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好友“狠~寂寞↙”上线了——互联网时代的群体孤独

你的好友“狠~寂寞↙”上线了——互联网时代的群体孤独_第1张图片

你的好友“狠~寂寞↙”上线了

你的好友“狠~寂寞↙”上线了——互联网时代的群体孤独_第2张图片

那些年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登录QQ,

改一下个性签名。

..想哭,却一直找不到理由~

QQ空间有三条新留言

踩一踩。

顶上去。

好久不见啊。

好不容易有了一个月亮等级,终于可以告别系统头像了。

那时候换了第一个头像,还是非主流个性素材网站上面找的。

你的好友“狠~寂寞↙”上线了——互联网时代的群体孤独_第3张图片

QQ上的第一个网友,叫做“狠~寂寞↙”,

伤感网名排名第一。

你的好友“狠~寂寞↙”上线了——互联网时代的群体孤独_第4张图片

QQ是大多数80、90后第一次接触到的网络社交工具。

QQ的发行正赶上互联网刚刚进入中国,大多数人对Internet一无所知。

你的好友“狠~寂寞↙”上线了——互联网时代的群体孤独_第5张图片
你的好友“狠~寂寞↙”上线了——互联网时代的群体孤独_第6张图片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五年级课文《难忘的一天》

挖槽,Internet是什么?QQ=internet?

至少在那个时代的人眼里,接触QQ似乎就等于接触了网络。

很多人回忆说,上学那会儿总是在网吧通宵,守着QQ就过了一晚上。

也许是在等一个叫“追风少年”的网友。

你的好友“狠~寂寞↙”上线了——互联网时代的群体孤独_第7张图片

你的好友“狠~寂寞↙”上线了——互联网时代的群体孤独_第8张图片
你的好友“狠~寂寞↙”上线了——互联网时代的群体孤独_第9张图片

微博博相比QQ空间的最大优点就是你有最大的可能性在上面圈粉,

找到与你志趣相投(臭气相投)的人群。

重要的是,它还有私信功能。

看到喜欢的类型,还可以私信撩一下。

到了2012年,我刚注册了微博不久。

腾讯又出了一款可以发送语音消息的聊天工具。

长按小框框,就能录一段语音发给对方,

刚收到第一条语音消息的时候,有点小惊喜啊。

一夜之间,突然有这么多种平台来记录自己的生活,有点措手不及啊。

你的好友“狠~寂寞↙”上线了——互联网时代的群体孤独_第10张图片

于是就出现了这种情况:

嘿嘿,一张照片在微博微信QQ空间都发了一遍。

这样才能保证所有人都能看到啊。

一个都不能少。

你的好友“狠~寂寞↙”上线了——互联网时代的群体孤独_第11张图片

每次发完图文,我开始隔几分钟打开手机查看一下,

期待微博右上角和朋友圈圆点能给出可观的数字。

每天早上起来,蹲在马桶上先刷一遍微博微信,有种君临天下批阅奏折的感觉。

我们随时满怀期待,却总是事与愿违。

怎么可能,刚才那张照片是我在骑车的时候发的,我是在用生命在发朋友圈啊。

可是没有刺眼的红点,也没有可观的数字。

过后我就把这条消息对自己可见了。

这种失望和孤独感根本没人想承认。

但不得不承认是它造就了社交网络中的焦虑压抑,我们正不知不觉地陷入了群体性孤独。

群体性孤独,是由被誉为信息技术领域的弗洛伊德,雪莉·特克尔提出来的。

在她的著作《群体性孤独》中提到:

