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的露天电影

那时候的露天电影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的文化生活很贫乏,不像现在,在家可以上网,看电影,看电视,想看什么可以搜到。那时候的我们就是撒着欢的小马驹。晚饭后,就和小伙伴们在大街上,小巷子里闹腾,做游戏,藏猫猫,玩得不亦乐乎。如果晚上有电影,那可是一场丰盛的文化盛宴。电影具有多大的诱惑力呀!除了年龄太大,不方便的老人留守看家外,基本上都是全家出动,那情那景,如同温馨的画面,常常浮现在记忆中,又像潺潺的流水时时欢跳在人们的心里。

只要村里喇叭开始喊:“大家注意了,今天晚上咱村来演电影了……”整个村庄便热闹起来,大家欢呼雀跃,奔走相告。別说孩子们一蹦老高,就连大人也早做好饭,吃了饭好去看电影。得到消息后的孩子有时候晚饭也顾不上吃,早早地去占场子了,用小石头,或粉笔圈起一个大方框,这就是自己的领地了。谁去得早,谁就把位置好的地方占好了,一般在放机子的周围,或者是前面,画好界线后,然后再把板凳.马扎放进去,不光为自己,还要为家人,朋友占好。临天黑时,放映人员就早到了,开始调试,倒片子。村里的男女老幼就扛着板凳三三两两,一群一伙地向场地涌来,大家按先后顺序一圈一圈地往外围坐。占好位子的人有踮起脚尖向外瞅的,有站在凳子上向远处看的,一看是自己人,急急挥手高喊:来,来,在这儿呢?那被减的人就答应着过来落座了。周围早已聚集了卖好吃的小贩了,有瓜子,有糖块,水果等。如果是夏天,那卖水糕的得卖好几箱呢!还有从家里带来的爆米花,炒花生,烧地瓜。大家有时互换着吃。一边吃,一边看电影,那才叫舒服呢!天黑下来了,场地上人头攒动,黑压压的一片,乱烘烘的吵闹。大人呼叫小孩子的,小孩哭喊找娘的,还有呼朋唤友的,十里八里都能听到。邻村的人们也蜂涌而至,七大姑八大姨的免不了打招呼,还有空闲的地,就挤过去坐在一起说说话,上学的孩子则四处呼唤同学的名字。天黑下来了,人也都到了,真是万人空巷看电影啊!有急脾气的早等急了,连声吆喝,怎么还不放呀?什么时候放啊?放映员终于开始报幕了,今天晚上放的电影是《海市蜃楼》,《一双绣花鞋》。光线投放到幕布上,许多调皮的孩子把手举起来变幻各种样子,逗得大伙哈哈大笑,有从人群中穿过去的,屏幕上就映出了此人的头像。开始放映了,场上顿时安静下来,还有几个老人叼着烟袋坐在反面看,怕是正面已挤不进去了吧!

那时候的露天电影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随着剧情的跌宕起伏,村民们已被情节深深吸引,成百上千双眼睛紧紧盯住那一方小小的屏幕,完全沉浸其中,乐在其中。放完第一个片子,人群又骚动起来,趁换片子的时候,有出去撒尿的,有抱着熟睡的孩子离开的。一直到屏幕上出现了剧终两个字,大家还是意犹未尽,直到放映员说,今天的电影放完了,明天去李庄。大家边抬起屁股边议论,明天再去李庄看。

有时,放映之前,村里的干部们还有一些村内的事务,通知等,也会在放映之前向村民报告,,有时也要进行训话。我记得还有人们说的加演片儿,就是播放一些时事新闻,还有科普类的知识。孩子们是不喜欢这些的,只想快点切入正题。我当吋听人们说“假演片”以为是假的,假的还放干什么?后来才明白是加演的。有时,两个村子里要互换片子放,叫跑片儿。放映人员一个在放着,另一个就把播完的片子骑车跑到另一个也正在放映的村,把片子互换后再拿来放。

有时候看到影片中有杀人,拷打等血腥场面,我就早早地闭上眼睛,把头埋进裤裆里,等过去以后再看,可有几次,估摸差不多演过去了,抬起头,睁开眼睛,呀,不敢看的场面却正在上滨,吓得我啊的一声,又一次捂上了自己的眼睛。

