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2016-10-16胡启天PHistory
太平洋上密克罗尼西亚的最西端有一个名为雅浦岛的小岛。1903年,美国人类学家威廉·福内斯来到了这个岛上。他对岛上独特的经济系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撰写了震动经济学界的报告《石币之岛》。报告中记录道,由于雅浦岛上的自然资源乏善可陈,因此其经济系统最大的特点就是那独一无二的货币:石币。岛民们把一种被他们称作“费”的厚重石轮当做货币。这种石轮的直径大多在1~10米之间,中心有孔,人们可以在孔中插入一根木杆来搬运。它最独特之处在于它的交易方式:收钱的人一般不会搬动石轮,甚至不在自己的石轮上作任何标记来表明所有权。交易所需的实际上只是交易双方的信用。
雅浦岛上所使用的石币
威廉·福内斯还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很多年以前,一户人家的先祖们完成寻找费的探险后,获得了一块大得出奇并极具价值的石头。回程中,木筏行到半途时海上起了风暴。为了保命,他们砍断了缆绳,让石头掉进大海。回家后,所有探险的人一同向别人证明那个费的体积极其巨大且质地尤其优良。令福内斯震惊的是,岛上的所有人都相信并承认石头坠落海中只是一个意外事故:在实际交易中,海水的阻隔并不影响石币的买卖价值,人们仍然与往常一样用它来交易——这块石头的购买力依然存在,即使也许它实际上并不存在。
另一个耐人寻味的事件是雅浦岛在作为德国殖民地时发生的。1898年,德国政府从西班牙人手中买下了这座岛后,发现岛上的基础设施情况极差,于是命令岛民修建公路。政府三令五申,岛民们依然无动于衷。于是德国人想了一个办法:他们派了一个人到抗拒命令的地区,在一批最有价值的费上用黑色画上十字,表明这些石头已经被政府征收了,只有路修好之后才会归还。这个方法效果极佳,岛民们为了拿回自己的金钱,马上修好了公路。之后当局又派了几个人擦掉了这些十字,人们也因此取回了自己的财富。
虽然这些事情看似极其荒谬,但是实际上岛上的货币制度却极其超前。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自诩高级的现代货币政策也是在1971年之后才达到雅浦岛这样一个不开化的蛮荒小岛上的水准。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人类货币的历史吧。
以物易物
最原始的狩猎采集者心中并没有货币的概念。不管是从肉类还是药品,有需要就自己去生产。当然,不同的部落成员可能有不同的专长,于是他们用人情和义务组成经济体系中进行最基础的劳动分工。或者,人情不起作用的时候,例如在进行跨区域或跨部落的交易时,他们用以物易物的方式来进行商业活动。但随着分工的逐渐细化与人口的逐渐稠密,以物易物的局限性也逐渐凸显出来。因为信息的不畅,任何商品在经济中的稀缺性都是未知的,所以要搞清楚自己的产品与其他商品合理的相对价格就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而且当交易的其中一方需求不足的时候,交易就很难发生。这些因素限制了分工的细化与生产力的发展。
苏美尔人关于麦元的石雕
在这种情况下,原始的货币出现了。史上最早的金钱制度是大约3000年前苏美尔人的“麦元”制度。麦元指的就是大麦。当时最普遍的单位是“席拉”(sila),约等于一升。苏美尔人大量生产了一席拉标准容量的碗,每当人民要买卖东西的时候,就能很方便地量出所需要的大麦数量。另外,薪水也是以席拉为单位用大麦来支付。每名男工一个月可以赚60席拉,而女工则赚30席拉。至于领班则可领到1200~5000席拉。当然,就算是最能吃的人,一个月也吃不了5000升的大麦,所以多余的大麦就能用来购买其他商品,像是油、山羊、奴隶,还有除了大麦以外的食物。
把大麦来当作第一种货币建立信任关系,是个简单合理的选择,因为这种货币有着人们无法拒绝的价值:可以食用,所以这种货币的信用是极佳的。但另一方面,讲到储存和运送,大麦就还是有其局限性。这种货币的本质只不过是双重的以物易物而已,在货币史上真正的突破,就是人类终于开始相信某些本身没什么价值的,但能方便储存与运送的货币。这样的金钱制度,最早出现于公元前2500年的美索不达米亚,那就是银舍客勒制度。
汉谟拉比法典
一舍客勒指的是8.33g银子。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曾提过,如果某个上等人杀了一个女奴,就要赔偿20舍客勒的银子,也就是大约166克的银。这种制度的突破性就在于,银本身并没有什么实用价值。银子不能吃、不能喝、不能穿,也无法做成什么有用的工具。真正要用的时候,白银只会做成首饰、皇冠以及各种象征地位的物品;换言之,它的价值完全是由文化赋予而来。
这种对金属信用的确立能很快地蔓延开来,因为在贸易连接两个区域的时候,只要是能够运送的货品,就会受到供需力量的影响,让价格达到平衡。假如埃及人热衷于白银,但土耳其人对它兴趣缺缺,那埃及的商人都会开始在土耳其买入白银,在埃及卖出白银。于是,土耳其人逐渐开始发现白银可以在埃及买很多东西,在这种交易中,白银的价值在他们心中就确立起来了。而对于埃及人来说,大量白银的涌入会稀释它的价值。于是一段时间后,两国对于白银价值的认知会逐渐趋同。
