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勇专栏】拟上市系列1:拟上市是特殊的企业发展阶段

【陈勇专栏】拟上市系列1:拟上市是特殊的企业发展阶段_第1张图片

前言:拟上市公司不同于上市公司,也不同于一般的非上市公司,拟上市是企业从非上市向上市过渡的特殊阶段。谦启推出拟上市系列文章,帮助大家更深入地思考这一阶段企业的发展和人才激励。

案例:A公司经过10多年发展,已发展成拥有4、5个业务板块的集团型企业,由于经营业绩良好,企业有了上市的打算,开始与证券机构接触。上市辅导开始后,一切似乎都很顺利,但很快A公司高层就发现了很多严重问题:

公司在股权上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总部,各子公司股权结构不清晰。

公司两年前完成股改,有20多名元老员工成为股东,当前这些人当中有人表现不佳。股改后又有人才成长起来,外部也引进了人才,他们又如何激励呢?

公司准备引入战略投资方,进入价格有可能高达20元/股,这很有可能大幅提高股东们的收益预期。

公司绩效考核一直都在做,也有薪酬管理规范,但总感觉难以适应公司的发展,想要将股权激励覆盖更多员工,券商却说进入辅导期后不适合再做。

可以看到A公司的最大困惑在于人才激励,按理说公司发展前景很好,要做人才激励应该有很多办法,然而因为处于“拟上市”阶段,这是企业发展的特殊阶段,由于和资本市场的对接,在方方面面会面临很多束缚。我们来看看为何拟上市是企业发展的特殊阶段,这个阶段的企业究竟有什么特点?

首先按成熟度划分阶段

说到企业发展阶段,通常广为人知的是企业生命周期,该理论将企业发展大致分为初创、发展、成熟、衰退四个阶段,还有许多复杂的引申版本,划分的依据是企业的成熟度。这里在发展和成熟之间加入“壮大”(见下图黑色部分),以便更细致地区分企业的成熟度:

初创:业务未解决生存问题,顾不上提升管理规范。

发展:业务已趋于稳定,管理复杂性随业务和人员规模的增加而增加。

壮大:业务获得突破性发展,而且往往伴随着多元化,管理规范开始沉淀。

成熟:业务再次趋于稳定,管理和人员老化,企业亟需进一步突破。

可见,这种划分方法不是单纯地以业务规模、赢利能力或业务成熟度为判断标准,而是包括业务、管理、团队等诸多方面。简而言之,既要看业务成熟度,又要看管理成熟度,或者说要看管理与业务的匹配。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企业习惯于用企业实际运营的时间进行成熟度划分,然而不同企业的发展速度有很大的差异,有些企业发展缓慢,做了10年也未必达到壮大期;有些企业则高速发展,短短几年便进入到壮大期。正因为企业运营时间与成熟度存在差异,因而常常会使企业对自身的成熟度产生误判,从而在认识上产生很大偏差。

【陈勇专栏】拟上市系列1:拟上市是特殊的企业发展阶段_第2张图片

其次按业务多样性划分阶段

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逐步开展多个业务,也就是业务多元化,当多个业务板块相对独立运作,企业就由单体公司转变为集团型企业(见上图黄色部分)。需要注意的是,业务板块的组织形式可以是公司,也可以是事业部,甚至只是销售部,只要业务板块在内部管理中被视为独立的业务单元,并且企业内部存在一个以上这样的业务单元,就可以认为该企业已成为集团型企业。

集团化转变不只是业务单元数量上的增加,最重要的是总部与各业务单元之间关系的改变。那么什么是总部呢?总部就是多个业务单元可以共享的职能的集合体,既包括职能部门,也包括业务单元共用的业务部门。单体公司的“总部”不突出,因为其只为一个业务单元服务,任何问题都可以内部解决。而对于集团型企业,因为有了多个业务单元,需要明确总部的地位,将其从原先的核心业务单元中剥离出来,而业务单元无论有多重要,也只是接受总部管控的业务单元。

正因为各自的定位出现了分离,我们需要强化“组织层级”(注意不是“行政层级”)的概念,业务单元的目标是本业务板块的发展,总部的目标是整个集团的发展,这样的目标分离使得权责、考核、激励等都发生了变化。

国内很多多元化企业只是挂了个“集团”的虚名,各业务单元处于松散的状况,没有强有力的总部,业务单元之间也缺乏联动,股权关系也缺少清晰的层级关系。对于这类企业,我们建议姑且当成一个个单体公司进行分散管理,然后需要进行集团化改造,再按照集团型企业的方式进行集中管理。

还可以按上市进程划分阶段

企业要获得更大的发展,可以借助资本的力量,于是有些企业到证券市场IPO,成为向证券市场发行股票的上市公司。从非上市公司向上市公司转变的过渡阶段,我们称为“拟上市阶段”(见上图红色部分)。虽然这个阶段的企业仍然是非上市公司,但是却具有很多有别于一般非上市公司的特点。

