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边书房@注解四书《论语》【272】价值观是行动的最高指令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先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子路问孔子:“卫君希望您出山帮忙治国理政,您会先从哪些事情开始呢?”

       这里的卫君是卫出公姬辄。姬辄的祖父就是卫灵公,祖母就是南子。姬辄的父亲是蒯(kuai)聩(kui),因为看不惯南子与宋朝私通,乱搞男女关系,要杀南子,事情未成,因此逃亡。卫灵公就想立小儿子郢(ying)做太子,但是因为郢不想搅这个浑水。卫灵公死后,南子没有办法就立了蒯聩的儿子姬辄为国君。蒯聩因为父亲病故回来奔丧,要以太子继位,姬辄受南子摆布,称爷爷为“王父”,“以王父命拒父命”,不认蒯聩。子路问政于孔子的背景就是这出闹剧。

       孔子听了子路的问话,说到:“必须先正名!”子路一听,急性子的毛病就犯了,说:“有必要吗?老师太迂了吧,这名正得了吗?”孔子听到子路说他扯远了,就说:“你太粗野了!子路啊,你还不懂这个道理啊。君子对于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就暂时存有疑问,以待拷问。我说的话,你可以不理解,但是怎么张嘴就说我不对呢。”子路作为卫国大夫孔悝的家宰,此次邀孔子出山,在一定程度上带着“猎头”的身份,故而屁股决定脑袋,说话没有分寸。

       孔子接着说:“名分不正,说话就缺乏合法性;说话缺乏合法性,做事缺乏根基而做不实;事做不实就缺乏秩序,礼乐就发展不起来;礼乐就是一种仪式感,缺乏了仪式感,刑罚的随意性就很大,选择性执法;刑罚随意性大,民众就畏首畏尾,不知道做什么是对。所以君子名气在外,可以随便说,名正言顺,那是因为君子可以用行动来做保证。君子对于自己以什么名义,说什么话,绝对不会马虎苟且。”

       孔子之所以强调名分先正,那是为了解决施政的源头问题。君王制的王者,父死子继,以孝治天下,所以以父子之伦为重。姬辄为了当君王,连亲生父亲都不认了,乱了父子之伦,何以治国。面对子路的问话,孔子用“名正言顺”来说明自己的条件,否则,执政的事情面谈。从当时的情境中可以看出,孔子不愿意趟这个浑水,他也知道靠其一己之力,要实现名正言顺,那是不可能的。一方面,他说出了自己对于这件事的看法,另一方面他也想告诫子路,不要把自己搅进去。最后,果不其言,子路为了自己的主子孔悝选择支持姬辄,却不知道他的主子已经倒向蒯聩。当蒯聩发动政变,子路被蒯聩下令所杀。

        从子路和孔子的对话中,我们知道,很多事情由于价值观的理解不同,会遭遇不同的命运。孔子自“名”开始判断这是一场祸水,以此作为自己的行动指令。子路却以死忠作为自己的行动指令。价值形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是我们必须要重视的行为逻辑。我们经营企业,教育员工或者小孩,都要高度重视价值观的指引作用,价值本身就能指引我们走大道,别另辟蹊径或者自作聪明。


@荷边书房@注解四书《论语》【272】价值观是行动的最高指令_第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荷边书房@注解四书《论语》【272】价值观是行动的最高指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