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截止今日(4.15)已经播到29集了,观众仍然是那批观众,但骂声也越来越多:《人民的名义》因刻意迎合年轻受众沦为了《人民的日常生活》,更有“矮化”年轻人之嫌。
(图为《人名的名义》4.10—4.15的受众统计与分析。源于UC舆情分析。)
最近,“上不封顶,下不保底”的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热播,“小官巨贪”的赵德汉被捕、丁副市长出逃国外,接着转移到“一一六”大风厂拆迁风波,贪腐案如剥洋葱,一层一层,迷雾重重,加之一群老戏骨同场飚戏,精彩纷呈,让观众看的是心潮澎湃,欲罢不能。
可在一致好评的背后,有一个人却遭到疯狂批评,他就是演员阚犇犇——《人民的名义》剧中的郑胜利。剧中的他,一头黄发,似乎与整部剧格格不入俨然一副“非主流”、“葬爱家族”的代表人物。据大多数年轻网友说:“只要黄毛的戏份一出现,就忍不住点快进”,“郑胜利”变“郑快进”,成为“最招人恨”的角色。
那么,是不是身兼演员与执行导演的阚犇犇“假公济私”刻意给自己加戏呢?其实不然,郑胜利这个人物,导演李路曾在采访中也表示过:“本意是为了增加一些时尚元素,要一些当今社会年轻人的话题,来刻意迎合年轻受众的。”但是作剧中郑胜利这个形象无论是做推广营销时用水军这种偏门歪路、做销售时用油嘴滑舌、还是骗取国家补助金时的不法行为,实在代表不了年轻一代人的精神风貌。所以说,这锅,我们不背!笔者认为:郑胜利这一人物的设定,也侧面反映了老一辈人对以年轻一代为主体的互联网文化一定程度上的误解。
那么郑胜利的存在有没有必要?当然是有的。反腐线与政治线的最终目的是要作用于生活线的,这三条线环环相扣,构成一幅庞大的社会体系和关系网络,从而使得该剧“高大上”的故事主线更加接近普通民众的生活,毕竟“省厅市局”这类的名词离我们生活终究还是太远,“柴米油盐”才是我们的生活范畴。两者之间要有一个沟通的桥梁,才能更好的展现主旨内容。
很显然,这副“重担”就落在了郑胜利身上了。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高度紧张的剧情切为絮絮叨叨的家长里短,动辄“千万”的数字落回了“200块钱”。旨在拉近与年轻人距离的情节转换,在严肃紧张的反腐题材中显的极为唐突。说道这里不得不提一下郑胜利和他的宝宝,第15集里他们吃饭就上演了半集无营养对话,这是《人民的名义》还是《人民的日常生活》?观众不满意并发出质疑完全在意料之中。
同样作为剧中主要的年轻人,陆亦可(处长)和她的下属林华华(科长),一个个也怪让人纠结,明明身居要职,却智情双商日常掉线。
陆亦可是一个年过30岁的中年女人,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但是人民检察官应有的专业素养何在,怎么当上反贪局高级专员的(强烈要求候亮平同志查查陆亦可是否是关系户......)?遇事毛毛躁躁,侯亮平接手程海工作时,还闹小情绪!说到这里又忍不住要吐槽了:你当玩过家家呢?
有其上司必有其下属,陆亦可的下属林华华,专业聊八卦、使小性子就是不干正事、不想加班只想谈恋爱,开局就因工作失职放走了一个大贪官,也链子掉的也太大了。很显然,这并不符合社会现实,有“矮化”当今年轻人之嫌。
真是这些年轻人物设定有驳常理,加之与老演员演技相形见绌,才使得反应人民群众真实生活一线显得拖沓冗余,使得观众给出这样的评价:越看越无趣!
反腐类严肃题材增加生活主线情节并非原罪,相夫教子谈情说爱更是喜闻乐见,但其内容要与中心思想遥相呼应,避免沦为闲笔。像陆亦可相亲时引出高校贪腐现象;学生小皮球在校行贿足球队长引出贪腐要从娃娃抓起,两者恰如其分的展现,反而成了点睛之笔。反之,谈情说爱之流的戏码不仅起不到缓调氛围、增加剧情立体感与亲切感的作用,反而会模糊掉焦点,得不偿失。
有人对于年轻人的各种吐槽予以这样的还击:“难倒年轻人对《人民的名义》的娱乐化传播就不会消解反腐主题的严肃性吗?”。
笔者认为,当今社会,年轻人早形成了娱乐化的表达方式与表现爱憎的习惯,这已然是一个新的话语体式。在“烂片泛滥”年代摸爬滚打起来的我们,有自己的一套话语体式来表达爱憎之情。
近年来,越来愈多的年轻人参与到社会的公共事务来,“帝吧出征”、“远征FB”、“抵制萨德与乐天”中都可见90后的身影。相比老一辈以严肃参与表达方式,90后基于其时代特性则偏向选择以娱乐化的方式来参与和表达,其背后同样是年轻一代对现实社会的关心与反腐工作的支持。再者,娱乐化的传播为这部剧增添了更多的幽默感,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了这部剧的观影中去,无形中增加了该剧的影响力和传播度。
总之,《人民的名义》虽有诸多槽点,但是该剧瑕不掩瑜,引发了观众线上线下的激烈争论,这说明这部电视剧是极具普遍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值得我们观看。最后,期待同班底的另一部反腐剧《天上人间》能够辩证的看待《人民的名义》的优点与不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带来更多的现实意义与更好的观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