简单地说,非上市公司几乎不和证券市场打交道,就算引入风投、PE进行股权融资,公司股权也不能公开进行交易,只能定向转让或到新三板这类场外市场进行小范围交易。上市公司则需要受到证监会的各种约束,在从证券市场获得好处的同时,也要履行作为公众公司的责任,会在很多方面“身不由己”。而拟上市公司因为是在为上市而努力,需要对资产、财税、股权、法人治理等进行改造,为了IPO的成功,需要做很多自我约束。

在拟上市阶段,企业需要修正之前的很多做法,要针对IPO做很多准备工作,还要考虑上市后的需求。总结下来,一要发展,任何调整都不能影响到业绩达标;二要合规,要符合证监会的规定,甚至更为严格;三要提前,一旦进入辅导进程、正式上市,有很多工作就无法再做,需要在辅导前提前做好。

综合分析企业发展阶段

在分别了解了企业发展阶段的三种划分方法后,应该能感受到这三种划分并非完全割裂,相互之间存在关联,比如拟上市公司往往处于壮大期,而且很多已经是集团型企业。将三种划分综合起来分析,会发现有四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见上图绿色部分):

节点1:单体公司尽管仍处于发展期,但已经开始多元化发展,由于内部管理还不够成熟,多业务并行会对管理带来较大挑战;由于各业务相差不大,反而有利于业务间的平衡。如果先进入壮大期,再集团化运作,则新老业务差距较大,常常很难平衡业务发展。

节点2:企业进入壮大期,规模、赢利能力均大幅提高,可以在集团化道路上走得更远,上市的预期也更加强烈。从这个节点更能看出业务发展才是推动组织进化和资本运作的源动力,而不是相反。

节点3:拟上市准确地说并没有明确的时间节点,指的是一个时间段,这个时间段从企业明确上市计划并开始密集准备开始。进入拟上市阶段的企业要考虑更多的合规性,合规优先的要求甚至会对业务带来影响,最典型的影响就是利润下降,还会因为资产重组对组织结构带来影响。

节点4:企业上市后合规性要求更高,还要关注企业发展与股价之间的影响,向公众募集资金后还要考虑控制权的问题,如果股权比较分散,法人治理对企业决策的影响也要引起足够重视。很多上市公司由于业务稳定,早早步入了成熟期,在组织上暴露出一系列问题。

由此可见,我们分析一家企业的发展阶段,要综合使用上述三种划分方法,并且重点考虑四个关键节点,才能更准确地给企业定位,以便实施更有针对性的管理变革。

拟上市是特殊的企业发展阶段

前面分析了企业发展的四个关键节点,可以发现拟上市是非常重要的阶段,因为这一阶段的企业有三个特殊之处:

特点1:资本牵引。

除了靠风投推动的新兴企业外,大多数企业与资本没有太多交集,企业一直都是靠业务牵引获得发展,这种发展往往到了壮大期会遇到很大的瓶颈。在业务牵引时期,企业一切都基于业务发展,做的规划也都是业务规划,总体来看企业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发展。进入拟上市阶段,企业会开始同步关注资本运作,会考虑资本角度的要求,甚至于优先考虑IPO的规定。

为此,企业会更加关注利润、提高业务质量、优化客户结构、加强费用管理等等,目标是降低合规风险。为了达成更好的业绩,就要更加重视人才激励,而因为有了资本的助力,人才激励的力度会更大。这些都是资本牵引下带来的变化。

特点2:历史最好。

进入拟上市阶段的企业,往往刚进入壮大期,或者刚实现集团化转型,无论是资金实力还是企业规模,都是企业自成立以来最好的时期。正如一个人,在意气风发时会得意忘形,企业也是如此,在高速发展中难免会有些冒进、浮躁,做很多表面文章。

尤其是看到企业有上市的希望,员工信心提升固然是好事,但同时也会对心态带来负面影响,比如业绩指标过高很难实现、总算熬到头要开始收获了、企业上市自己又得不到好处、各方面规范增加后压力变大了。如果不加以控制,历史最好有可能变得不那么美好。

特点3:很大变数。

拟上市企业能否最终成功IPO,存在很大的变数,当几乎所有人都将宝押在上市上面,将期望抬得过高,一旦未能最终上市,负面作用可想而知。因此企业要进行适当的引导,不要将上市当成企业发展的唯一目标,更不能让上市准备扰乱正常的企业发展。

就算最终成功上市,企业也还要继续发展,也还要有下一步的目标。有很多上市公司缺乏资本运作的意愿和能力,会发现上市并没有带来太多变化,业务照旧要脚踏实地地做,人才照旧要慢慢培养,这种心理落差也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影响。

所以无论上市成功与否,都会给企业带来可能的负面影响,需要企业正视上市这件事,始终将企业发展当成最主要的主线,资本什么的都只是辅助,果真能做到这样,变数就变成常态了。

通过本文我们了解了拟上市在企业发展中所处的位置,也了解了拟上市企业的三个显著特点,企业可以更好地判断哪些可以利用,哪些必须规避。下一篇将深入探讨拟上市企业的人才激励,敬请期待!

谦启有丰富的股权激励项目经验和独到的理论研究,并会定期组织相关研讨会。现在就点击头像关注我们,第一时间收到谦启的系列分享!

你可能感兴趣的:(【陈勇专栏】拟上市系列1:拟上市是特殊的企业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