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风雨—(日)宫泽贤治︱一个人的岳阳楼

有些人,总在酒尽阑珊时出现。

有些事,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而有些书,只适合在特定的情境下才能略窥一二。

都说伤心的人别听慢歌,那么,他该听些什么。


宫泽贤治,如今日本全国各地中小学课本上都可见他的作品。2000年,在日本《朝日新闻》进行的“一千年里受欢迎的日本文学家”投票中名列第四,这篇《不畏风雨》更是在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大地震时举国传诵,让人们鼓起抗灾的勇气,为日本加油,本人更是被后人称为是“人的样板”。可是,你能想象么,这个人,在世时默默无闻,出版的作品大多卖不掉,死后却名声大噪。更为巧合的是,在即将出生前,故乡遭受大海啸袭击;出生后四天,故乡发生七级大地震;在世短短三十七年,所在地因冷害干旱等天灾经常闹饥荒;病逝那一年,故乡又发生大地震,仿佛他这一生都在与灾难相随。

这样一个命途多舛之人,他所写出的文字,会是怎样一番光景呢。

这首日本家喻户晓的《不畏风雨》只有短短31句话,每一句都直抒胸臆,坦率简洁。没有华丽巧妙的修辞,更不存在标新立异的惊人之语。作为一个日语专业出生的人来说,我原本以为它会有小仓百人一首一般的隽永,或者是枕草子之流的情致,结果呢,一点儿也没有。句句直白,讲述的都是些日常起居类的寻常之语,如果你想在其中找到唇齿留香的妙句警语,怕是要失望了。

那它又是凭什么广为传唱,为什么能带给人勇气,助人度过绝境与低谷呢?


不畏风雨—(日)宫泽贤治︱一个人的岳阳楼_第1张图片

不知道为什么,宫泽贤治的《不畏风雨》读着读着,我就不由自主的跑偏了,身不由己的想到的却是北宋范文正公写就《岳阳楼记》时的样子。

庆历新政失败后,贬居邓州的范仲淹病势缠绵,我们已无法想见他是如何度过这五味杂陈的一天又一天。昔日身居高位意气风发,今日虽遭迫害仍心忧国事,若是一味消沉倒也罢了,偏又放不下这一颗殚精竭虑的真心。明明已是飘零潦倒,仍“尝求古仁人之心”,发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千古感慨,想来格外令人落泪叹服。

据说范仲淹是对着岳阳楼的绘画卷轴写出的“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实际上本人并未实际登临过岳阳楼,这锦绣文章也不过是说给自己的明志心得。而宫泽贤治的《不畏风雨》也并无观者,死后才在其笔记本里发现这首诗,全诗没有主语,无非是喃喃念叨的自言自语,估计宫泽先生本人也不会料想到此诗日后会如此大红大紫吧。

可是世间珍贵,奇就奇在这一个“如入无人之境”。有过舞台经验的人会有这样的体验,倘若把自己放在舞台中央,头顶聚光灯明晃晃如白昼,再好的舞者也不免心底发怵。最好的状态莫过于隐入背景之中,心无旁骛,视台下人山人海为无物,方能心绪平静艳惊四座。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下意识的说了出来,这是孩童之语,直率可爱却未免鲁莽;但如果是谦谦君子的脱口而出,却不难察觉其中真诚热切的赤子之心了。

眼前是并不存在的那一座楼,有人如身临其境,登高望远,洋洋洒洒一篇涕泪交加的报国忠心;路有冻死骨,看着身边饿殍满地的荒芜故园,有人感同身受,同样把“不畏风,不畏雨”的相互搀扶变成冲锋陷阵的坚强号角。就像《不畏风雨》中文版书封上写的那样,“献给曾因这首诗坚强起来的人们、现在的你我和未来的孩子”。

浊浪排空也好,浮光跃金也罢,周围的一切从来不曾重要,一个人悠悠登上这一层亭台楼宇,唱一首心里的歌吧,虽不一定被赞美,但也一定不会被耻笑,你看这天高云阔无欲无求,而我,也正想成为这样的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畏风雨—(日)宫泽贤治︱一个人的岳阳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