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文接上文《TMBRT,解决各类行动上的疑难杂症》。上篇文章还是蛮简单的,我只是说了一下我们要聊一个新的模型,因为这个模型是我自建的,所以给大家解释了半天,还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
我在文章最后留了个题目,让大家去尝试用一下这个模型,是否可以分析出自己某一个行为的问题?经过一些伙伴的反馈,果然没有那么简单,很多伙伴说分析着就卡住了,不知道该怎么思考了。
这是在我意料之中的,毕竟,你只是知道一个模型的名字和案例,并不能那么轻松的使用,还是要理解一些它的相关原理。
那么,本文就想说说TMBRT模型背后的原理和逻辑。
2
再来看一下模型:
虽然一个行为是由触发器来诱发的,但是最根本上还是因为有某一种动机存在,正是因为这种动机的存在,触发器才有可以触发的对象。
动机本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你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动机可以为你的心理过程、行动过程提供内部动力,是大部分行为的基础。形象点说,如果说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是一辆奔跑的汽车,那么,动机就是它的发动机。
我在以往的文章中,使用动机、动机结构分析过很多问题,比如说当放假回来上班的时候,为什么状态很难调整等,都是因为动机结构微调导致的。我也把几篇相关文章提供如下:
- 《休假之前如果只做一件事,就必须是这个》
- 《自我管理系统重启初始化操作》
- 《彻底解决目标反复失败的三个方案》
- 《目的不清,你怎么保证做事的高效》
关于动机的研究非常多,我只把我自己感兴趣的部分罗列,如果你希望跟我达到一致,也可以去学习研究:
- 自我决定论;
- 动机在游戏化中的实践;
- 动机对分析、判断、决策的影响;
- 直接维基:动机理论,但是需要科学上网。
动机是个大坑,我从2015年年底开始感兴趣到现在还在里面玩着呢。推荐来学学动机的相关理论,可以解决自身各种问题。我之前创业过程中掉的一个个大坑,之所以能爬出来,并不是我很会复盘,而是因为我对动机的掌握,可以分析出每次掉坑背后的真正的原因。
3
你看我把动机用一头大象的形象来表示,这个的来源是一本名为《象与骑象人》的书,书中把我们的感性比喻成一头大象。
经过反复和自己的、他人的大象相处,我发现大象有这样三个特点:
- 趋利避害
- 只顾当下
- 易被激发
想想看,如果我们的理性是骑象人,我们坐在这样的大象身上,会怎么样呢?大约有这样两大类三种情况:
- 通常情况下,大象还是比较听话的,骑象人让它去哪里它就去哪里;
- 如果遇到了特别诱惑的东西,大象就开始狂奔起来,如果遇到一些可能造成伤害的东西,大象就会站着不动。这两种情况下,骑象人一点办法都没有,只能说服自己听大象的话。
举几个例子看看:工作的时候因为一个分心点开一个网页,就可能去了微博、淘宝,开了某个独立站点,大脑飞奔不停,自己完全不能控制;虽然明天必须要交报告,但是自己还是不想做,欺骗自己还有时间,可以玩一会、闲一会,越等越晚,越拖越焦虑,越能自我欺骗。这都是骑象人屈从于大象的表现。
我们可以用花园来比喻自己控制动机的能力。一个花园你不去打理它,它就会乱糟糟的,什么杂草都会生长进来,很有可能把真正的花都赶跑了。动机也是一样,如果你不去训练它,它就很容易被触发器所激发,你甚至想象不到,大象会被调戏成什么样子(训练的方式我在后面给出)。
《象与骑象人》把不能有效和大象相处的原因、恶果分析的清清楚楚,推荐大家学习,尤其是在这个到处都是可怕的触发器的环境中,你更得懂一些原理。此外,也可以看一些心理学著作,例如《内在的小孩》,会把大象称为小我,也是满贴切的。
毕竟大象、骑象人、内在的小孩、小我都是隐喻,它可以用来理解,但是并没有说到点上。在认知科学里,动机,是大脑工作机制的结果,并不是原因,如果要更清楚地理解动机,那就要弄明白大脑工作的相关机制。所以,更彻底点的方法,不如去看看《心智探奇》、《思考,快与慢》、《超越智商》,理解原始脑、负责情绪和理性的大脑其实可以分开,快思考和慢思考是两种机制,而如果要让自己更能自控,跟自主心智和算法心智没有什么太大关系,而是反省心智的不断训练和使用。
关于动机就说到这里吧,这里留一个小的思考题:内心的小我和动机之间是什么关系?既然触发器可以触发动机,那第一个动机是什么?
