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独立思考指南一、我是谁

这是第六版《Beyond Feelings— a guide to critical thinking》的笔记。里面添加了一些我自己的想法。

这本书中文译本《批判性思维》,我觉得翻译的不好,独立思考更准确些。

这本书的写作目的是为了帮助我们获得:当处理现在和未来出现的事情时,所需要的凭借理智做事的能力。

第一章:我是谁?

如果有人问你“你是谁?”,我们一般都会简单的告诉他我们自己的名字。如果一个人想了解你全部关于你是谁的故事,就比较难回答了。你必须要告诉他你的身高、年龄、体重。你的情感经历、个人原则、选择的倾向……,甚至你不曾和至亲至爱的人分享的事情。

还有你对各种事物的态度,比如:事情一麻烦你就失去耐心,你讨厌学习比较繁琐的课程,你恐高,不喜欢狗……如果把上面的事情都说完的话,应该可以说出来你是谁。

如果这个要你提供你故事的证明的话,会是非常麻烦的事。但是如果提问的人对你仍然很好奇,然后他继续问:“你是如何成为现在的你的?”。如果你对他仍很耐心的话,多数人会这样回答:“我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我,是因为我自己选择的,我的情绪、喜好、价值观决定了我的选择。”这是一个看起来很自然的回答,而且大部分是真的。但是换个场景,这句话就有问题了,世界对我们的影响,远比我们想象的大

身份的影响

我很喜欢新闻稿件里面的“作为现在年轻人……”,我们和三十年前的人肯定是不一样的,我们和几百年前、几千年前甚至几万年前的人更是不一样的。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好像我们国家每一代都会认为下一代是“垮掉的一代”)。这是因为世界的状态(和平还是战争,危机还是繁荣)、世界主流价值观、信仰和知识将每一个时空的人做出了区分。不同时空的人学习、工作、放松的机会也不同。所以每个人一天的想法、行为都是不一样的的。

地理环境、社会环境也可以造成巨大的差距,来自城市还是农村、北方还是南方关于事情的认知都是有巨大的差异的,豆腐脑、粽子、月饼,要吃甜的还是咸的,每年都有类似的争论,不过随着信息的流通,这种差距越来越小,包容性越来越大。

如果你出生在中国,你对乒乓球、羽毛球会更熟悉,如果你出生在美国,可能会更喜欢橄榄球。如果你父亲是一名机械工程师,你从小对机械的兴趣会超过多数人;如果你母亲是一名教师,你会比多数学生多一个理解学校和老师的视角。

这些例子都是为了说明:所有你家庭背景环境的细节都会塑造你,家庭的信仰、种族、政治倾向、经济水平,相互之间的关系……种种细节塑造了你的身份。

当然,我们也会对家里的教导有叛逆的表现,一般人在16岁到21岁之间会塑造属于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有些甚至会和自己的父母的信仰产生巨大的差异。这里要说的是:不管你接不接受家庭的教导,这些都是个人成长的表现,所有的叛逆、差异都是必要的,每个人可能会有父母的影子,但肯定是不同的。

信息的影响

过去几百年,家庭和老师的影响是很重要的,对有的小孩来说,甚至是全部的。现在则不同了,大量的媒体、音乐、书籍、内容产业对人的影响更大。

有统计表明,一个人到18岁的时候在教室里待的时间超过11,000小时,在手机、电视机前待的时间超过22,000小时,在教室里可能学了13,000个课时,同时在手机、电视机面前看了750,000个广告。

想要知道这么多的信息对个人的影响,我们只需要考虑这些内容的形式就可以了。现在的广告使用大量的口号、名人背书来对观众进行重复化洗脑轰炸,随便打开一个朋友圈或者微信群里的课程广告就知道了。这些广告在设计的时候就是通过口号对人的情感产生影响,从而产生购买需求,也就是所谓的“冲动性消费”,电视广告就更不用说了,你问问你认识的小孩就知道了,听过最多的肯定是“步步高学习机,哪里不会点哪里” 。这种广告的结果就是:多数的人被培养了一种情绪化、冲动型、从众型的消费习惯。

