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tlight》聚焦——仁慈面具下的罪恶

《spotlight》聚焦——仁慈面具下的罪恶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一)

前几天看过的一部影片《spotlight》,中文名《聚焦》,在介绍影片之前,我想先讲讲另外一件事。

最近“南京火车站猥亵女童案”一直在新闻的头条盘踞,我不敢发表任何评论,但却一直在关注着事件的后续发展。不敢是因为怕贸然的评论引不小心当了键盘侠,引起对当事人的二次伤害,更怕不明真相的自己成了网络暴力的一员。但一直关注是因为良知需要我们对身边发生的事情时刻保持警惕,并提醒大家远离伤害。

最近,警方发布了调查报告称:83月14日,警方在河南滑县将嫌疑人段某某(男,18岁)抓获。经调查,其同行的两名成年人为段某某父母,女童为段某某父母的养女。看到这样的报告,我不由的一阵心寒,深深地为小女孩感到悲哀。

小女孩可能做梦也没有想到,一对表面上看起来仁慈的养父母,会对这样的事情如此无动于衷,如此冷漠。而平时可爱可亲的养哥哥竟然会对她伸出魔爪。

事情已经发生了,如果继续待在这样的家庭,可能还会受到伤害;可如果脱离养父母家庭,小女孩该何去何从?她还那么小,她的人生路该由谁来陪伴和扶持?

好多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我只是希望更多的人,不要去探寻孩子的隐私,避免孩子再次受到伤害。

但我要感谢这个事件的爆料者“作家陈岚”,因为她的爆料使女童猥亵案得到了这么多人的关注。我知道,网上有很多人在黑她,指责她为什么不及时站出来制止。甚至还有人发了死亡威胁。多么的无知愚昧。

但是,理性的人都会感谢她,感谢她揭露了事实,还保留了证据。或许她的爆料不能改变这个社会,但至少她可以提醒很多人,使更多的人增强防范意识,使更多的孩子不再遭受伤害。因为这样的伤害,往往有可能伴随一生。


《spotlight》聚焦——仁慈面具下的罪恶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二)

再说说影片,影片《spotlight》由著名导演托马斯·麦卡锡执导,绿巨人的扮演者马克·鲁弗洛,以及著名演员迈克尔·基顿、瑞秋·麦克亚当斯主演,豆瓣评分高达9.2。

全篇以类似于记录片的形式,讲述了《波士顿环球报》“聚焦”报道组的编辑和记者深入调查,揭露美国天主教试图掩盖神父性侵儿童的丑闻。

影片从一个神父性侵案开始,随着记者们对受害人,辩护律师的采访和深入调查,他们发现竟然有十几个神父牵涉其中。然而事情并没有到此止步,随着越来越多的受害者出现,越来越多的证据浮现,他们赫然发现牵涉性侵、猥亵的神父仅在波士顿地区就高达近百名。然而事件依然未曾到此为止,随着案件的深入,真相越来越令人震惊,他们的调查受到的来自教会,当地官员、以及来自社会的阻力也越来越大。到最后,他们发现自己要面对的是整个国家的教会系统,甚至是全世界的教会。

整部影片没有将任何的演员塑造成个人英雄,整部影片也没有特别激烈的情节冲突,他们只是把整个事件当成了聚焦的中心。他们甚至有意压低了语调,他们也没有把采访受害人的场面播放出来赢取同情的眼泪。

但是影片带给我的感受却是那么震撼。从“聚焦”报道组的编辑罗比和别人的对话中得知,有些受害者已经成年,有了自己的家庭,有了孩子,可是当他们谈了不到十分钟,对方就立刻崩溃了,哭得停不下来;当迈克尔离开辩护律师那里,不小心瞥了一眼,看到谈话室坐着几个受害者,是那么天真无邪时,当马特知道那些伪装成神父的禽兽就在自己的社区,就在孩子们身边的时候,那种滋味,谁能承受?

影片的最终,通过聚焦报道组的不懈努力,终于把震惊全世界的这篇报道发了出来。最后,屏幕上显示了全世界教会的神父猥亵案数据,一条条的显示在屏幕上,是那么的触目惊心,令人愤慨,又令人无比的悲伤。

有多少披着仁慈面具的神父背地里干着禽兽不如的事情。而更令人心寒的是为了掩盖真相,更多人参与到了其中,对伤害视若罔闻,他们的冷漠,他们的自私令人发指。

这部影片在2016年2月29日,获得了第88届奥斯卡的最佳原创剧本和最佳影片奖。

《spotlight》聚焦——仁慈面具下的罪恶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三)

影片结束了,但是生活却依然在继续。而儿童性侵、猥亵案每天依然在我们这个社会发生。

据调查,儿童性侵案的作案者中有70%是熟人。教师、邻居、校工、亲属……在诸多性侵儿童案例中,“熟人”几乎成为令人心悸的名词。“这是我们之间的秘密”,更是让罪恶隐形的魔咒。

更可怕的是不管男孩女孩,他们都不会放过。就像《spotlight》影片中所讲的那样,他们猥亵儿童的时候,可不管你是男孩还是女孩。

不少性侵儿童案在持续较长时间后,才被揭发。大量案例显示,性侵者的施害行为具有长期性,如果没有外界干预,不会自动终止。

越来越多的儿童性侵、猥亵案件见诸报端,暴露了我们整个社会的性教育,性安全保护教育还非常落后,可能很多家长还想等着孩子再长大一点,但是恶魔却不会等着你的孩子长大。

保护儿童,远离伤害,任重而道远。

《spotlight》聚焦——仁慈面具下的罪恶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四)

  另外,影片《spotlight》也真实的再现了深度调查记者的工作。他们要不停的走访受害者、当事人,一次次的接受闭门羹。他们要去档案馆、资料馆、图书馆查阅大量的资料,在浩繁的数据中寻找线索,他们要跟律师、法官打交道,接受来自各方的压力。

在现实的调查中,很多记者更是要孤身深入险境,充当卧底,采取第一手资料。而且,很多时候,他们还要面对一次又一次袭来的无助感和无力感。

而这一切,都是仅凭着胸中的激情和正义。相比他们的付出,他们的收入实在太少。

在知乎上看到一条消息,“纸媒在新媒体的背景下断崖式下跌已经无法挽回了。令人遗憾的是,在一家报纸宣告关门之前的挣扎过程中,首先被截肢的往往是深度部、调查不。仅仅去年,《京华时报》深度部、《华商报》深度部、《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部、《北京青年报》深度报道班组都已消失。连《南方都市报》拿过年度报道团队的深度部也避免不了人才流失。”

“就是因为他们出活慢、风险大、不挣钱。和地产、汽车等多金板块相比太穷酸,和新媒体部门相比节奏太慢。深度部几个月出一篇调查稿,在以10W+为评估体标准的现在,实在太奢侈、太尴尬了。”

看到这样的数据真的令人伤心。如果这样的深度调查都不在了,报纸媒体存在的意义还有多大呢?

社会的发展我们或许无法阻挡,但是,我希望我们能给予这样的记者更多的关注和敬意。

最后,向《spotlight》影片致敬,向深度调查记者致敬,向良知致敬!

你可能感兴趣的:(《spotlight》聚焦——仁慈面具下的罪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