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女》,1971年上映,胡金铨导演,被奉为武侠电影的经典之作,片中的“竹林对决”是武侠电影的经典段落,短短的十分钟,据说足足拍了25天,其镜头剪辑和特技设计,在当时都是极为出色的创新和创意,后来的《卧虎藏龙》和《十面埋伏》皆受其启发,并向其致敬。
电影拍摄了三年,上映时分上下集,与拍摄时搭建的三条仿古街道、做旧的百栋老房屋所耗费的1400万台币巨资,和动用的1200多名技术人员相比,票房并不理想,三年后,导演重剪了三个小时的浓缩版,送往戛纳影展,最终获得最佳技术和视觉效果奖,并卖出欧洲版权,才弥补了亏损,他也因此成为第一位在戛纳获奖的中国导演,之后武侠电影备受世界瞩目。
我看的是14年的4K修复版,全片近三个小时,开头可以看得出黑泽明的影子,通过摇移推拉的镜头,交代了靖虏屯堡和镇远将军府荒凉破败的环境氛围,而草丛角落里蜘蛛通过布网慢慢接近被网缠住的飞蛾,确立了影片从头至尾的肃杀气氛与扣人心弦的节奏基调,不得不说,开头的镜头调度极为出色,引人入胜,当然也有着鲜明的70年代的电影语言。
全片的摄影和美学构图运用讲究,大量的仰拍用于突显人物的形象,推、拉、跟、甩、升降的镜头给了观众及时的全景式的观摩,人物的细微表情和走位,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始终有着步步为营、步步紧逼的韵律和节奏感,而片中角色不时望向灼热太阳的镜头切换及蒙太奇效果,依然可以明显地看出黑泽明和西部片的影响。
导演擅于用周围的环境来烘托气氛,如通过晃动的竹林和芦苇丛增加打斗的紧张氛围,还有如画般的山水,移情于景,都是极为聪明和巧妙的做法,影片因此透着独特的破败格调、奇险峻峭的画意和东方意境。
胡金铨导演被认为成功地将中国的传统戏曲和舞台艺术,与电影技巧融会贯通在一起,有着独一无二的风格,要我说,是当时的电影还不能完全地脱离戏曲的影响,毕竟电影应是和戏曲完全不同的新的艺术形式,少数巧妙的嫁接和借鉴可以增加新颖性,但从人物的表情和举止动作都能明显看出舞台上的痕迹,就未免太过浮夸和一板一眼了。
反而是过多的戏曲元素和舞台表演痕迹,使得观众很容易出戏,甚至引人情不自禁的发笑......剧作上也有很多漏洞和局限,比如很多的打斗都是轻轻一点,对方就一直往后踉跄不已,甚至倒地不起,还有慧圆大师手指轻轻一掰,匕首就断为两截,额头上给一掌就飞出好远,眼冒金星...都显得如同儿戏,跟小孩子过家家似的,当然那时候的特技一般能理解,但也不一定非得如此设计啊;还有门达为什么非得连夜前往镇远将军府,黑不溜秋的,不是自动送上门吗,这又怎么符合门达狡猾的性格呢?而顾省斋结尾的仰天长笑,是真的不断的仰天哈哈大笑哦,也太过刻意和浮夸了,真的成了一出戏文了。
最后,慧圆大师展示神迹,身上流出金色的血,圆寂升华,太阳刚好出现在他的头上,勾勒出完美的轮廓,散发出神性的光芒,被西方电影学者认为富有禅意和东方美,要说这巧妙运用了光影效果和电影技巧,确实别出心裁,这是电影所擅长的,实际上慧圆高僧流金血后自带“佛光”的戏,导演足足等了7天才等到太阳正好在演员身后;包括用负片显示另一层的重影,以展示人发痴后的意识画面,在当时应该都是极为独特的创意,但让反派最终被得道高僧震慑,杨小姐和顾省斋远走高飞,以此彰显佛法,如此达到自圆其说和结尾的完整性,也可说是剧作上的局限;而少林寺像是个法外之地,少林武僧实际上充当打手,一直被后来的武侠电影和电视剧沿用,又与历史上的事实有几分相符呢?
