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要先讲心法,再讲方法

好好学习,老生常谈。但能把学习方法说透而且具有普世实操性的,确实不多。成甲老师《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就是典型之一。这本书分享了作者建构学习知识体系的过程和心得,特别是对学习的一些底层规律,结合自身经验和众生情境,现身说法、令人信服。读此书,收获很多、触动很大,如果用一句话总结:学习是场持久战、终身战,先要有好心法,再讲好方法。

       心法,也就是学习底层心态,也就是驱使我们学习的最基础心境和思维认知。成甲老师提出的“绿灯思维”和“以慢为快”两大学习心法。前者指的是学习的初始心态,后者说的是学习过程中的执行心态,二者辩证统一、缺一不可,同时直指要害、令人深思。

       第一条心法,“绿灯思维”。实际上是一种空杯心态,保持谦虚开放低姿态,特别是对不同观点能够包容。其中的关键窍门是,把反对的声音理解为是对“我的观点和行为”的改进建议,而不是对“我本人”的人身攻击。人是情绪动物,遇到不同“红灯思维”往往容易占上风,习惯性地进行防卫。控制情绪、聚焦能力成长,长期以往就能形成一条谦虚向上、宁静致远的好路子。

       第二条心法,“以慢为快”。这条带来的刺激更为强烈。信息爆炸、时间碎片、知识碎片……种种原因促使我们知识焦虑越来越严重,在获取知识、提升自我的心态上越来越焦躁、急迫。于是,买了很多书、刷各种推送、听各种音视频,学习的节奏越来越快,但学到的内容越忘越多。成甲老师提出学习曾国藩“结硬寨、打呆仗”,把80%时间精力聚焦在20%的关键知识上,也就是书中所谓的那些四两拨千斤的“临界知识”。各类知识、各个行业之间差异很大,但最底层知识、概念、规律很多是相通的,比如16、17年最火的《人类简史》《未来简史》,把考古学、生物学、历史学、宗教学、经济学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很多令人震惊认知结论。把那些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弄清楚了,学习自然事半功倍,更有意思的是基础概念跨界融合会碰撞产生更多新的火花,这些火花的主人就是我们自己。

      学习方法很多,因人而异。但有效且共通的方法也不少。

      最为重要的方法:反思。常人习惯总结,不喜反思。总结是对结果的好坏进行分析,常常以好的为主。反思则是对结果的原因进行思考,帮助我们发现那些跳开理性思考的环节作出的假设,比如义务教育交给中国孩子太多跳跃性假设:中国人多地少、政权合法性、特别是历史教育宏大历史叙事……。反思方法很多,从小事反思, 把生活的素材进行重新解读、成为洞见,培养写反思日记的习惯,等等。

      检验学习的方法:以教为学。好处不言而喻,教别人可以促使自己加深对知识理解和记忆,特别是在解答别人的质疑和问题中深化学习认知。以教为学的方法很多,当面聊天亦可,建立学习微信群、讲给别人听、建立公众号分享……亦可。

      最难操作的方法,刻意练习。学习分舒适区、练习区、挑战区。刷公众号文章、普通阅读大抵属于舒适区的学习,挑战区属于通过练习也难以企及的部分不管之,真正的学习有效区域是练习区。那些看似鸡汤的“1万小时定律”“20小时掌握一门学科”实际上是有用的,也是有根据的,告知我们通过持续的类似肌肉练习一般的刻意学习成为专家或者达人。比如,成甲提出来的对基本核心知识划小圈,吃透问题——把基本知识组合成新的能力单元——通过认知框架把知识单元组合起来。个人认为,刻意练习内容应符合28原则、复利效应,也就是对那些关键的“临界知识和技能”长期以往的刻意坚持。

     做到了以上,就可以成为学习达人、天天向上了么?恐怕不是,因为我们不能忽略一个比心法、方法更本质的东西——学习动机。可惜,成甲老师《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书中笔墨不多。动机太复杂,太难改变。如果你不是患有学习焦虑、并能把焦虑换为动力的“知识分子”,还是不要看此书了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习要先讲心法,再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