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人才辈出他是第一大侠,狂傲如李白都佩服地五体投地
神州日知 乐儿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一听到有机会从政,李白喜出望外得天真了。
可是,一旦发现从政只不过是当皇帝的花瓶,他的态度就是"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诗仙”李白一生狂傲,皇帝老儿根本不放在他眼里,却对战国时期的一个高士佩服的五体投地,用现在的话就是“铁粉中的铁粉了。
"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这首诗就是写这个人的。
那这个人是谁?鲁仲连!
李白诗中所述的《史记》记载下来,《战国策·齐策六》也有记载。司马迁在《史记》中专门为鲁仲连列传。
大致如下:
战国时,燕用乐毅连下齐国70余城,如此大好形势,却恰逢燕王死了,太子猜忌,乐毅便丢下兵权跑了。
齐国田单用火牛阵大破燕军,开始反攻,势如破竹,3个月夺回50余座城池。
但打到聊城时,死了很多兵却久攻不下。
当时,田单急死了,这时鲁仲连来到战场,他写了一封信射进城中。
城中燕国将军看到鲁仲连的信后,大哭三天自杀,罢兵城降。这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一封书信退雄兵的美谈。
事后,田单要重赏鲁仲连,但他坐船出海隐于波涛海岛,莫知所终。
从鲁仲连帮助田单攻狄、复聊的史实,我们可以看出,鲁仲连不仅仅是聪慧过人、才智非凡的语言大师,不仅仅是善于排患解难、解人缔结的及时雨和热心肠,而且更是一个急公好义、有着强烈爱国思想和社会责任感、救民于水火的平民爱国者。
他生于聊、居于狄,对聊城人民和狄邑人民感情深厚;他生逢国家败亡、山河破碎的乱世,对光复祖国充满期望;是他两次出山,助田单一臂之力的心理内因。
鲁仲连作品
鲁仲连不仅在破燕复齐的进程中出奇谋,立奇功,为光复祖国做出了杰出贡献,而且在当时的国际外交舞台上,也能时刻以齐国利益为重,扶危济困,仗义执言,一展齐国高士的风采。
其中“痛斥辛垣衍,义不帝秦”的事迹更是广为后世传颂。
据《战国策·赵策三》和《资治通鉴》的记载,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秦军坑杀40多万赵卒,进而包围赵都邯单,逼迫赵国尊秦王为帝,天下丧胆,诸候们没人敢来营救赵国。
秦昭襄王得知魏出兵救赵,写信恐吓魏王,扬言谁救赵先攻击谁。
正在这紧急关头,在赵国游学的鲁仲连出现了。
鲁仲连告诉辛垣衍,即使就如辛垣衍所言,魏国甘愿臣服秦国,秦国也不会放过魏国。你越软他就越欺负你,直至把你灭亡。
鲁仲连又说,乐毅破齐后遑遑如丧家之犬的齐王,就因为有过“东帝”的称号,便不把鲁国和邹国放在眼里。明明是亡国之君,到人家国家里避难,却偏要摆出帝王的威严,吆三喝四,要这要那。
鲁仲连通过这个例子提醒辛垣衍,魏国假如尊秦为帝,秦就会以帝的身份来苛求、命令魏做这做那,不会再把魏当成平等的诸侯来看待。
到那时,魏将不会有尊严可言,只能任人摆布,任人宰割,“秦为刀俎,魏为鱼肉”。
鲁仲连故居
最后,鲁仲连又从魏王和辛垣衍的个人角度有针对性的分析了他们尊秦为帝的下场。
鲁仲连说,如果尊秦为帝,秦国会越来越野心膨胀,肆无忌惮。秦王会安排他的人,如大臣、子女呀进入魏国的宫廷,会慢慢的让梁王成为他玩弄于股掌之中的傀儡,会架空梁王,使他成为有名无实、完全听命于秦的“买办”。而那时的辛垣衍,也会因为他是魏王的心腹而被秦想方设法排挤出朝臣的行列,不再有尊位和荣华富贵。
由于鲁仲连在连续重复述说尊秦为帝的危害的基础上,切入了辛垣衍的要害,所以,辛垣衍听了坐立不安,最后改变了主张,声称自己再也不敢妄谈尊秦为帝的事了。
因而,鲁仲连的一番既慷慨激昂又含蓄深刻的说辞取得了效果,大获成功。
鲁仲连说服辛垣衍后,秦将为之震惊,后撤50里。
再后来,魏国的信陵君窃符救赵,解了邯郸之围。
平原君想封赏鲁仲连,鲁仲连坚辞不受;又赠给鲁仲连千金,鲁仲连仍是坚辞不受。
最后,弃金钱如粪土,视富贵如浮云的鲁仲连,甩下一句:“对于天下人来说,最可贵的品质,是为人排患解难,却从不索取回报。如果有所取,那就是商人的勾当,我不愿做。”飘然而去。
这段历史出自《史记》,可以肯定的是当时鲁仲连的一席话说得新垣衍灰溜溜走了,不敢再说尊秦为帝的事情了。
傅山草书《鲁仲连传》
从整个事件来看,鲁仲连表现出了齐之高士的爱国、清廉、仗义的高尚德操,显示了自己过人的胆识、高超的智慧和鞭辟入里、简洁含蓄的论辩艺术,真可谓智勇双全、德才兼备。
史记记载“鲁仲连者,齐人也”由此可确认,鲁仲连的确是战国时齐国高人。
据记载,他胸藏甲兵,腹有奇谋,性情孤僻,行为近于狷介,不想做官,经常混迹在齐赵的地面上。
记载称,鲁仲连以布衣之身,游走各国州域,各国公候都佩服的五体投地,可见,他当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已非常高。
鲁仲连舌灿莲花,才高万斗,却从不追求私利,哪里有危难就到哪里,功成身退不要任何封赏。
这和当时纵横一时的苏秦张仪之流又是大大不同,更凸显他非平凡之人。
在鲁仲连的早期活动中,他是以口才超群、谈锋机警的“辩士”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的,但他和一般的辩士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别。
稷下学宫中的“天口骈”田骈、“谈天衍”邹衍等人大多务虚谈玄,斗嘴诡辩,将个人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挥到尽致,而鲁仲连则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为现实而辩,为国事而辩。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位卑未敢忘忧国”,不把爱国挂在嘴上,言必行,行必果,将自己的辩才直接应用到帮助田单收复失地,光复齐国的斗争实践中。
鲁仲连少年成名,当时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三次请鲁为门下食客。
鲁仲连性格豪逸,崇尚自由并不喜欢当个寄人篱下受人管束的食客。
况且他也瞧不上孟尝君门下那些鸡鸣狗盗之徒,不与他们为伍。
三次严词拒绝了孟的邀请,让孟尝君也弄得很自讨没趣。
清代王士桢在《池北偶谈》中说:“新城(今桓台县)东北锦秋湖上,有鲁仲连陂,传为鲁仲连所居。”而又在《皇华纪闻》中说:“茌平县有鲁连村。吾邑之北近古狄城,亦有鲁仲连陂,鲁仲连冢。”
归隐东海是《史记》记载,应是信史。后人考证出鲁连冢,应不符合实际。归隐东海的结局,是高士应有的结局。
鲁仲连被后人尊为鲁高士,可以说是战国第一大侠,他的行为与言谈让1000年后同样有着侠气的诗仙李白大为折服。
在李白写的诗中有10来首出现过鲁仲连,且大多用以自比,足见诗仙也把他当成了自己的偶像。
才高八斗的李白由于不屈服于现实,最终黯然神伤,挟剑落魄江湖。鲁仲连成为他一生的偶像和寄托。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