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顾茅庐看人才供需

三顾茅庐无疑是《三国演义》种最精彩的片段之一。当时曹操已经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地区,想要进一步进攻荆州,同时设法将刘备身边的谋士徐庶夺走,徐庶临走前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刘备礼贤下士,数次前往卧龙岗,最终请得孔明出山,为三分天下奠定了人才基础。

从三顾茅庐看人才供需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刘备就像是现代公司里的大老板,为了公司的发展,迫切地需要有能力的人才。而诸葛亮就像是一位求职者,隆中对就是他交给老板的一份求职信,在这份求职信中充分展现了自己的政治才能,得到了老板的赏识,同时也为自己谋得了一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职位。

刘备绝对是一位求贤若渴的好老板。作为汉室后裔,肩负着复兴汉室的重任,面对曹操集团的咄咄逼人,无奈寄人篱下,心有余而力不足,急需要一位能干的谋士。面对徐庶的推荐,他没有丝毫地犹豫,放下皇室的身份,以一位身经百战的年长者的身份去拜访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刘备携关、张,备厚礼而访,首次未见,复而亦未见,他没有愠怒,没有放弃,纵使他怀疑过这位拜访对象可能是徒有虚名,他不顾关、张的劝说,第三次拜访时甚至沐浴更衣、躬立阶下,完全以一个求教者的姿态出现,这也难怪孔明与备首次见面就倾囊献计。这样的人怎能不成为大老板呢?

站在诸葛亮的角度,作为一位“求职者”,首先他拥有着过人的才干和辅佐帝王的抱负,其次,作为刘表的亲戚,亮和荆州的上流社会、仕人集团都有往来,按理说,在备三顾茅庐之前,亮应该有很多机会进入到上流社会,可以更早地去辅佐明君,实现个人抱负。但按照《三国演义》和《出师表》的说法,他没有自荐,而是“才美不外见”,选择被动地等候刘备的邀请。这或许是古代知识分子固有的清高在作祟,那时候有多少有才之徒,或因不满于昏君,或因厌烦了官场的冷漠,选择归隐山林,吟诗作赋,以抒心志,无缘在历史的画布上添加浓墨重彩的一笔。倘使当初刘备没有三顾茅庐,或许历史上又要失去一位足智多谋的精神偶像

从三顾茅庐看人才供需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刘备式的招揽人才或许有用,但是孔明式的求职并不适合于当代这个供过于求的人才市场。伴随着“退休延迟”政策的实施以及从数年前持续到现在的大学扩招带来的影响,就业压力逐年递增,上千人争夺一个岗位的现象已经司空见惯,这时候,主动权已经转移到招聘方,他们大可高枕无忧的提高门槛,观看一场激烈而又精彩的角逐。而作为求职者,只有在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的同时学会自我展示,才有机会出现在需求方的面前,才能获得参与激烈的角逐的资格。刘备式的老板或许已经很少了,但是孔明式的求职者依旧存在,这或许也是造成目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原因之一吧。



何以解忧,唯有日更。                   这里是我的日更茅庐,欢迎交流!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三顾茅庐看人才供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