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品质:脱离鼠标键盘的情境设计》

《交互品质:脱离鼠标键盘的情境设计》_第1张图片

作者介绍:

刘伟——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院长助理、助理教授、代尔夫特理工大学交互设计研究方向的哲学博士

本书概要

主要讲了如何运用新的交互模式进行创新情境设计的全套方法和流程,呈现了一种设计和研究的思路。

设计对象

Y一代:在国内被称为“80”后、“90”后,基本包括80后至2000年前出生的群体。

“Y一代”的行为特征:

1.集成IT与生活

2.通过移动技术相联系

3.社会式工作及协同式工作

4.多重任务处理

5.平衡工作与生活

6.分享

7.学习

工作情境

这里的工作情境并不等同于产品的使用场景。

工作情境是人的行为,而使用场景是引入产品之后的一种描述。

工作情境用于产品提概念的阶段,而使用场景更多的服务于产品阐释设计概念的阶段。

典型相关技术影响

1.互联网

2.在线通信

3.移动设备和无线设备

4.社交网络

交互风格

1.迅捷的:立即、直接和自发的交互体验

2.有趣的:引人入胜、愉悦和具有挑战性的交互体验

3.合作的:支持性、统一和分享的交互体验

4.表达的:开放、自由、自然

5.响应的:警醒、快速、反馈

6.灵活的:适应、包容、可调节

基于以上6种交互品质的设计流程

1.作者的团队先是针对每一种交互品质都提出了 一个相应的原型设计,再思考迭代;

2.再将6种交互品质两两分组,进行原型设计;

3.形成整合原型;

4.评估交互品质。

设计准则

1.使用迅捷的交互来传达含义

2.将有趣的交互整合至专注度需求低的办公工作中

3.将合作的交互整合到办公团队中加以加强团队的沟通

4.将表达的交互整合到常规的办公事务中

5.使得办公工具及系统更具有(情感)响应的交互

6.思索交互的灵活性以突破其物理空间上的局限

要点摘要

1.设计贯穿研究。

2.工作情境:被描述成周边条件、当前形势、(数字)环境、背景条件或者设定条件等诸多方面,这些方面决定、规定或者阐明了工作活动的意义。

3.风格海报:为了结合交互和工业设计而对用户设计界面加以启发。(相当于我们常用的用户生活形态拼图表达)

4.情境访谈:面对面的交流与互动+了解被调查者的视角。

5.将功能设计、体验交互及交互科技三者整合加以创新。

6.概念和原型开发的4个阶段:对概念范畴的潜力加以发掘;通过对现有产品的破解创建出最初原型;破除技术壁垒,并进一步发展概念,令其达到一个成熟的程度;对用户评估加以整合,以此为原型设计定案。

7.在功能途径、体验途径和 技术途径的交集部分寻找设计机遇。


读后感悟

1.设计的每个阶段都要有一定的感悟,并形成总结,对概念或原型不断的迭代升华。

2.在本书中,有很多用户参与的地方,有前期交互品质探讨时对用户的测试观察;原型设计时对用户进行测试和得到反馈......而这其中作者的团队也用到了很多研究方法。而在学校学习阶段,我有时候会在这些阶段做的很敷衍,为了完成自己的任务而去做用户研究,这样的调研往往没有目的性和方法,当然这样的到的结论也是可想而知的。最好的方法就是有一个详细的规划,就是设计流程,然后按着制定的流程走(允许有调整);再运用相关的设计方法。当然,设计方法是死的,专业课老师说:这些设计方法只是为了让我们在团队作业时沟通更效率、明确的,如果自己在做设计的时候能很明确的知道设计对象,使用场景和产品的话,是可以省去一些环节的。其实,我发现,同学中间一些有差异化的产品就是那些没有按设计流程走而设计出来的产品。

3.做用户研究时,一定要摘录用户的原话,并且与设计切入点进行比对。

你可能感兴趣的:(《交互品质:脱离鼠标键盘的情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