电视剧的制作团队使用大量的场景转化,情绪触达(比如撞车、暴力、性)对观众的兴趣进行控制(回忆一下小时候被电视剧剧情支配的小伙伴们),然后在中间穿插商业广告,这种广告往往同时打断了刚刚被刺激起来的情绪,那种关键时刻进广告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吧。长此以往,多数人会发现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中无法集中精力,这种大量的信息、情绪轰炸让我们在正常的生活节奏中失去了应有的耐心。

最终,我们被培养了一种和父母辈差异很大的习惯,年轻人更爱玩,不喜欢日复一日的工作,自我满足的渴望超过了自律,实用功利主义超过了理想主义。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被培养了这些价值观,但是很少去质疑它,结局可能多数人在“快乐时光”和追逐金钱中度过自己的一生。

自我认知的影响

我们的生活不仅受环境的影响,也受自我认知的影响。如果要你对自己的不同能力列个表的话,你可能会这么说“我擅长修理机械,但是我对创造性的东西没有天赋” 这句话准确吗?不是的,这只是你对自己认知的表象总结,你相信你就是这样的,所以你说出了这样的结论,这个结论是根据你自己的经验的出来的,并不是全部,也就是说,我们可能对自己下结论下的太快了,每个人都是充满无限可能的。

Dr.Maxwell Maltz 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观察了那些自认为自己在一些学科表现不好的学生,他们普遍认为自己比较笨,对学习不擅长,他通过循序引导,让这些学生由易到难的完成了一些任务,一步步的建立自信心,这些学生在任务完成后自己的评价普遍提高了。

自我认知就是自我设限,别那么快的对自己下结论,你可以说根据以往我做过的事情来看,我做什么更容易一些,不要给自己任何的负面评价,只是你没有选择去经历那些事情,没有获得相应的经验而已。

年幼时期的深刻影响

大多数心理学家都同意一个人小时候的生活会对这个人的人格产生深刻的影响。小孩子的可塑性就像树苗一样,他们面对的是一个一切都是新鲜的世界,他们无时无刻都在记录自己的感受,对事物的印象。只是他们对这些感受、印象不做任何的处理,不做任何的分析。而且因为语言的因素,他们普遍不会通过语言表达这些感受和印象。

一个人小时候的经历对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影响他们今后的自我认知和他们和周围关系的认知。Dr.Thomas A. Harris 总结了四种小孩子的认知经验,都来自与小孩子和大人(父母或者任何回应他的人)的对话:

  1. 我不好——你很好
  2. 我不好——你不好
  3. 我好——你不好
  4. 我好——你好

第1种出现每个人出生以后,2~3岁这个阶段,这时的小孩在自己笨拙的行为和大人的动作语言面前,会产生自卑和对大人的崇拜。

第2种随着孩子的长大,如果他周围的人对他是冷漠的,缺乏鼓励的,孩子会对自我存在产生怀疑,长大以后也会存在情感缺失,缺乏接纳他人的能力,容易自闭。第3种则更严重,一般是在被虐待的童年,这种孩子一般会有暴力或者犯罪倾向。回顾下大多数影视剧情节就会明白这两种情况的悲剧后果。太宰治的电影和同名小说《人间失格》说的就是这样,好像日本反映这样的电影比较多,国内目前还没有这样的电影,国内的电影对生活的观察还不到位。

第4种情况是比较好的情况,这种情况基于小孩子的自我认知、想法、行动得到大人的认可,这些关爱、鼓励的反馈让小孩在成长的过程中开始思考、独立、自我培养、信任他人,最终拥有独立人格。