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贵金属货币在全世界范围内普及开来。但它也有自己的缺点:难以确定纯度和质量。虽然阿基米德可以用浮力原理检测了王冠的密度,在普通人的生活中,每次交易都要测银块的质量和密度无疑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于是货币史上的另一个里程碑:硬币出现了。大约在公元前640年,土耳其西部吕底亚王国的国王阿耶特斯铸造出了史上第一批硬币。这些硬币使用金或银的材质,有标准重量,并且刻有识别印记。印记有两种意义:第一,印记指出硬币里含有多少贵金属。第二,印记能证明发行者的身份,进而确保硬币成分。更重要的是,硬币上的特殊印记能代表某种权力,从而保证硬币的价值。虽然这些硬币上的印记大小和形状曾多次调整,但重点信息从来未曾改变:“我,伟大的国王某某某保证,这个扁扁圆圆的金属含有五克黄金。若有人胆敢伪造此币,即为伪造本王签章,必处极刑。”正因如此,铸造伪币的罪行一直比其他诈欺行为判得更重。因为造伪币不只是单纯的诈欺,更是对主权的挑战,直接冒犯了国王的权力、特权和他本人。只要人民相信国王的权威和人格,就会相信他所发行的硬币。
最早的硬币
当然,硬币中贵金属的价值(可以理解为硬币的实用价值)必定是小于硬币的面值的,否则政府将无法生存。所以换个角度来说,硬币上的象征权力的图案就占据了硬币部分的面值:价值开始从实物转移到想象中的事物上。于是有有人开始怀疑,难道一定要有实物价值才算货币吗?如果只有那个标记行不行呢?于是,货币历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纸币诞生了。中国在这次终于占到了世界的前面。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中国北宋时期的交子。由于宋太祖下令回收四川的金银和铜钱,运往中央。于是铁钱成为四川的主要货币。但因为铁比较廉价,相同价值的铁钱重量更大:铁钱1000文可重25斤。当时的人经常要用车子拉钱,十分不便。于是民众纷纷将铁钱寄存在“交子铺”中,并换取票据交子,以此在日常生活中用作交易。
北宋的交子
如果仔细思考,交子其实不能算纯正的纸币,它本质上还是代表了金属货币。交子的信用不只是建立在发行者的偿还能力上,它还是没有脱离对贵金属价值的依赖。同样的,从1717年艾萨克·牛顿提出金本位(货币价值与黄金按比例挂钩)开始,到1971年金本位制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为止,人类的货币与宋朝的交子是没有本质区别的。当然,在在具体执行的层面,央行为发行的货币所准备的贵金属准备金率越来越低,这也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货币中信用成分在逐渐超过价值成分。在金属本位制彻底崩溃之后,我们的货币就彻底从实物本位变成了信用本位,影响货币价值的主要变成了发行者的信用。现代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全球货币体系的担保是美国国债。当各个国家的政府发行货币时,本质上是政府向社会借债。而这种货币的信用是和政府的信用直接挂钩的。
纵观货币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主线:那就是货币实用价值的减少。本质上来说,即使是苏美尔人的麦元也是建立在对别人支付意愿的信心上的。由于实际价值往往意味着交易的不便,所以货币先从有绝对价值的东西:食物,慢慢地演化成了如今的信用货币,甚至全球超过90%的货币只是电脑屏幕上的数字。更有但是,人类毕竟步入文明时代只有短短几千年,我们的思维模式还是受数万年的演化所影响,无法对绝对虚拟的事物马上建立有效的信心,所以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不过终于,人类在交易效率的诱惑下一直在这条路上禹禹前行。不过,货币演化背后的推动力不仅仅是交易效率的提升,还有深层的思维模式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变化,甚至可以说没有信用货币就没有现代资本主义。以后有机会再撰文向大家说明。
哈耶克对于未来货币的构想与对国家信用货币的批判
在这里,我们再回头看雅浦岛上的石币,就会惊异于它无与伦比的先进性了。在金本位都没有完全推行的时代,这个太平洋小岛上的住民们就能够对一块沉入水底的、“虚拟”的费建立信任。这个现象难道不是在提示我们货币的本质其实就是一种集体的想象吗。我们之所以愿意用辛苦的劳动来换一堆五颜六色的纸,是因为我们确信我们能用这纸来交换别人的劳动成果,而这又建立在别人对货币的信任上。正因为信任在其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我们才能看到英国脱欧后,英镑马上贬值。而这种石币的虚拟性不也在点明我们货币发展的方向吗?也许在不就的将来,人类的想象力能够使得连政府的信用都不再必要,也许像比特币那样连央行都不存在的完全虚拟的货币,才是货币的最终方向。
参考资料
维基百科
《人类简史》尤瓦尔·赫拉利
《石币之岛》威廉·福内斯
《货币简史》约翰·加尔布雷斯
PS 感谢卢梅旦老师和吴启雷老师对本文的帮助!
作者 胡启天
编辑 徐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