也许有人认为不应该脱离当时的环境和时代背景来作评价,觉得不切实际,我却并不认同,要成为跨越时代的经典,当然得能超越时间和时代的局限,不然何以称其为经典呢?根据当时的票房情况,或许也能说明点问题,因此,《侠女》应该只算是部分的经典。
侠女杨慧贞本该是当仁不让的绝对主角,但无论从角色的选择,到影片呈现出来的表演,我倒觉得都缺乏一股侠气,人物形象也不够独特鲜明,实际上人物性格模糊,反而不如顾省斋来得让人印象深刻。
顾省斋的人物形象可谓饱满丰富,石隽的表演灵动多变。他是一个满腹经纶又不去乡试的书生,给人代写书信画像聊以度日,所谓“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他并非不关心世事,对这穷乡僻壤的一丝丝新变化,如新来了些什么人,他们有什么目的...都极为敏感,只是这世道不如他所愿。
后来看他毛遂自荐——自幼熟读兵法,热心帮忙杨小姐排兵布阵、瓮中捉鳖,隔天在那高墙之上长时间仰天长笑,穿戴彷佛自诩诸葛孔明,从一个个他巧妙设计的暗箭机关、假人排场走过,像是在视察胜利后的战场,炫耀自己设计成功的作品,洋洋得意,不是一般的陶醉,就知道其并非隐世的高人,甚至有点跃跃欲试,以致有些轻浮了。
当然他并非只是为了炫耀,而是对杨小姐情意绵绵,因此才如此卖力,不然怎么说女人,或者说漂亮、有身世的女人,才会让男人趋之若鹜,荷尔蒙爆棚呢,杨小姐对他这个穷书生而言,简直是一种魅惑,让他为之神魂颠倒,甚至有些癫狂。
看着影片精心营造的他和杨小姐之间互生情愫的那晚,那一夜,月色朦胧,时光如水,杨小姐抚琴而歌,顾省斋席地而坐,在这破败的院宅,也是亭台楼阁,荷花池上是粼粼的波光和月影,他们倚靠拥抱在一起...像是折射出男人春心荡漾的一场梦境和幻影,或者说是潜意识的一种妄想,其与最近热映的喜剧《情圣》所谓出轨的梦,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古代青楼妓院,里面的女子婀娜多情又多才多艺,现代性感撩人,混乱大冒险,都是一种幻想的乌托邦。
电影诞生初期,像是变戏法,只要制造出炫目唬人的效果,观众觉得神奇就行了...对观众而言,是一种魔法般的存在,像个传奇,但不能让观众看出来,如魔术,揭了底就没意思了。当然,有些特技太过简陋,观众也极为宽容,跟小时候看街头巷尾的木偶戏、民间杂耍一样,只是大家喜闻乐见的娱乐罢了,又何必较真呢?
后来电影成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要挤进高雅的艺术殿堂,借鉴于文学,叙事技巧越来越复杂,不再像戏曲,满足于讲一个简单的民间传说和故事,得聪明、有看头...跟文学、小说相比,电影的历史还很短,如李安导演所言,得益于电脑特效、AR和VR...技术的进步,电影还有很多新的可能;但要是都像好莱坞的科幻动作大片,技术仅仅成了一种炫技,它就还只是一种街头变戏法的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只是场景搬到了豪华甚至奢华的现代影院里,大家都一本正经地坐着,这并没什么不好,轻松愉快,皆大欢喜......只是还可以有另一种电影,它触动人的心灵,抵达人的内心深处,得以窥见人性的深度和复杂的人生,跟我钟爱的小说艺术一样,如此,过往的时光得以在黑暗中荧幕的光影间重现,不再白白消逝。
改天再看看胡金铨导演的其它作品:《大醉侠》、《空山灵雨》、《画皮》......还有《龙门客栈》,徐克的《新龙门客栈》即是根据它改编的......在此,先摘几段其它导演对他的评价:
我小时候看他的电影很激动,打打杀杀很过瘾。重看《山中传奇》、《侠女》,一开始也有点进不去,因为它的电影语言已经是七十年代的语言了,但是慢慢进去以后就会觉得,它在美学上非常完整,整体氛围的把握和动作的节制让我非常佩服。
——导演:贾樟柯
胡金铨的电影,让我们不断回去看他那个武侠世界,我们今天的导演,可以用他的东西,比那些模仿西方的电影还要新颖,还要有创意。
——导演:徐克
我觉得胡金铨的电影,拍得很工整,他对电影的语言非常的熟识。他对电影的要求:除了是一个电影之外,还是一幅画。他要求电影每一帧画面都是一幅画,他的视觉效果很优美,很传统,但同时也很诗意。但因为太过要求像一幅画,有的时候也会点到为止。他要求每一个部位,每一个环节都有一个节奏,这个节奏来自一份他心目中所想的一份音乐,所以他的电影你会觉得剪辑很成功,有一种蛮强烈的音乐的节奏感,或者是韵律感……胡金铨是很仔细的。
——导演:吴宇森
像胡金铨他们创造出来的影像,对我的影响,不止电影语言,包括表达情感的方式,对电影的理解。让我觉得中国片就是这样的,过去的中国是这样的。
——导演:李安
以上评价来自百度百科
文章系作者原创,转载烦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欢迎订阅个人微信公号【私人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