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都想从于家沟到安国寺来一次徒步远足,几天前终于成行。归来后内心始终无法平复,想记念点什么,却不知该从何着笔。是啊,这里所蕴含的深邃历史和奇妙自然,还有多少是我们不曾了解,还未探知的?
自古酒香不怕巷子深,此地却是藏在深山人未识。我们经常舟车劳顿旅游,天南地北追景,却不知在身旁,就在自己脚下还有这么一处尚未被揭开面纱,并不为外界知晓的奇趣之地。
从于家沟的“龙背”上一直往北,经马家山、张家梁两个自然村,到离石、柳林交界后再往东,顺着山脊边的田间路一路前行,虽偶有积雪倒也好走。山的北侧属离石区,地势相对平缓,也有好多梯田,南边就是柳林的梁家山林场。
这段路程相对较长,绕过一个小山坳后,一座明显突兀的山峰映入眼帘,这不正是那个让我魂牵梦绕一直想亲近的她吗?为了不让其他不登顶的人久等,尚未站稳脚跟,也没来得及仔细端详,便迫不及待地跑过去攀爬起来。坡不是很陡,只是布满荆棘,左蹬右窜,费了番周折总算爬了上去,也终于了却了桩心愿。
梁家山主峰海拔1475米,在峰顶北侧有一大概三四十米长,三四米宽的整块巨石平台。峰南是一细长的山脊线,周围散落着碎石,看上去还有点像破败的古长城。稍感意外的是,在这还发现了一具看上去像是羊的残骸,头骨已风化成一层薄薄的面具,应该是很久以前被狼叼来的吧。主峰东侧尽管陡峭,但由于都是块石,便于踩踏,下时也就相对容易的多。
又转过几个山头,前边已无现成路可走,只能穿越一片荆棘林,好在有村民指引,倒也顺利。还未完全走出时,便听到前人的催促和惊呼声,循声而去,疾速跃出,眼前顿时呈现出另一番光景,原来是先前只从十多里外遥望过的骆驼岭到了。
骆驼岭为一天然石山,驼峰、驼头形象逼真,远观酷似一正昂首小憩的骆驼。由于其周身为泛白的石灰岩体,在斜阳的映照下更显得熠熠生辉、光芒万丈。在此稍作停留后,从村民口中得知,前边山底还有一古庙,周围几个村子每年都会派人前来祈雨。可是要去的话不仅路不好走,一会还得原路返回,大家简单商榷后,还是决定下去看个究竟。又是一片荆棘林,小心穿过后获得的是另一番惊喜。
这是我见过的最为茂盛的林子,整个山体犹如盖上了一块巨大的绿毯,近在咫尺好似伸手便能摸着,尤其在荒凉的冬季,它的绿更显得有几分耀眼。真不知在较为缺水,周围太多山石的此间地带,是怎样成长起来的。
村民所说的古庙龙王堂,就在林子下边的谷底深处。来这的路极不好走,坡陡草滑,稍有不慎便会滚落下去。受地形所限,这里比前次去过的金禅寺要显得局促的多。庙内有五六间石窑,顺着山形一字排开,里面还存留几通古碑,粗略看了下,龙王堂大概始建于元代初期,当然上面又少不了许多于氏族人的印记,真不敢想象其中又会包含多少我们不得而知的故事。看着周遭的绿林,不知是寺逐林而建,还是林围寺而植。
由于离安国寺尚远,时间也渐晚,不敢在此多加逗留,便沿原路折返。从沟底再爬到山顶,重穿荆棘林,回到骆驼岭的观景处,这一段最为辛苦。
接下来的路,连相跟的村民也未曾走过,只能摸索着前行。太阳也将要落山,尽管风景奇好,大家反而加快了脚步,想想白天尚不便寻路,天黑后恐就更难。我仗着年轻,走在队伍的末端,不时地还能拍几张美照。
骆驼岭、货堆山、酒坛石、望夫峰……,一队活生生的晋商驼队立马浮现在眼前。他们满载着货物,从晋中平原翻越薛公岭而来,下吴城、经离石、至柳林,再一路向西,过穆村、薛村,从三交、军渡、碛口渡过黄河,走向大西北……。泯一泯腰间的汾酒,想想远方婆姨期盼遥望的眼神,头也不回继续行进在风尘仆仆中……
紧赶慢赶,终于在天色将暗之时抵达了安国寺后山。望见了安国寺,悬着的心也可以落地了。
安国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现在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初于成龙曾在此寒窗苦读六载,其后子孙也多为此捐资助建,寺内现存大部分建筑都与于家有关。听人说以前该寺的院门钥匙就由于家沟人保管,也有人开玩笑说安国寺就是于家人的家庙,可见于家与安国寺渊缘颇深。
从于家沟至安国寺这一路走下来,既兴奋又惋惜,兴奋的是发现了这么多的奇趣美景,惋惜的是这里的一切却很少有人知道。此时的我内心极为矛盾,既想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里、走进这里,从而能多少增加点村民的收入,又担心太多人的涌入、无序的开发,会打破这儿的宁静、丢失了那份野趣。但总归还是希望能引发更多有识之士的关注,从而更好地保护、利用这份先人的遗产、自然的馈赠。这也正好契合转型发展、绿色发展的理念,让这里最终成为柳林城区及吕梁市区的天然后花园。
于家沟——梁家山——金禅寺——龙王堂——安国寺,我一定还会回来的……