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的中国文化

天人合一的中国文化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中国是文明古国,而且还几度达到世界文明的巅峰。

文明程度高,但不封闭,这就是大国姿态,一方面积极的接纳外国留学生,公元837年,在唐求学的朝鲜留学生多达216名(不要跟现在比,那时候没有飞机火车汽车)。另一方面还积极的派遣使者出使国外,郑和下西洋(比哥伦布早了60多年),只为宣扬国威,“振纲常以布中外,敷文德以及四方”。唐朝的鉴真和尚则以个人的名义东渡,为日本传经布法。说到此,我们不妨联系一下欧洲的航海家们都干了什么?他们所到之处烧杀掳掠,驱赶土著,把土地据为己有,大量殖民。

这背后是所秉持的文化思想不一样。西方人物我相对,我之外的世界就是研究和征服的对象。中国文化追求“天人合一”,人与世界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也讲求和谐相处(说到此,大家可能说忽必烈的扩张,哦,他老人家的文化思想跟中原的主流文明还有些差异,虽然也是属于中华大民族,但还是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犹太民族把希望寄托于上帝,华夏民族只向内求己,在不断的修炼中超越欲望和软弱,遥契天道。华夏民族的文化强调中庸(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强调己立立人己达达人,不扩张,不称霸。可谓是文明的中国文化。

中国这片土地何以形成这样的文化?

我们先从地理环境分析。

中原大地(随着朝代的不同疆域也在不断的变化)东临大海,在古代,波涛汹涌的大海是绝对的天然阻隔,阻隔着通往世界的道路。西南面是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北面天山、阿尔泰山、外兴安岭,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时代这几乎是不可逾越的屏障。我们只能在这里休养生息,越不出此雷池半步。另一方面,这片土地还是足够广阔,以至于我们一致认为我们所在即是世界的中心,外面只是连绵的山脉和没有边际的海洋。这种认知,也就让人安于此地,我心安处是家乡。

再从气候分析。

中原大地曾一度是亚热带气候,后来变成温带大陆性气候,这都适合种植业的发展。农业生产一方面抓住时令发展灌溉,一方面只能凭天吃饭,是否风调雨顺全靠天意,有好年景,也有灾年。四季轮回周而复始。这就形成了农耕文明,它引导着人们努力的顺应天意。汉儒董仲舒则直接说,正常的年份说明人(主要是统治者)按照天意做事,灾害的年份是人违背了天意,是上天对人的惩罚,现在知道这是无稽之谈,但当时老百姓都信。

是不是这样的环境和气候就必然造就这样的民族文化呢?

一定相关,但不是必然。

借用牟宗三先生的说法,这是历史的必然性,即在那样的环境和历史中,出现了圣人般的人物,比如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他们生于斯长于斯,他们充满智慧,创造出儒家、道家思想。人们觉得这些思想能很好的指导生产和生活,能妥帖的安顿生命,而且经过历史的检验,很适用,在时间进程中,每个中国人的血液里都流淌着这种思想。但这不是说这就是绝对的必然的,非如此不行。假如当初出现另一些哲学家,也有一套思想体系,人们可能感觉也很好。

这里说的是文化与地理的气候地貌等因素无关,至多只是启发。但文化之下的文明,却脱不开自然环境。在儒家的仁,道家的道的指导下,积极有效的与环境互动,形成了华夏文明。天人合一,不称霸。

注:四则小文,算作对阅读《中国人文地理》的交待。

你可能感兴趣的:(天人合一的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