4
动机说完,我们来看触发器。
触发,可不仅仅用在TMBRT模型里,只要涉及到交互都会有触发这个概念,比如说:鼠标滑过链接,下方出现超链接;如果船升起白帆,那就表明我们获得胜利了;旁边的人站起来再坐下的时候,我就站起来,这样能形成人浪;当风量达到9级的时候,启动红色预警机制。
有没有发现,所有的句式都像“开灯”一样:if …… then ……。如果你按下开关,那么,灯就亮了。
触发器,就是if……。但是,触发器之所以可以起作用,关键是因为它可以触发某一些事情,还拿灯来说,如果开关里面的线没有接,那不管怎么触发,结果都不会出现的。换句学术一点的词叫做:如果触发过程没有被识别,则被触发实体并不会做出响应。
注意这几个关键词:触发、识别、响应,加强对它们的理解,可以让自己过得更好。
既然我关注的是个人持续高效能成长,那我们就把这些词的范围缩小一点来说。注意这个结论:如果未经训练,我们会用第一反应对触发器进行响应和识别。
路上两辆车差点蹭到一起,他们停下车的时候,都惊魂未定,A下车就拉高嗓门大喊:“你是不是不会开车?”B听了之后,说:“NMB,就你TMD会开车,你就这么开车?”A说:“我艹,我TMD骂你了没有,你Y什么素质,你妈怎么生的你?”B说没说话,上去就一拳……
这种事情常常出现在生活中,你看他们并没有经过训练,所以,他们会根据自己的过往经历对触发器进行响应,要知道,很多人的原生家庭、成长环境并不如意,过往经历形成的第一反应(响应)往往是自我保护(还记得脾气暴躁者的例子么?),而自我保护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过激的行为。
最近一些书,让你拥有钝感力,让你想办法离线,或者遇到事情数10个数,连续数3遍等等,都是对第一反应进行调校的一种做法。
但是,面对触发器的肆虐,根本的做法来自于“超级主动”。每个人都有自主生活的权利,所以,我们可以把自主分为三个级别:
- 被动
- 主动
- 超级主动
超级主动这个词,英文是Proactive,我在以前的一个活动中用过这个词,见图:
不知道您想没想起来,其实,这就是个人成长六大元规范首位规范——积极主动。关于积极主动,这里就不展开说了,我对于积极主动的四个层次已经分别讲述过了,请具体查看:《 积极主动,一切成长的第一保障》
5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奖励。
我在之前的习惯类、目标设置类的课程中,经常会让大家思考当一个目标完成的时候,会给自己什么奖励。关于奖励,大家写什么的都有,买个什么物件、看个什么电影、吃顿好的等等。
但是,这其实并不是奖励,这甚至是一种伤害。当我们努力投入时间最终实现某一个目标的时候,这明明是意义感得以实现的时候,是内部动机得以满足和感受愉悦的时候,偏偏来了个外部奖励,直接伤害了内部动机。
外部奖励不仅仅是奖励,也是一个Trigger,绝大多数人对这个触发器都是按照第一反应进行响应的。它导致的后果是,如果没有外部的奖励,自己就什么都不想做了。本来好好的一个帮助自己构建内部动机的手段,却成了未来做事的目的,手段目的化的深坑啊(见老文:《各种错误都来自于一个误区——手段目标化》,由于是博客文章,因此给出链接:http://blog.hiddenwangcc.com/archives/2601)!
要知道,对于你这个个体而言,外部的物质是奖励,但是对于大象来说,真正的奖励叫做认知放松。这个词,来自《思考,快与慢》的第五章(再次推荐大家参加我对《思考,快与慢》的领读活动,地址:http://fastslow.top,用最高标准的领读,你值得来!)。
当我们处于认知紧张的状态下,大脑工作机制的系统2就会启动,而系统2是需要意志力、注意力才能维持的,这不符合进化而来的“能耗最小原则”,所以,大脑希望用各种方法让认知不要紧张了,赶紧放松下来。当认知放松的时候,对于大象来说,就是最大的奖励,为了这个奖励,大脑不惜一切地进行自我欺骗。如果没有对系统1&系统2、反省心智的持续训练,人们很难发现自己正在欺骗自己。
大脑的机制很简单:先看看系统1能否解决,不能就让渡给系统2,如果系统2还不能解决,那就麻烦了,这件事情再次被推给系统1,系统1就开始夺取身体的控制权,要求系统2想办法说服自己,坚信这件事是极大困难/自己做不到/自己要做到完美,如果不完美自己就不做……等等的谎言之中。
因此,请增强你的觉察,如果你发现自己总是犯同样的错误,别人提醒了自己也当耳旁风,下一次做还是会掉坑,每次掉坑自己又特别不爽的话,务必要多考虑一下:明明应该在认知紧张中把问题解决的,可是,怎么偏偏就自我欺骗又放松了呢?到底是什么让我做错了?我用什么谎言让自己放松了呢?我要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这几个话术问问自己看看,效果很好的。
好了,今天的部分就到这里了。你会发现,TMBRT模型看似简单,并且名字叫起来很好听,但是,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东西,背后对应多重认知、心理学的原理,并且这些原理要组合使用才能将问题解释清楚。虽然复杂,但是它重要,它符合复利和边际成本递减的决策原则,请务必好好训练把握,多分析他人的问题,多分析自己的问题,慢慢,问题就难不住你了。
明天出差去北京,参加小马宋和李倩老师的营销大课,今天要赶紧睡了,晚上就不加班了。期待,和对的人在一起,会有更快的成长吧!
对了,今天我解决了一个大问题,我可以一键设置我的工作区了,团队的文档协同@石墨、团队的项目协同、个人的知识萃取、日计划、时间开销记录、流程图绘制,还有音乐播放器,可以一键完成初始化设置了~ 开心得不得了。留给CEO的学员们用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