建筑的时期,只不过形式不同罢了

我们没有存下木质古建筑,但敦煌壁画中却又数以千计的古代建筑图,为中国的建筑历史弥补了空白的一章

除佛教外中国还有很多其他的宗教,因而也产生了很多不同的宗教建筑

道家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建筑产生过一定影响,尤其在园林上

但作为一种宗教建筑而言,道家并不主张形式的限制,所以也没有产生自己特殊的建筑形式

喇嘛庙在全国也有很多分布,他们属于碉房系统,在结构上是承重墙形式,表现出一种实体的体量

喇嘛庙是中国建筑在另一个结构方式上的体系,和西方古典建筑在结构上是类似的,又有着中国传统建筑的布局

著名的避暑山庄的外八庙就是喇嘛庙,这是清政府为了团结少数民族而修建的

布达拉宫式的喇嘛建筑是值得重视和研究的对象,他是两种不同结构方式的结合体

回教建筑在中国也分布的很多,因为元代时回人在朝中任职的人很多,清真寺也流行起来

因为清真寺有特殊功能,而且要保持回教的制度,所以不能像佛寺那样完全翻译成中国式

天主教和基督教则基本是原封不动的照搬过来,不过在细部上也可以找到中国的痕迹,在澳门有很多这种例子

在有关建筑的研究中,很少人对商业建筑做文章,虽然古代将商人的地位放得很低,但是并不表示商人对社会没有支配性力量

中国的商业建筑不但很有趣,而且他的演变在中国建筑史上也有特殊的意义,任何的建筑大都是按四合院的形式来排布,唯独商业建筑

他发展成另外一个体系,成为今日常见的沿街建筑的设计基础和前身

店铺的设计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外向的沿街建筑,古代作为交易买卖的市开始时还是向内的形式

进入市内购物正如我们今日进入购物中心,这样的设计十分自然与合适

三千年前的市已经形成有组织状态的场合了,每种同类被安放在同一行列,成为肆

中国的商业建筑成为唯一摆脱了四合院布局的一种建筑

古代城市中市是一个集中式的商业街区,同时也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有机发展的建筑展区

从汉到唐城市都是采取城坊制为街区基本单位的,坊有坊墙,内有十字街,房屋基本都是向内开,经过坊门才能到达宅门

自从城市有了商业地区后,独立的店铺建筑就存在,由于院落式的房屋形式是不利于门市营业的,店铺必然直面街道吸引顾客,于是沿街建筑就随之出现了

市楼可以看作官方的市场管理建筑,也可以理解为楼房的店铺,即上宅下铺的建筑

一种两层以上的建筑就在商业功能的要求下,这种形式的建筑出现代表着另一种房屋体系的发展

《东京梦华录》《清明上河图》都告诉我们今日沿街的商业住宅里是起码可以上溯一千年甚至更早

宋代时的街景已经发生转变,主要由商业建筑构成,甚至楼与楼之间出现了飞廊,也就是今日所说的天桥

在门面装饰上,每一瓦垄中置莲灯一盏,效果如今日的串灯,商业建筑的性格发挥的淋漓尽致

商店街道的形成引起了城坊制的瓦解,商业地区开始由点变为线的方式散步,城市中心地区由多姿多彩的商业建筑构成

另一方面,还是存在门屋有前院的商铺存在,不过这是很大的商铺或者批发的行庄,已经不需要靠门面来吸引顾客

购物中心式的市场和商品展览形式的描绘历来都长期存在,市场上场内部都有只供行人行走的街道

中国人在商业建筑上有着无比丰富的经验并创造过多种多样的形式

今日我们再也想不出什么全新的商业模式大概也是因为几千年来购物习惯没有根本的改变

商业活动需要的是一种最易于突破固定形制的动力,即使在古代,他们也出现过极多的建筑形式

在历史上,中国并不是一个科学技术和工业落后的国家,中国古代的工业工艺品的精美为举世所称赞

公元三世纪到十三世纪中国保持着一个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技水平

除了建筑本身是一种科学技术之外,中国的建筑理念也是充满了科学的理念的

八卦易经阴阳五行的理论本来就是最早在古代对科学的理念

天文学是最先受到重视的科学,两千年前专门为科技服务的“台”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窥天文

元代遗留下来的观星台,是今日最重要的天文遗迹之一,建筑本身作为一个巨大的观测仪器,坦率地表现功能形状

元代进行天文历法改革时曾在全国建立台网,观星台是唯一尚存的,但绝不是当时唯一的重要科技建筑

历史上是存在着不受任何形制约束的功能建筑的,它代表着设计上的另一种形式方法

除了科技建筑,工业生产的房屋自然也要与生产要求相配套

《水磨图》展现了一座优美的工业建筑,对人对物不同处理,体现着人性化设计的基本理念

屋顶上有着一般楼阁所没有的百叶天窗,说明了中国很早就有这种屋顶通风的构造

对于某些用火的工业来说,木制房屋就不能胜任,不过窑炉一般处于露天状态,对房屋没有很高要求

西汉末年的冶铁遗址中,发现了很多耐火砖,说明几千年前人们就已经在使用耐火砖这一材料

无论任何性质的建筑,除了形状功能之外,他们的构成必然是基于当代的技术基础以及艺术水平

从中国建筑总的发展来看,只有工业建筑最为自由,平面布局立面都不会受礼制宗教哲学观念左右

因为现代工业并没有在中国封建社会内产生,所以没有西方那样的工业建筑,而到了产生的时候,传统的中国古典建筑却已经失去了为这些工业服务的机会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华夏意匠》第三章·中国古典建筑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