我有时候强撑不住,盹得睁不开眼,就趴在祖母的大腿上呼呼睡去,等电影放完了,再被大人们叫醒,然后扛着小板凳随着人群涌回家去。

看完电影的第二天,往往会有坏消息传来,昨晚趁着大家看电影,小偷又光临了几户人家,这贼真会钻空子,得防着点,以后再看电影时,还得留一个在家看门的。

当然,谈论最多的还是看的电影的故事情节,往往要津津乐道好几天。小孩子们就学里面的台词,在进行演电影,学电影《英雄儿女》的王诚高呼:我是王诚,我是王诚,向我开炮,向我开炮。然后,一个人端起用玉米秸杆做成的长枪,嘴里模仿枪声:突突突,“王诚”应声而倒。

自己刚记事时去看电影,空地上两头埋起柱子,中间用绳子把幕布的四个角扯在柱子上,然后播映员就操纵机器把光束投在幕布上,调整好图像后,把铁片子放到上面,随着播放的推进,片子就像胶带一样由这边的轴一圈又一圈地又缠到那一边的轴上,等传完的时侯,这部电影也就结束了。小时候太傻,又是第一次见,不明白这么活生生的人怎么能站在这么一张四四方方的白布上呢?于是就问大人,大人就逗我,这些人都是真的,是从下面上去的,他们也能从上面蹦下来。在我小小的心目中,这真是太神奇了!一次放《红牡丹》电影,当我看到红牡丹系着辫子被人吊在半空,辫子却被硬生生挣断,红牡丹那撕心裂肺,痛苦的样子让我感同身受,我想去救她,可我却怎么也走不进去。多想让他下来,我把她藏在家中,离开那些大坏人。后来,红牡丹骑马表演时那英姿飒爽的样子又让我暗暗击掌。那片中蒋大为演唱的红牡丹之歌,长长地回唱在我的心中。

那时候的露天电影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那时候看过的电影到现在还是耳熟能详。那时候的战斗 片很多:《铁道游击对》《白莲花》《地道战》《上甘岭》《小兵张嘎》《刘胡兰》《董存瑞》《英雄儿女》……那个颟颟顸顸的童年时代,却有很深的英雄情结,我们不要英雄死,让汉奸没有好下场。在孩子心目中,只有“好人与坏人”的正反标杆。那些百唱不衰的老歌,激动过几代人,“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风烟滚滚唱英雄”,“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这些红色的电影之歌是我们人生成长的启蒙老师,更是我们几代人的信仰。还有那立场鲜明的英雄形象:英勇走向铡刀的刘胡兰,舍身炸雕堡的黄继光,为了不暴露目标而宁肯被活活烧死却始终纹丝不动的邱少云……给我们的印象和影响是多么深刻,那是我们的电影文化。

还有那些以《少林寺》为代表的一系列武打片《木棉袈裟》《少林寺弟子》《霍元甲》《陈真》《李小龙》……这些片子看过后,哪个孩子心中不有一个武侠梦,谁不想去执仗走天涯。晚上看过,回到家仍意犹未尽,嘴里念念有词,伸腿摆胳膊地打一阵拳,以显示自己的武功非凡。白天,就和小伙伴对打,还美美地冠以电影中的名称,我这是降龙十八掌,来对决你的霍家拳,还要练一指禅,梅超风的九阴白骨掌,以及伏魔大手印,如来手掌……那时候的我们个个是身怀绝技的大侠。受此影响,我还偷偷地从一些书上学习掌法,拳法,可惜没练成女侠,却简直要走火入魔了。

当时一些农村题材的影片也让人们津津乐道,《喜盈门》中的大嫂在饭桌上虐侍自己主动提出要赡养的老爷爷时,连一贯对她迁就忍让的丈夫仁文也一巴掌打了过去。让大家对这个厚颜无耻,蛮不讲理的女人受到的惩罚很是畅快,拍手叫好,同时,在嘻笑怒骂中,让人联想到自己和身边的人,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陈佩斯和父亲陈强合演的搞笑影片,给人们带来了多少欢笑。在《太后吉祥》中,竟敢调侃他爹,《父子老爷车》中,既搞笑又心酸的闹剧。人们随着电影情节的进展,发出一阵阵哈哈的笑声。偶或听到有两三个人在一起边看边议论,更有已看过的便在迫不及待地说出还没有演到的情节或台词。

有一天晚上,村里放了一部电影叫《李双双》,就在那天晚上,李家的女儿出生了,大家都叫这个孩子李双双。

看电影也是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谈情说爱的日子,往往两个人站在一起,刚开始还站在后边看,可一会儿就找不见了,跑到阴暗的角落说悄悄话了,电影成了他们的媒人,让他们互订终身。

露天电影成了几代人难忘的情怀,那种特有的场景与氛围,已深深烙印在人们的心中,时不时地让思绪飞回去,细细地品味那挥之不去的记忆。

你可能感兴趣的:(那时候的露天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