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老舍笔下的北京市民社会是真实可感的,他将他所见到的所经历的北京市民社会的心酸苦楚,荒谬物质的一面表现出来。老舍的作品主要分期在于抗战爆发之前和之后,抗战爆发之前,早期的四部长篇小说主要是在英国和新加坡完成,有一种发自异域的笑骂和呼唤,在山东的七年,执教更是兼任写作,作品更是取得与以往不同的突破,多了些对社会对人性的思考,抗战爆发之后,老舍的作品更加偏重于全局式的塑造人物,《四世同堂》便是其杰出的一部作品。正是因为老舍生于北京长于北京,并且从小的生活环境与北京市民社会接触,尤其是底层市民阶层,才使得老舍的作品富有一种地地道道的京味儿。北京市民社会的解剖重点 在于对北京城的外在空间和生活空间展开论述,北京城 的外在空间在于小说中细微之处表现的牌楼和街道,北京城的生活空间在于北京市民日常居住的大杂院和民以食为天的下馆子。
一
抗战爆发前后的风云突变
老舍真正开始他的创作生涯,就是从1924年赴英国担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以后。并且,他在英国完成三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其中1926年《老张的哲学》标志着老舍正式登入文坛。在伦敦任教时期,受到英国对知识的尊重与爱惜的影响,其所教授的课程十分丰富庞杂,再加上老舍本身在教育界担任教员已久,所以,伦敦时期的作品体现出一种对国内教育的批判和对教育界黑暗的反映,《赵子曰》反映学界的黑暗,《二马》则刻画了国内青年学子在海外的遭遇。而在取道新加坡回国时老舍又创作了一部《小坡的生日》,这部作品与在英国时期不同的是,不再将中国与英国对比之下的国民劣根性进行幽默的批判,而是看到在苦难中中国人的勇敢和创造力。
回国后,老舍在山东任教,创作出了《大明湖》,《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其中,《离婚》标志着老舍创作的一个新高度,这可能和老舍自身作为作家和大学教授的进退两难有关,老舍迫于经济压力得在大学任教而不能作为职业作家专心写作,与《离婚》中的老李苦闷一致。1936年,老舍创作了《骆驼祥子》,这一部作品被广泛传播,将老北京底层的人民群众描写得淋漓尽致,并且用极其地道的北京话儿表现作品的语言魅力和大众化。老舍在这一时期的主要长篇小说有《火葬》,《鼓书艺人》,《四世同堂》,短篇小说有《柳家大院》,《月牙儿》,《微神》等等。
《四世同堂》是老舍作品中规模最大的长篇巨著,分为三部《惶恐》,《偷生》,《饥荒》,老舍从细微之处入手,描写北平一条普通的小羊圈胡同,以小羊圈胡同的底层市民展开了对北平故都沦陷区的人世变故,那种失去人性的毁灭和众叛亲离的家族的一系列描写。小说中明确地揭示了浮游在北平市民中的劣根性,剖析了他们封闭僵化,麻木敷衍,苟且偷生的精神世界,这足以看出老舍对北平社会的清晰透彻的认识,尤其是对人性,对人民素质的认识,能认识到这些其实是与他在英国执教所见识到的人群相对比出来的。英国发达的现代工业文明冲击了人们固执的封建礼教,使得人们重视知识教育和科学思想,相比较之下,中国长期的农业文明社会造就的国民闭塞落后和精神的颓然无信仰。老舍看到抗战爆发后国民的劣根性暴露无遗,从而寄希望于这场战争 ,希望战火能够焚烧国民的精神弱点,重塑国民的美好性质。
《月牙儿》是老舍根据《大明湖》而改写的,小说主要展示了母女俩代被生活 所迫沦为娼妓的悲剧,小说中月牙儿像是一条主线贯穿了整部小说,笼罩着一种阴郁压抑的气氛,每当“我”被迫向生活低头时,月牙儿就从树梢里钻出来,看着“我”,似乎在流着泪。“我”看着与我同龄的女学生,看着他们纯真的脸庞,“我”也曾经是这样,但是“我”现在觉得自己比他们现实精明多了。这种现实精明其实是“我”从单纯美好走向自甘堕落。从《月牙儿》这部小说中可以看出老舍对下层人民的深度观察,“一天到晚为嘴奔命”是老舍笔下的下层人物主要特点,老舍为他们的生活的艰难而叹息。
老舍的抗战爆发之后的作品更多地将视角聚焦在老北京底层市民的生活,老舍将底层市民描绘得栩栩如生,似乎就是在我们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人物,那些底层市民所经历的人生起伏变故往往是推动着小说情节发展的内在动力。老舍在塑造这些人物时,并没有特意将人物划分为某种特定的类型,而是将人物的复杂性勾画出来例如《四世同堂》中的钱默吟和祁老者,他们看起来很相似,但其实在人物性格上钱默吟比祁老者要更加勇敢激烈,在面对侵略时,他的反应也尤为前进,而在面对冠晓荷这类市侩的人物,钱默吟更是毅然决绝,不与其往来,表现出一种名士应有的气节,但是祁长者就相对宽容。
