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赢了照片输了财报会是民宿/精品酒店设计中绕不过去的坎么?

「听说」

设计师、建筑师、美食家、作家等

听他们说的,奇闻共欣赏

听说|赢了照片输了财报会是民宿/精品酒店设计中绕不过去的坎么?_第1张图片

俞㭎

建筑师。

某度假酒店品牌合伙人,某度假村品牌合伙人。

锤炼了3年的大项目,今年有望卸货。

想要设计感,不肯花钱?不考虑后期维护?

到底民宿/精品酒店应该怎么“设计”才能走出要靠“花钱”才烧得出的“差异化”呢?

今天来听建筑师俞㭎怎么说。

在民宿热潮之前,绝大多数建筑师整天埋首在地产项目中,与户型和面积斗争几乎是日常大多时候的工作。今天有了民宿/精品酒店这种特别的产品,因为甲方对多样性的宽容自身对设计及建造的不专业,给了建筑师们极大的发挥空间,因此,“设计感”便成为了每个民宿必谈的卖点。

而实际落地呢?其实还是一次痛苦的过程。

因为,甲方虽然希望个性化空间,也支持你随便玩,但这类型的甲方并不能像之前的地产业主那样打算撒很多钱:一方面确实没什么钱,另一方面酒店没有可售物业,变现时间太长玩不起。因此,今天民宿/精品酒店设计出现某种“时髦的千篇一律”的原因在于:想要突破,要么花钱要么不考虑后期维护——想想拿竹子做立面两三年后是个什么样子。

听说|赢了照片输了财报会是民宿/精品酒店设计中绕不过去的坎么?_第2张图片

大多时候,民宿/精品酒店的商业模式决定了比“设计感”是一个胜者伤痕累累的一条路:一分价钱一分货,赢了照片输了财报是很可能发生的事情。

“硬件创新”的成本是很高的,一般的业主根本承担不起前期的费用和后期维护的成本。所以,每每看到某家民宿说自己“装修比五星级酒店”时,作为一名有一点实践经验的业余建筑师总会觉得很尴尬:起码我见过的五星级酒店一个厕所门的隐藏式闭门器的价格就比他家那个透风漏气的入户门贵上一倍。

听说|赢了照片输了财报会是民宿/精品酒店设计中绕不过去的坎么?_第3张图片

那到底民宿/精品酒店应该怎么“设计”才能走出要靠“花钱”才烧得出的“差异化”呢?

我自己也没有很好的答案,但有一本书应该藏着解答问题的关键钥匙:《情感化设计:我们为何喜欢或讨厌日常日常用品》。这本书是工业交互设计专业同学耳熟能详的一部经典,但民宿/精品酒店关键人物建筑师可能读的并不多(讲得不够晦涩可能是在建筑圈里难以流行的原因之一)。

听说|赢了照片输了财报会是民宿/精品酒店设计中绕不过去的坎么?_第4张图片

Norman老师在这本书中核心的概念框架就是,喜欢一个东西只要符合以下三个层面中的其中一个就行:

本能层面,行为层面和反思层面。篇幅有限,我打算用自己理解后杜撰的一个例子来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人的共同讨论Norman老师对于交互的深刻理解。

我们把场景放到男女恋爱这个背景中来假定三种情况。

/情况1/

如果你和一个20岁的姑娘恋爱,也许她不会做饭也没有刘瑜那样的洞见,但没关系,她有挺拔的身材就足够了。那么按照Norman老师的逻辑,你这是在“本能层面”被吸引了。

/情况2/

如果你在20岁错过恋爱结婚,到了30岁开始寻觅,那么眼前这个30岁的“少妇”(抱歉想不到更好的词了)也许没有20岁姑娘挺拔的身材但她会准时在你加班到11点时给你端来一杯55度的牛奶和两片烤得正好涂满果酱的全麦面包,如果这时你被感动的热泪盈眶,那么Norman老师会告诉你此刻你在“行为层面”被打动了。

/情况3/

遗憾30岁你也没找到合适的,最后蹉跎当中碰到了李银河老师这样的才女,Norman老师应该会相信王小波下跪求婚的时候,打动他的是“反思层面”:李银河老师对社会和性的种种洞见确实让人印象深刻。

Norman老师的书告诉我们,当我们能区分自己进入一家民宿具体是被“击中哪个部位”时,我们同样也拥有在更多层面做出差异化的能力:吸引人来住并不一定要靠“有设计感的颜值”。

篇幅有限,我想说,今天的民宿如果可以在“本能层面”放轻松,注意力放在“行为”和“反思”层面,那么,我们也许能看到更多像IDEO给万豪设计的交互式大堂或者日本Wired Hotel这样真正有突破意义的产品了。

而对建筑师来说,要紧的还不是立刻下这本小书,而是放下心中对“作品”的执念,真正走到“产品”范畴中。明白自己做的是产品而不是个人表达的作品,才会真的去俯下身子了解并理解用户继而超越他们的想象,真的做到“不是给一匹更快的马”,才能真正把民宿的体验范畴做出完全不同的创新。

听说|赢了照片输了财报会是民宿/精品酒店设计中绕不过去的坎么?_第5张图片

听说|赢了照片输了财报会是民宿/精品酒店设计中绕不过去的坎么?_第6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听说|赢了照片输了财报会是民宿/精品酒店设计中绕不过去的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