观察了下大多数身边的小孩和周围的交互关系,时刻有第4种意识的父母就很少,更别说周围的亲戚甚至老师了。

成为独立的人

独立到底是什么意思?进一步的说,如何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人?目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做你想做的事”,“做你自己的事”,这种说法初看起来比较自然,好像是那么回事,但它是错误的。原因就是这种说法忽略了我们上面提到的,那种对“我是谁”进行雕刻的力量——生活就是一把杀猪刀。这种说法忽略了我们每个人周围的条条框框、生存条件。就好像我们的内在自我不受我们过往经历的影响一样。

有一个概念值得了解“Pavlov's famous dog”, Pavlov 给自己的狗喂食的时候都会摇一下铃铛,久而久之,狗听到铃铛,即使没有食物,也会很自然的对他摇尾巴,这是食物记忆刺激的反应,狗被自己的经历很自然的塑造,每次听到铃铛,它很自然的认为有食物。这个例子是生物大脑被习惯塑造的示例,可能不太严谨,但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是,狗被自己的经验,被习惯控制,这是不是一种外在自我控制所谓的内在自我的例子?我们口中说的“活出自我,做想做的事”是不是也是被洗脑的结果呢?

很显然,独立的人远不是“做你想做的事”那么简单,它首先必须是一种习惯,去培养自己对人、事、不同情况的分析。而不是简单的无脑认同他人对你的洗脑。

下面这些建议会对培养独立自我有帮助:

  1. 对你周围的人、事(无论这些人、事多么的真实,多么的让你相信),先做出假设、怀疑,不要很快的下结论,通过自己的测试、验证之后再去认同,再去给出意见。
  2. 反思你做出的决定:依据是别人的经验?亲朋好友的建议?名人的背书?如果是的话,找出这些决定的具体的局限性和应用场景。然后形成自己的经验。这点可以参考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3. 反思之前为人处世中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方式、方法。
  4. 多问自己这些决定、认知、行为,相对于自己的直接反应,有没有更好的方式,注意问自己的时候,不要被自己的条件限制了。

我们中国人的自我培养离不开《论语》, 具体就是曾子曰过的那句: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说这句话塑造了中国人的人格一点不为过。几千年了,想想也挺伟大的。

在不同的时空中,曾子每日三省吾身,曾国藩每天写日记反省自己的得失、还拿给人批阅,富兰克林干脆给自己做了一个功过格,每天记录反省还对照检查。这些人都是通过反思塑造自我的。

反思绝对是培养独立自我的最好方式方式之一,而且上面的4条建议更具备可执行性,可以多多练习。

应用

  1. 假如你问一个朋友:“你是如何成为独一无二的你的?你的情绪、爱好、态度?”然后假设这位朋友回答“我就是独立的,没有人影响的了我,我做我自己的事情,选择自己的感情、偏好、态度,这些塑造了我”, 用你在这篇文章中学到的,你会如何回答他呢?
  2. 问你自己“我是谁”, 写下10个互不相干的答案,用前面的内容分析,对这10条答案依据重要性进行排序,那些自我描述是最重要的?为什么?
  3. 找出成长过程中塑造你的那些积极、消极的影响,哪些是影响比较深的,越详细越好。
  4. 根据上面学到的内容,给出下面几个问题经过你独立思考的答案,不要过快下结论:
    • 所有大一新生都要上入学培训课程吗?
    • 运动员需要经过是否服用合成胆固醇测试吗?
    • 高中生的生物课需要上神创论吗?
    • 一夫多妻是否应该合法化?
    • 投票年龄应该低于16岁吗?

你也可以进行群体讨论,注意使用上面的4个成为独立自我的建议:

  1. 极端分子有独立游行的权力吗?
  2. 监狱系统对罪犯的惩罚意义大还是教育意义大?
  3. 医生和诊所在给未成年人避孕的时候应该告知他们的父母吗?

上面这些练习都是原版内容针对美国的一些话题的讨论,你也可以设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这些练习,你可以更好的培养独立自我,发现每个人的不同,甚至培养有独立思考意识的集体(喊口号:-D)。

第一章,完。

你可能感兴趣的:(简明独立思考指南一、我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