“为什么我们对科技期待更多,但却不能让彼此更亲密”。

你的好友“狠~寂寞↙”上线了——互联网时代的群体孤独_第12张图片

社交网络的出现,打破时空的限制,让我们随时和朋友家人联系,

但事实上却在肢解我们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感、感受等本能,

我可以随时CALL你,却不能感受到你的情感温度。

更为可怕的是,这种群体性孤独正在社交网络的蔓延中像病毒一样传染。

你的好友“狠~寂寞↙”上线了——互联网时代的群体孤独_第13张图片

背井离乡的孤独者。

尽管现在城市化的脚步不断地深入到乡镇,

却还是有很大一部分的人不得不背井离乡,

选择在资源、机会更加丰富的一线城市求学或者发展。

对比住在一线城市的原住民,他们可以在累的时候,

投入亲人的怀抱,聊聊今天所发生的事,

而更多人(背井离乡者)只能被喧闹的人群包裹和凄凉的月色入侵,

他们只能在社交网络上分享今天的心情,

分享最近喜欢的爱好,

以求得到一个赞或者是无关紧要的emoji评论......

你的好友“狠~寂寞↙”上线了——互联网时代的群体孤独_第14张图片

他们将这种孤独分享到社交网络,可是他们等待得到回应人群,

也同样在等待跟他们同样特性的人来回应,所以最终他们得到的还是孤独。

社交网络上面也受社会阶层分化的影响。

尽管现在是一个草根频出的时代。

王宝强、PAPI酱的出现证明草根也有存在的市场。

至少在发言权上,互联网获得了一些有效的平等。

但事实上,在社交网络,也继承了来自现实社会的阶层结构。

就微博来说,明星大V为顶层、网红企业等为中层、达人和普通用户为底层;

在微信,政府、媒体为顶层、企业自媒体、网红为中层、个体为底层……

顶层的人们如同现实社会,他们掌握了足够多的话语权、资源和人气,

而所处社交媒体为了能保持高的活跃度(生命力),

便将他们优先曝光,享受平台的最大化权益。

你的好友“狠~寂寞↙”上线了——互联网时代的群体孤独_第15张图片

▲PAPI酱,2016年2月份凭借变音器发布原创短视频内容而走红

群体性孤独者大多处于金字塔底端。

他们的声音只有在绝望(孩子被抢了...)的时候才被引起少数的注意,

但也很快就被淹没了。

于是微信产生了,但标榜熟人社交的微信,也逐渐走向微博化。

你的好友“狠~寂寞↙”上线了——互联网时代的群体孤独_第16张图片

以前经常发微信的朋友都不发了。

公众号的出现让微博似的信息蜂拥至朋友圈,人们不再分享一些生活心情,

而是转发一些无关紧要的文章,并以这种隐藏在文章内的情感文化,

来与好友交流,可是谁有耐心看完这个二手心情呢?

除非这个人在追你。

当人们的分享在社交网络尤其是熟人社交中,得不到关注、认同时,

人们便开始失去存在感进而转向一种孤独的状态。

远离智能手机还差999步,剩下的一步你还是拿起了手机。

你的好友“狠~寂寞↙”上线了——互联网时代的群体孤独_第17张图片

就算是隔壁60好几的奶奶,手上也有一部智能手机。

我们已经依赖于社交网络来与好友或其他人进行情感维系,建立关系。

我们在社交网络不断分享,并满怀期待每一条微博和朋友圈都有个赞或者评论,

期待屏幕上亮起的那条消息。

但社交网络给到回应缺少之又少或者毫无意义。

即便这样,我们仍享受其中,

因为社交网络比任何工具都更容易获得你想要的爱也好、存在感也好,

人们更乐意活跃在上面。

你的好友“狠~寂寞↙”上线了——互联网时代的群体孤独_第18张图片

雪莉在《群体性孤独》中提到的爱宝机器人,

当人们将情感转移到人工智能或社交网络上,

我们可能暂时忘了孤独的滋味,

但当你入眠的时候,

孤独便会伴随寂静的夜而来。

你的好友“狠~寂寞↙”上线了——互联网时代的群体孤独_第19张图片

原创内容来自(微信公众号:秉性)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的好友“狠~寂寞↙”上线了——互联网时代的群体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