二
北京城里城外
北京,历朝历代都是中国皇权更替的中心,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势力的入侵,北京逐渐沦为中西文化融汇的都市,而在如此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北京城依旧屹立不倒,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在大的社会背景之下,北京市民社会俨然成为了典型的研究对象。
认知一座城市首先是从它的建筑外观入手,而建筑的变迁也印证着时间的流逝,北京城的那些红瓦青墙,就是北京城的外在空间,是北京城区别于其它城市的文化地标。北京的市民都喜欢住在皇城根脚下,似乎离皇城越近越能显示身份的高贵,然而随着封建社会的土崩瓦解,牌楼赋予的身份象征已不复存在 ,牌楼下的市民生活多了些市井的意味。
“他一直走到了西四牌楼;在北平住了这么些年了,就没在清晨到过这里,猪肉,羊肉,牛肉;鸡,活的死的;鱼,死的活的;各样的菜蔬;猪血与葱皮冻在地上。各处的人 ,老幼男女,都在这腥臭污乱的一块地方挤来挤去。在这里,没有半点任何的理想;这是肚子的天国。牌楼底下,热豆浆,杏仁茶 ,枣儿切糕,面茶,大麦粥,都冒着热气,都有股特别的味道。”(《离婚》中的北京牌楼)
“自迁都后,西单牌楼渐渐成了繁闹的所在,虽然实力还远不及东安市场一带。东安市场一带是暗中被洋布尔乔亚气充满,几乎可以够上贵族的风味。西单,在另一方面,是国产布尔乔亚,有些地方——像烙饼摊子与大碗芝麻酱面等——还是普罗的。因此,在普通人们看,它更足以使人舒服,因为多着些本地风光。”(《离婚》中的北京牌楼)
在这两段描写之中足以见证老舍语言功夫之深厚,描写起西四牌楼和西单牌楼毫不敷衍,让人们看到老北京市民社会中的市井色彩,市民们为了吃终日忙碌,各种花样百出的小吃,生禽,蔬果,让我们看到老北京的食物非常丰盛,但也看到人们的精神追求的匮乏。“在这里,没有半点任何的理想;这是肚子的天国。”市民们在为了满足口腹之欲之外便别无它求,他们像是一具没有灵魂没有信仰的行尸走肉,集中了北平市民社会的凡庸空气。
牌楼像是一种讽刺,讽刺活在旧式牌楼下的庸庸碌碌的北京市民,他们终日在牌楼下吃吃喝喝,牌楼下的人生看起来都非常相似,因为他们没有半点不同,他们为别人家芝麻点大的破事而走街串巷,《离婚》中的张大哥就是在为反对别人离婚整天忙忙碌碌。其实,所有的这一切不得不说与北京城长久以来安定 富足的生活有关,造成了北京市民的“精神惰性”,他们习惯了这种吃喝享乐的日子,便不再活得像人一样思考,他们甚至觉得无需要思考,将时间浪掷在嘴巴上。
王德在报馆工作到深夜,迎着北风 走在凄冷的街道上,“已经是夜里一点钟,街上的电灯被风吹得忽明忽灭,好似鬼火,一闪一闪的照着街心立着的冷刺猬似的巡警。路旁铺户都关了门,只有几家打夜工的铜铁铺,依然叮叮的敲着深冬的夜曲。”(《老张的哲学》中的街道)
“坦平的柏油马路上 铺着一层薄雪,被街灯照得有些闪眼。可是他不能跑快,地上的雪虽不厚。但是拿脚,一会儿鞋底上就粘成一厚层;跺下去,一会儿又粘上了。雪粒打在身上也不容易化,他的衣肩上已经积了薄薄一层,虽然不算什么,可是湿漉漉的使他觉得别扭。”(《骆驼祥子》中的街道)
在这两段描写中,街灯的城市景观更多是赋予政治色彩,它是作为国家权力监控的一种手段,使巡警能够看清穷人在干什么,可以见得老舍对当时北京底层市民社会观察是非常仔细的,他所描写的街道不是新感觉派所描绘的都市灯红酒绿的场景,而是用细致的眼光看到劳动人民的生活艰难,无论春夏,无论街道环境多么恶劣,底层人民依旧得工作,足以表现老舍对他们的深切同情。
三
大杂院里的荒谬趣事
“在这个大杂院里,春并不先到枝头上,这里没有一颗花木。在这里,春风先把院中那块冰吹得起了些小麻子坑儿,从秽土中吹出一些腥躁的气味,把鸡毛蒜皮与碎纸吹到墙角 ,打着小小的旋风。杂院里的人们,四时都有苦恼,那些老人们现在才敢出来晒晒暖;年轻的姑娘甚惭愧的把孩子们赶到院中去玩玩;那些小孩子们才敢扯着张破纸当风筝,随意在院中跑,而不至于把小黑手儿冻得裂开几道口子。”
