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非要辞掉工作,搞个网站、app,然后再找一拨人一起熬,才叫创业?创业这个事情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样!
1
我大概从大学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创业。最开始是和几个同学一起拿点东西来卖,后来觉着这样的小打小闹算不上“创业”,打算搞大点,必须要做个网站,然后拉点人组个团队才算正儿八经。结果惨败收场,之前的小买卖也荒废了。
在之前的10年时间里,我一直觉得“辞职、有几个人、网站+APP”才是创业应该有的样子,否则都不能算创业,不“正规”。
后来发现,类似我这样的,觉得“必须要有什么才叫什么的思维”普遍存在。
好友所在的单位是家传统行业的集团公司,曾经想做一个互联网项目。当时的想法是,做互联网就必须去搞网站和APP,否则就不是做互联网了。所以项目一上马,逼着一帮从来没接搞过互联网,除了会上个网发个邮件、会玩手机就没做过网站、APP的人硬是端起了产品经理、程序员的架势。产品开发足足搞了一年半,产品一上线立马傻眼,创造了产品的一种死法,叫“产品一上线就被市场淘汰”的死法。都是不懂互联网,偏要硬干的结果。
2
以前没有创业这个词,叫下海。
1992年邓爷爷南巡讲话之后,国务院修改和废止了400多份约束经商的文件,大批官员和知识分子投身私营工商界,刚开始叫做生意,后来才有了“下海”这个词。
下海开启了新中国国人创业的新篇章,当时的火热景象不亚于现在的互联网。形形色色的人丢掉铁饭碗,投身于下海的浪潮中,创造了官员下海、文人下海等一系列名词。
据当时的人事部统计,1992年,辞官下海者12万人,不辞官却投身商海的人超过1000万人,可谓“蔚为壮观”。
在物资稀缺的年代,创业的门槛很低。脑子稍微活一点、有点门路的人,倒点东西一买一卖就是生意,根本不需要相貌像样地注册个公司,租个写字楼啥的。那个年代流行的词汇是“皮包公司”、“空手套白狼”。
在九几年,有一股力量不得不提,那就是中国最早的互联网人。
1994年,中国完成了与国际互联网接轨,域名服务器进驻中国
1996年,张树新从美国回来后创立瀛海威
1997年、1998年,中国四大门户网易、搜狐、腾讯、新浪诞生
忽然间,互联网仿佛像一颗来自外星系的星球,引的无数人竞相“移民”,也就是从那时起,个体户变成了CEO,小商贩变成了IT精英。创业开始变的有门槛。
3
还记得读中学的时候,每次上计算机课,整个过程都像是一场“宗教仪式”。进教室必须套鞋套,还好不用头套和白大褂,否则就如同进无菌实验室一般。
这里要特别说的是,那时的电脑光是一个开机过程,就可能要讲一节课。如果没记错,那时微软的操作系统应该是叫DOS,整个开机、联网的过程,只有依靠听老师讲并且记笔记的情况下才能确保把电脑打开。不争气如我,上课光开小差了,后来在同学的帮助下,才完成了人生第一次开启电脑的“壮举”。
操作的不便利,也映衬出当时在这个领域创业的不便利。在那个上网的人群都是少数的时代,会程序开发、会搞网站的更是少数高知人群了。
4
97年、98年、99年,是神奇的三年
1997年1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生张朝阳创办了爱特信ITC网站,次年2月,他在中国“克隆”雅虎,推出中文网页目录搜索的软件,名叫“搜狐”;
同年6月,26岁的丁磊设想网民们应有自己的信箱,于是在广州创办网易公司,写出了第一个中文个人主页服务系统和免费邮箱系统;
10月,29岁的软件工程师王志东领导的四通利方获得第一笔风投,后来网站改名为“新浪网”;
1998年,马化腾成立了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
时间到了1999年,杭州西湖边的马云创立了一个叫“阿里巴巴”的公司。阿里巴巴最大的贡献在于,将中国人创业、消费的门槛几乎降低为0,只要有台电脑就可以开店做生意,同样只要有一台电脑就可以随时买到一切商品。可以说,阿里用电商完成了国人商业认识的升级,也将创业这件事变的非常容易。
阿里巴巴启发线上的商业,团购则是激活了线下商业。
2010年开始,团购风兴起,最高峰的时候,团购网站的数量一度达到了5000多家,而随后的烧钱和洗牌,97%的团购网站退出市场,而留下却是成熟的用户习惯和大量的落地配送体系。
当2007年,远在美国的乔帮主缓缓拿出第一代ipone的时候,正式宣告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2009年ipone进入中国,也将移动互联网时代带入了中国。
随后,一个叫o2o的商业模式开始大行其道,其竞争的惨烈程度不输于团购,而且在这场大战中BAT是这场大戏的主角。
BAT用大把的钞票干了很多修桥铺路的事情,打通了中国商业线上、线下的壁垒,同时将互联网的光辉照进了更多的品类领域,也让更多的中国网民习惯于用手机来解决物质需求。
2012年,罗振宇开始做《罗辑思维》。这个胖子用一套价值5万的设备将知识内容直播这件事的成本起码拉低了100倍,带起了内容创业、付费购买内容的潮流。
文章写到这里,我其实只想和大家说一件事,就是创业这个事情正在发生改变。
5
互联网时代,尤其移动互联网,每个阶段的创业先行者都在为后面的创业者打基础,无论是团购大战,BAT的o2o,还是罗振宇,本质上他们都在启发着整个商业环境或者其中一个局部的认知,同时也解决了互联网创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支付、物流落地配送、信息化、数据,以及最重要的用户的认知。
时至今日,创业已经不是过去,需要依靠团体作战的架桥铺路,已经变成了个体崛起的自由链接。因为所有的基础设施已经具备,你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好了,而不用在乎你有几重身份,也不在乎你是否破釜沉舟辞职创业,更不在乎你会不会做个网站、会不会开发APP。
最后,我用罗振宇在2015年跨年演讲中的一段话来做总结:当新技术出现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关注新的连接红利在哪里出现,当新的连接出现的时候,利用这些基础设施,找出红利在哪里?现在互联网基础设施已经构建好了,我们要重新思考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