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他,点亮了莫高窟荒凉土地上的灯塔

在人类缓慢前行的大队伍中,总有一小部分人,扮演者保卫者的角色,为人类能够持续繁衍生生不息而殚精竭虑。这些人,即使会被时光流转所淹没,却不会被历史长河所遗忘,因为被他们点亮的精神丰碑将永远存续。

莫高窟,敦煌,正是在一代又一代保卫者的庇护下,重见天日,将它光辉灿烂的文化永远传续。

1936年,常书鸿在法国巴黎的旧书摊上无意中发现了《敦煌石窟图录》。这为他开启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它异常陌生,相较于自己熟悉的油画而言,这样的单线条的勾勒还是第一次看见,同时它又熟悉而亲切,那是来自于遥远故乡,中国的神秘图景。就是这次意外的相遇,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而敦煌,也因为他的执意守候,在那片荒凉的土地上,迸发出璀璨的光芒。

整个故事被记录在《敦煌,众人受到召唤》这本书里,我在一次出差的途中读到它,联想到自己去年重走丝绸路上的种种见闻和感受,不经潸然泪下,为往圣续绝学的前辈,也为差点被历史尘封的过去。

常书鸿(1904-1994),浙江杭州人,1936年法国巴黎高等美术学校毕业,1943年任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所长,1994年,病逝。

这个留法高材生,在战乱不断的时候回国,后又在梁思成和徐悲鸿的积极促成下,回到惦念已久的敦煌,那些摄人心魄的壁画和被掠夺时残留的狼藉,让他开启了长达一生的守望。那个时候,他应该不会想到,世俗的幸福注定与他无缘,也更加不会想到,由于他的坚守,开创了敦煌又一个时代。

在西北荒凉的戈壁里,凛冽的寒风像刀子一样锋利,满是膻味的羊皮袄当然抵挡不住这侵袭,此时,他已经开始执笔临摹起洞窟里的壁画---《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一个跟他一样,为敦煌带来繁华与希望的守望者。

很快,这平静的临摹就不得不结束,因为在这几乎与世隔绝又艰苦破败的地方,生活异常困难,对于他柔弱的妻子来说,短时间内,艺术的慰藉还可以给她一些支持,但时间已久,对现实的不满又会袭上心头。于是,在一个干燥缺水的夏天,妻子丢下一双未年幼而儿女,决绝地离开,留下悲伤踌躇的常书鸿在戈壁上呆滞地望着远方。

然而对常书鸿而言,现实的残酷还远不止这些,那些不断骚扰的土匪和军阀,经常让他焦头烂额。绝望的时候,他只能靠信仰来获得心灵上的支持,然后继续着艺术创作和为敦煌奔走相告。

期间,他年幼的儿子常嘉陵,由于常年得不到照顾又没有同伴,变得郁郁寡欢,时常独自一人在空荡的洞窟里游荡,像乱世的浮萍般落寞,敦煌正在悄悄吞噬他的人生,这也是常书鸿心中永远无法抹去的伤痛。

在守望敦煌的几十年里,在他的带领下,建立起了“敦煌艺术研究所”,并展开了对敦煌艺术的初级保护,壁画、彩塑的考察、临摹、研究等工作;培养了一大批艺术家和专家学者--;造就和总结了敦煌壁画艺术的研究临摹方针,奠定了今天在中国、甚至于在世界都是技艺超群、成果显赫并占领先地位的——敦煌研究院及美术研究所这个古代壁画保护、研究、临摹集体的基础。长达四十年的捍卫与推介,使得敦煌再次震惊世界,而他的一生,就像敦煌终年流动的流沙,永远不知道下一阵风吹来会被带向何处,只是会永远与它纠缠在一起,没有停止的那天。

你可能感兴趣的:(是他,点亮了莫高窟荒凉土地上的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