《骆驼祥子》里祥子和虎妞居住的大杂院是底层社会穷人长期居住的地方,这里,老弱病残,家长里短。邻里之间都有着各自的不幸与苦难,人们迫于无奈忍受这里的绝望与贫穷,将就彼此住在同个大院里,小孩子的“小黑手”看出了穷人家孩子平日无人看管的野耍,老人们平日也是颓然度日的,只有偶尔出来“晒晒暖”。居住在这种贫穷的大杂院,每日带给人的是永无止境的绝望和对生命的无限迷茫。从虎妞刚开始搬进大杂院时的泼辣劲儿到虎妞像似被大杂院的气氛同化了一样,渐渐迷失在生活的琐屑之中,直到最后虎妞难产死在大杂院,不得不说,大杂院被蒙上一种穷人家的悲剧色彩。
“这两天我们大院里又透着热闹,出了人命。除了我这间北房,大院里还有二十多间房呢。一共住多少家子?谁记得清!住两间房的本来就不多,又搭上今天搬来,明天又搬走,我没有那么好记性。大家见面招呼声“吃了吗”透着和气;不说呢,也没什么。大家一天到晚为嘴奔命,没有功夫扯闲话儿。爱说话的自然也有啊,可是也得先吃饱了。”
《柳家大院》里的人情冷漠和邻里之间的疏离在“我”看来是常态,甚至是一种理所当然。“我”把这种对人的漠视归结于不断地搬迁和对谋生的忙碌,不知道为什么“我”的心态仿佛是一种旁观者,看着柳家大院发生的许多事,也只不过是觉得再正常不过,即便是死人了。在这种大杂院式的群居生活空间,我们总是感到邻里之间是没有秘密的,无论是什么家丑总是会让人知道,被迫上吊的王家小媳妇就是如此,大院的每个人都看到王家媳妇被王家欺负毒打的惨状,可是没有人替小媳妇出来说句公道话,或者说拯救小媳妇,而她的娘家和婆家都没有人关心小媳妇的生命,而是想从 她这条命中捞点钱,少赔点钱,这幕惨剧在这样的大杂院总是时有发生,人们似乎也习惯了生命被无缘无故夺去,毕竟,大家都贫穷,“腰里没钱心似铁”,处于北京社会最底层的人们,贫穷,制约了一切的命运。
大杂院的设计其实符合中国自古以来所追求的“和而不同”的居住理念,在四四方方的大院里居住着好几户人家,推崇邻里之间互助互爱。而现实的情况却大相径庭,人们对彼此的生活只是保持一种“看热闹”的态度,并没有真正要关心对方人家的生活的意思。大杂院看起来更是一种“无奈的群居”,人们必须得生活在某种邻里关系中但是又没有办法解脱生活的压力,于是这种“人以群分”式的大杂院就适合贫穷的下层市民聚居,人们彼此漠不关心地生活在大杂院的庇护下。
结语
老舍作品的独特性在于他的“京味儿”特别浓郁,真实的北京市民社会百态,对小人物透彻犀利的观察,北京城特色的街道,饭馆,四合院,牌楼等等都绘声绘色,给我们展现了一个老北京的真实生活情态。
北京在面临着分崩离析和文化流逝的惨状时,北京市民依旧不紧不慢过着自己的 生活,继续在大杂院 的小圈子里看热闹,活得好不痛快。老舍敏锐地捕捉到那种北京人特有的高傲和优越感,但是在这种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对立并存的社会环境下,却很难再生活得舒适安逸的时候,北京市民是选择了退缩,他们找不到出路,不知道该用什么正义的手段可以挣得到钱去满足自己对吃的欲求,饭馆子那么多,可是钱却 那么 少,他们也曾寄希望于辛苦劳作来获得自己的一份生活,可是,生活却步步紧逼 ,将他们逼到了绝境,他们竟就愿意成为自己曾经最厌恶的那个人。祥子是如此,从一个老实能干,积极向上的小伙子,堕落成为和流氓一样的人物。月牙儿中的“我”也是如此,“我”从一个对爱情抱有幻想的女学生变成一个卖肉的暗娼。
北京城的都市 转变便是一切的根源。北京城本是天子脚下不愁吃喝的地方,随着近代的入侵,北京城开始变化,最大变化莫过于完全商业化的经济,有钱便是老子,没钱就是孙子,钱开始成为超越精神灵魂和亲情爱情的圣物,北京市民们开始追逐钱财,用钱财 满足自己一切的欲求,钱于是 开始成为罪恶的根源。但是北京城的都市转变确实也是必须的历程,尽管这一切带着对人性的捶打。
无论是《老张的哲学》里的“钱本位而三位一体”的市侩哲学,还是《柳屯的》依仗洋人欺压百姓的恶霸,其实都是北京市民在面对北京被外来入侵者所改变而带来的一系列人性弱点的完全暴露。
综上所述,老舍笔下的北京市民社会带有一种现实主义的批判色彩,老舍批判的不是整个社会,老舍批判的是北京市民在面对这种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对立冲突下的退缩和无作为 。我们看到老舍笔下的北京市民社会,对于我们今天仍然是具有批判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